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2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解析版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全真模拟卷02

历史卷(山东卷)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

古人云:

“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

A.分封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礼乐制

【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实现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西周的三大政治支柱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ABD排除。

故选C。

2.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好几部,其中对非洲的记述比前代更为广博,如北非的默伽国(今摩洛哥)、勿斯里国(今埃及)、东非的层拨国(今桑给巴尔)、中理国(今索马里)等。

据此可知,宋代

A.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开始形成B.海外贸易的繁荣

C.商帮兴起促进了市场国际化D.重商主义的盛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对海外情况的熟悉程度也随之提高,故答案为B项;世界性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C项发生于明清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宋代”,排除;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3.王夫之对形形色色的“命定论”历史观展开范围宽广的大扫除,并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这说明王夫之

A.提倡进步的历史观B.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具有唯心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王夫之力图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说明王夫之提倡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当时的“命定论”,故选A;“命定论”不等同于儒家思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王夫之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排除D。

4.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

这种现象()

A.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B.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C.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D.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作介绍西方,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对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不能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B选项中“直接”的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下面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

下表信息可以反映出

年份

中国平均每年进口

中国平均每年出口

中国入超

1890~1894

14200万海关两

10700万海关两

3500万海关两

1895~1900

21400万海关两

15100万海关两

6300万海关两

A.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B.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1895年前后,中国外贸中进出口都有所增长,同时入超在扩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一部分,进一步融入其中,因此A项正确;海关被列强控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因此B项错误;中国原材料价格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因此C项错误;资本输出增多在材料中并无体现,因此D项错误。

6.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

‘国民自觉心之发现。

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B.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国民自主和自觉以及自立思想的变化,D正确;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是由社会性质导致的,A错误;中华民族的独立是新中国的成立,B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习俗的变化,C错误。

故选D。

7.某学者评价说: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

”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D.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答案】D

【解析】材料“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反映了该学者强调淞沪会战的消极影响,从而低估了淞沪会战粉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的战略意义,故D正确;材料并未对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进行赞扬,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的战略,而是强调淞沪会战的消极影响,故B错误;材料内容是对淞沪会战的评价,而不是说明如何进行淞沪会战,故C错误。

故选D。

8.1920年11月,陈独秀在《共产党》发刊词中指出:

“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

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趋于崩坏,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

代他而起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最新的试验场”。

他意在强调

A.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B.中共成立深受苏联的影响

C.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充分D.欧美资本主义已穷途末路

【答案】A

【解析】根据“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趋于崩坏,……代他而起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可知,陈独秀意在强调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故选A;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9.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

这反映了当时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

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

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

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10.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

“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

‘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D.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朱光潜在“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以后,才有勇气放心美学的学术研究,说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为学术创作提供了根本保证,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项正确;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是“百花齐放”,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没有突破意识形态,B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学术研究的指导方针,与推动思想解放无关,C项错误。

11.根据记载,雅典陶片放逐法实施后共有12个被放逐的案例,包括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和史学家修昔底德。

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对象是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他遭到政治对手联手对付,遭到流放。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民主程序遭到破坏D.贵族权力严重削弱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严重缺陷,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陶片放逐法是按照雅典民主程序实施的,故C不符合题意;贵族权力没有在材料中呈现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

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

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

故选A。

13.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

……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

14.《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

1954-1980》一书中写道:

“政府官员批评美国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

”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导致美国教育落后B.冷战促进了美苏的科技交流

C.苏联的科技远远领先于美国D.美苏争霸加剧科技教育竞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官员批评美国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可知,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促进美国重视并发展教育,故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教育的落后和苏联科技的领先,也没有体现出美苏的科技交流,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

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

这段材料说明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1分,共55分)

1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

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

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5分)

【答案】

(1)汉武帝的举措:

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

明太祖的举措:

度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共同特征:

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

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1)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等信息分析得出。

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等信息分析得出。

(2)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出的主要举措,并联系所学从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和中央权力等方面来回答。

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

自洪武八年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于是,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这个“钱并用”的局面大体持续到了宣德年间。

这个时期的白银虽在禁止之,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白银却依然可见。

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尤其是巨商富贾所进行的国内外贸易更是如此,此时的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间交易开始实际以白银为主。

明代日益扩大的贸易量使得各方对稳定通货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便成为中外共同的趋势。

对中国而言,海外市场的扩大与货币结构的压力使得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有了内外双重的需要,加上国内贵金属,尤其是白银产量的有限以及先前的大量流失使得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

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园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

而九一八事变爆发,改变了国内“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格局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上海通用银两和银元兑换比例+颁布《废两改元令》,这样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

这次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

——摘编自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异同。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5分)

【答案】

(1)同:

为解决通货混乱;政府强制推行纸币;禁止使用白银交易;都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异:

明朝是为了巩固宝钞地位,由宝钞、铜钱到白银货币化,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推行时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经历了从货币混乱到统一,从白银到纸币或法币。

(2)意义:

抑制了白银外流,稳定了财政金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同:

根据材料一中“(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结合材料二中“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相同点有针对通货混乱,政府强制推行纸币,禁止使用白银交易,都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异:

根据材料一中“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对比材料二中“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是为了巩固宝钞地位,从宝钞、铜钱到白银货币化,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推行时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经历了从货币混乱到统一,从白银到纸币或法币。

(2)意义:

根据材料二中1931年“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国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1933年以后“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主要有,抑制了白银外流,稳定了财政金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等。

1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

伏尔秦说: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

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

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

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

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4分)

【答案】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中“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得出:

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出:

中国综合国力强;根据材料中“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出:

耶稣会士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得出:

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根据材料中“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得出: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注意“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另一方面“西学东渐”。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

根据材料中“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得出:

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西学东渐”:

结合第

(2)问及所学知识得出:

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最后总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支出

田赋25088000

漕粮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13659000

商品厘金税12952000

关税(1893年)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5500000

合计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2478000

公共工程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8000000

满洲防务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4800000

北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