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437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起居室内布置小桥流水,顶棚可以滑动启闭,将大自然引入室内。

起居室两侧为两组卧室,一组由一间卧室、一间梳妆室和一间卫生间组成;

另一组由三间卧室和一间卫生间组成,起居室北面是通向底层大厅的楼梯和书房。

  建筑立面从功能出发,确定不同层高,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

外墙底层部分及门厅部分采用毛石墙面,楼层墙面采用水平线条处理手法,屋盖为板式大挑檐水泥板。

由于建筑师运用材料巧妙,达到了下重上轻、虚实结合的效果。

  室内装饰亦采用大量毛石墙面,建筑师所以将室外室内大量墙面用毛石砌筑,意寓居住环境处于庭园之中,融合自然。

此座住宅表面没有豪华的装饰,冷暖煤卫设施齐全,追求的是活泼自由、休闲舒适的氛围。

住宅楼前有大庭园,室内还有一座小型游泳池,是上海现代化住宅的典范。

  起居室内置有假山、小桥流水及奇花异草点缀其中,创国内之最,大有“曲院深几许,春意浓满庭”之意境,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营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空间。

在如此舒适的家园中生活,享受人间的亲情和天伦之乐,会觉得一切祸福都显得那么多余。

在欣赏这幢现代花园洋房的同时,人们不禁要赞叹建筑师的智慧,创造了一部石头的史诗!

  1989年,上海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二.吴同文住宅

今铜仁路北京西路交叉口处,也就是铜仁路333号,有一幢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

因其主人叫吴同文,人称吴宅。

这座外墙贴绿色面砖、4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建于1937年,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老上海人又习惯称其为“绿房子”。

  该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大邮船,其优美的“船弦”弧线和直线组成的“船体”立面简洁而又有动感,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

他在吴宅设计中将流线型线条表现得十分流畅,有强烈的现代感,可称得上邬达克设计生涯中炉火纯青的作品。

  这座建筑内容繁多,装修考究,设备先进,在建成时称得上是上海最豪华的住宅之一。

住宅四周有围墙,内有较宽敞的花园,小汽车可以在里面行驶,能从两个门出入,且有宽大的车库。

建筑内部,除了有大小客厅、餐厅、日光室、主人卧室、子女卧室、梳妆间、浴室、箱子间、中菜和西菜厨间、备餐间、账房、保险库、仆人用房、洗衣房、门房、车库等外,在底层还专门有宴会厅、舞厅、弹子房、酒吧间,顶层另有棋室、花鸟房等等。

室内设施豪华,底层大厅装有跳舞用的弹簧地板、玻璃天棚和日光室,煤卫冷暖装置齐全。

流线型的意大利进口大理石铺砌的楼梯,铸铜扶手,玻璃贴面做的楼梯护栏,内墙立面嵌有铜制暖气片,就是在当今建筑装饰时代也仍感新颖别致。

这座现代式宅邸还是上海私人住宅设置安装小型电梯的第一家。

女主人笃信佛教,在一座外形完全西方现代派的建筑中,居然还有地道的中国传统的佛堂,内有供桌、神座及彩画藻井等。

  这座建筑置于宅基的北面,紧贴北京西路,因此在住宅的南面就留出了大片花园。

二楼的起居客厅、餐厅等房间向内收进,前面朝南处有宽敞的生活露台,面积达70余平方米。

厅前装有一排满堂的落地长窗,使室外露台和外面的庭园融为一体,满目美景尽收眼底。

露台的外侧西首,有一座宽大、颇有气派的室外旋梯,由此二楼可直接走向庭园。

室内室外,楼上楼下,都融会贯通。

三楼是主人卧室,建筑再次向内收进,外面又是一个露台面积约40平方米,其上部有顶层,被子女卧室前的露台覆盖。

顶层露台,一部分则有半圆形的雨篷形成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各层的生活露台,都向着花园,这种空间在建筑艺术上称“灰空间”,很有情趣。

