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17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逐点夯实)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

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汉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

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制度: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3、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

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影响: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

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6、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7、义和团运动:

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中国军民抵抗外敌,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8、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战争环境未能实行。

2、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

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

4)国共的十年对峙

a、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c、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5)解放战争

a、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b、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c、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其意义:

(课本70页

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其意义和内容见课本73页。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5)、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3、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

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

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

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其意义见课本97页。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

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

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

1、编著:

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内容:

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

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

1、形成:

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

《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影响:

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七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③权力制衡

《大宪章》

1、原因:

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

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

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

限制王权

2、内容:

3、影响:

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责任内阁、

1、形成:

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职责: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

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

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制定:

1787年

3、原则:

A、联邦制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

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

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5、评价: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

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相同点:

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

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性质相同: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

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

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司法权独立

不同点:

政体类型不同:

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产生的背景不同:

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

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

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

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

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

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

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

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

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

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