由于露台形成的层层迭落状,所以更能与花园自然空间有机地结合,构成室内室外空间的统一。

主楼前有个占地1367平方米的大草坪,周围种植冬青等树木,大草坪几乎没有什么园艺布置,显得宽敞气派,又把主楼建筑衬托出来。

  这座建筑外形完全为西方现代派,有光洁的墙面和大片的玻璃窗,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虚实对比强烈。

同时,设计者有将渐渐向上收缩的露台形式做成轮船的意向,露台即轮船的甲板,但却又是建筑,或者说是用隐喻的手法来突出建筑的个性,使其成为上海现代建筑样式花园洋房的先驱。

  “绿房子”竣工之日,邬达克对吴同文拍胸脯:

“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再过50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会过时!

她应该可属经典之列。

”为了确保其经典的独一无二,吴同文连设计图纸也买断,锁在保险箱里。

为一睹这座超现代的远东第一豪宅,当时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特地登门造访,并应吴同文之邀在二楼鸭蛋形的大理石餐桌旁共进晚餐合影留念。

“绿房子”造价颇高,1948年圣诞前夕,曾有某国外交官愿以一条万吨邮轮再加50万美金代价买下这幢绿房子作领事馆,吴同文却不舍得,因为绿房子已不仅仅是他的居住地,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绿房子”的主人吴同文,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出生,是苏州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女婿,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九姑父。

贝氏是苏州巨富,曾拥有苏州名园狮子林,吴宅的地皮为贝家所有。

“乘龙快婿”吴同文也是上海滩上名门望族吴家的后裔,吴同文继承家业后,30年代中期,抗日烽火逼近,国民党因大规模扩张军队急需“军绿”色颜料。

这位生来有福气的大少爷及时抓住机会,推出军绿颜料,很快在颜料市场坐上第一把交椅,一时发得“旺”,为家族生意锦上添花。

从此,吴同文视绿色为他的幸运色,起造这座远东第一豪宅选绿色,连他的私家车也是绿色的“宝马”,在上海滩上被人称为“绿色老板”。

还传他所以看中这块地,是因为铜仁路原名叫哈同路,北京西路原名叫爱文义路,前者有“同”字,后者有“文”字,联起来就成了吴同文的名字。

  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统战政策,吴同文仍然在他的绿房子里逍遥自在,弹簧地板的大跳舞厅仍然是上海滩昔日大亨、遗老遗少喜欢聚集的地方。

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造反有理”批斗抄家,8月的一天,吴同文晚饭后,在三楼卧室里用一杯咖啡送下了整整一瓶安眠药,自杀身亡,年仅58岁。

  “文革”后,该宅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使用,住宅也几经改建,昔日的风光已难寻觅。

2001年,台湾知名的建筑设计师顾传晖租下了“绿房子”,斥资800万元重新整修,当年的远东第一豪宅犹如一位刚刚苏醒的公主,重现光艳!

现吴宅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使用。

整座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三.郭棣活住宅华山路893号住宅建于1948年,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南向花园面积颇大。

该建筑原是民族工商业者郭棣活私宅,解放后一度是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办公楼,现为上海市铭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使用。

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该住宅具有现代式建筑风格,在建筑外貌处理上刻意追求新潮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形体凹凸交错。

  室内采用宽大的走廊,楼梯间外墙砌半圆形玻璃砖墙,圆弧状大楼梯用玻璃屏风隔断,使各部位空间融合、流畅。

这一时期装饰的铸铜栏杆呈S形,做工考究,铸花细腻。

住宅的设计确实深受西方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理念的影响,强调平面的自由和空间的灵活。

  住宅北立面是一个弧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体,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突出现代风格,追求外形立体效果完美。

北入口经过道入室内,底层朝南有4间房,面向南面花园的立面上的钢窗、门宽大明亮。

站在低矮的窗台前,就像站在一座风景瞭望台前,眼前的阳光、大自然以及满园的翠绿尽收眼底。

  宅底层左侧是设计别致的舞厅,柳安木企口板地坪,柚木护墙板,青铜制作的花岗石壁炉,天花板上镶有音响培司圈,中间是一只巨大的铜质装饰吊灯。

通过东侧门,有两间布置典雅的小室,分别是书房与会客室。

北间是衣帽间,近处就是100平方米大餐厅和配菜间。

二楼东间是郭氏公子郭志威、郭志新的卧室,西侧是女儿郭子思、郭子超、郭子珍的闺房,中间正南的大房间是郭棣活和夫人马锦超的卧房,西侧厢房是女佣们的起居室等。

过厅内设置的大型立式钟,与此宅有相似的房龄,它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和世间沧桑。

  总之,该住宅的平屋顶、白粉墙、玻璃砖、转角窗、圆柱体楼梯间、弧线型大阳台,均显示出现代式建筑风格的特征。

四.周湘云住宅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西路广播电视大厦旁,有一条青海路,短短的小马路不到千米,却有一幢著名的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闹中取静,环境优雅。

住宅主人周湘云,是当年上海滩上数得着的大富翁、房地产巨商。

  青海路44号的周氏花园住宅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由新瑞和洋行设计营造。

不仅花园别致,住宅亦很新潮,属现代风格花园住宅。

现代风格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风格,此类建筑大胆创造并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后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

其建筑特点是强调立体构图,注意室内空间分隔和墙面色彩,讲究体型上的几何权衡和立面上的虚实对比,注重室内空间流动和室外空间的结合,力求接近大自然。

  住宅地块狭长,南端为祭祖的祠堂,北端由点状的前楼和条状的后楼组合而成,中间地块辟为庭园。

花园面积不大,却是典型的中国园林布局,除了小桥流水、曲径山石之外,还有几棵古木尤为引人注目:

一棵是百年紫藤,历经沧桑仍蜿蜓遒劲;

另两棵是百年香樟,粗壮挺拔,浓荫蔽天,为这座花园住宅带来了几分古意,使庭院郁郁葱葱、幽静怡人。

周家有自备汽车,利用庭院中央绿岛回车。

  该住宅是现代式风格的3层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水平线条为主构图,体型活泼、错落有致,淡绿色釉面砖饰面与庭院绿荫呼应。

平屋顶,四周砌女儿墙围护。

  点状前楼吸收中国传统的三间二厢房平面布置的手法,中央进门大厅设精致活络的拉门和特殊的酒吧。

右侧是会客室,左侧为餐厅,走过宽阔的穿堂,便是后厅,穿堂左右两角设衣帽间。

逢喜庆大事,重要宾客从正门大厅迎入,而一般宾客或日常使用,则由侧门进出,故后厅使用率较高。

左侧是小餐厅,还有个小包间。

右侧为事务室即账务间,房内还设两个贮藏室。

由两侧楼梯上楼即是内部居室,平面布置显示主人居室十分豪华气派。

正南向是二室二厅二卫,其中有一间主人房还有挑出的圆形日光室,宽敞的大平台则连通另一套二室一厅。

  条状后楼即是辅楼,由长廊连接各个房间。

西端为厨房,由楼梯分隔。

为了厨房烹调前的操作和货物进出,特设后天井和后门通道。

辅楼东端为事务办公和工作人员卧室,辅楼单独设出入口和门房。

  住宅墙上的铁牌刻着建造的年月和洋行设计师戴维斯·

布鲁尔的名字。

底层大厅内,最夺人眼球的是两面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玻璃墙,对称地镶嵌在当年很时髦的旋转大门两旁。

卫生间里1936年的浴缸在今天也不算落伍,据说楼内不仅有抽水马桶,还有抽水痰孟。

小门后面有一个活动吧台,里面的水池上方还有沙滤水。

虽然住宅只有3层,却安装了一台当时住宅建筑内极为少见的电梯,而且一直通到屋顶,虽然上上下下70年了,依然运转灵活。

室内考究的装修和先进的设施,体现了主人雄厚的经济实力。

该宅总体布局紧凑,建筑平面设计合理,建筑立面简洁活泼,是上海近代住宅建筑中的优秀作品。

  该宅主人周湘云,宁波人,祖居在宁波月湖西岸的一座明清老屋。

从周湘云的父辈一代起,他们就乘上“鸭蛋船”到上海来谋生。

周湘云的父亲有兄弟3人,老大周永春、老二周文涛、老三周莲塘,当时他们家道中落,过着“一只咸鸭蛋,要过三顿饭”的贫苦日子。

可是他们靠着勤俭、好学和聪明才智,很快显露了头角,在上海这块冒险家的乐土上,各自开拓了一片驰骋的天地。

老大周永春到沪几年后,从上海到武汉经商,后成了汉口德商禅臣洋行的买办、汉口商会的会长、汉口宁波同乡会的会长,声誉卓著。

老二周文涛凭着几句在外滩一带学会的洋泾浜英语,后来发展到自己开店,成为上海棋盘街一带屈指可数的大老板,开设了30多家商店。

老三周莲塘(周湘云父亲)事业更为突出,他木匠出身,从一个包作头(营造业中的包工头),一跃而为房地产巨商,福州路、广东路和湖北路一带房地产都是他的家产。

到周湘云接管家业时,周家已号称拥有500万产业,成为宁波旅沪人士中首屈一指的富商了。

周湘云虽继承父业,但谨慎守成,在房地产上虽未有更大的开拓,但由于时局的影响,遇上了地皮价格大幅增值的千载良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近代城市建设兴盛时期,人口激增,房地产暴涨,周湘云的产业骤升,使周家产业从抗战前的1000万元,骤增到抗战初期的5000万元,1943年去世时达8000万元。

列工部局华人纳税大户第五名。

  1950年秋,这座花园住宅由国家租用,给华东局外贸部机关使用。

数年后,华东局外贸部迁往新址,这里就成为岳阳医院第五门诊部,后改为岳阳医院青海路门诊部至今。

五.周宗良住宅宝庆路3号,是上海这个喧嚣城市中的一幢卓尔不凡的老洋房,从上街沿透过墨绿色的铁栅栏,望见一大片草坪,左侧散落着几幢现代式小型花园洋房,房主人就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周宗良。

他先后任多家德商洋行买办长达35年,为德国染料操纵中国市场效力,由此成了国内可数的富豪之一。

周宗良在事业上发展繁荣后,就成家立业,在上海宝庆路圈地造屋。

1936年,此处原先有一幢小楼,是德国人造的,他买下之后又续造几幢,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地域内现代式微型花园洋房。

由于周氏长期在德国洋行内供职,故仿照德国人的生活习惯,需安装壁炉,讲究雕饰,修整草坪,加强健身,于是居住者尽管着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而草坪上的活动却尽是欧式格调。

周氏花园住宅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这座宅子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整个宅邸土地使用面积4774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

无论旧时今日,该豪宅的规模几乎无人望其项背。

屋前有一5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并栽植各类名贵树木。

主体建筑为假3层,四坡顶红瓦屋面,上陡下缓,有棚屋形老虎窗。

二层南面有通长大露台,混合土砌筑宝瓶形古典式样露台栏杆,底层客厅南面为木制落地长窗,长窗由棂条分割成几何图案,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

这座很有气派的大客厅,当时是举行宴会和派对的场所。

外墙面部分为水刷石,部分是卵石装饰。

近街的建筑是平房样式,较为新颖,平屋面,砖混结构,釉面砖外墙,落地钢门窗,别致的壁炉烟囱,另设置小小露台,盛夏傍晚纳凉、休憩、喝咖啡。

这些有70年房龄的建筑,已显陈旧破败,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依稀见到昔日的辉煌。

六.丽波花园吴兴路87号.丽波花园,建于1940年,现代式混合结构花园住宅,由赉安洋行没计。

主屋筒瓦屋顶,部分平台现浇。

外墙面水泥拉毛,建筑造型呈凹凸状,追求立体感。

整幢建筑东西开阔,楼梯间通道饰以玻璃,力求采光。

底层客厅可作舞池,落地钢窗、柳安门、地板,厅前有立柱式红缸砖大平台。

二层及假三层为卧室、起居室,柚木地板,白色四件卫生设备各两套,冷暖气设备齐全。

原花园大门设于主屋侧,单立柱有挑廊,环绕廊是环形车道。

主屋南面有大草坪,中央植雪松,周围檀以香樟、龙柏、罗汉松、广玉兰等乔木。

九十年代,在主屋的西侧新建了办公楼,主屋改为餐馆,建筑立面已不如当年。

该建筑曾是法国汇理银行老板伦顿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了改由上海棋社使用,七十年代上海棋社迁出,成为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级体育代表团曾来这里交流。

七.周均时住宅1930年后,由邬达克设计,原为西班牙公使居住,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36号住宅是沪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1930年后,由邬达克设计,原为西班牙公使居住,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

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被称作“蛋糕房”。

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喷水池,相对应的顶棚处有一玻璃吊灯。

外围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

由中心客厅可进入外圈各房间。

该建筑木构架,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

楼地面铺硬条木地板。

由钢筋混凝土旋转楼梯通向二层,磨石子面层。

住皂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围护墙用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

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

这幢罕见的圆形别墅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实属绝无仅有。

该建筑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八.张群住宅绍兴路74号现代式花园住宅。

钢筋混凝土结构,1947年竣工。

该建筑立面不对称,逐层退台,部分墙面为曲面造型,开有水平带窗、转角窗等。

正立面朝南,外墙为棕色釉面砖,墙面饰水平线条,建筑造型正中为向外凸出的弧形内阳台,西侧阳台的护栏用砖砌筑,颜色与立面相同;

东侧阳台的护栏是以铸铁雕花栏杆围成,整幢建筑的外形富有变化,显得轻快、流畅、简洁,富有动感。

这幢楼原是张群公馆原业主张群在1929年任上海市市长,后来去了台湾,这里曾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的驻地。

这幢三层楼现代建筑建于194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不对称,逐层退台,部分墙面为曲面造型,开有水平窗、转角窗。

上台阶步入门廊,可见顶部仅用一根单柱支撑,颇现简洁之美。

楼梯口有铜制的流线形扶手,抬头可见巨大的方形彩绘玻璃窗,上面绘着花草和树木。

门廊左侧通向被称为“文化的客厅”的读者俱乐部,中间有门隔开。

“读者俱乐部”创办于1986年,是国内第一家以名社、老社的品牌资源为依托,以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迅捷的传递服务为信誉保证,赢得了数万名会员的读者之家。

里面向外的窗户全是和楼梯口一样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华丽而精致。

登台阶入门廊,地面为水磨石地坪,顶部仅用一根单柱支撑,简洁利落。

由门廊进入客厅,东厢有一套间,装修精细,由铜制移门相隔,南向也有一个小套间。

客厅西窗的铁栅栏是两只相对着的凤凰,造型生动有趣,为来客送上一份喜气和吉祥。

客厅的北门通往楼梯间,人们的目光立即会被楼梯口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所吸引,分成三段的玻璃窗高至屋顶天花,上面描绘着表现自然界的花草和树木。

楼梯口铜制的流线型扶手也令人赞叹,仿佛在展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禁要感叹现代式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的考究。

九.岳阳路170弄1号(摄影:

周璇)岳阳路170弄1号是一栋朝南的三层花园别墅,混砖结构,由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1936年竣工。

立面通过2层长阳台、3层半凸凹阳台和西侧半圆形平台,形成有变化的空间层次。

入口门厅饰有中国式彩画方格藻井。

前后两排,式样统一。

假三层,水泥砂浆鱼鳞状墙面。

室内局部装饰为西班牙式。

该花园住宅长期为军队离休干部居住,近几年转租给公司办公。

十.高安路6弄1号(摄影:

周璇)

国际式现代派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40年。

建筑三层,平屋顶、白粉墙,水平线条的阳台、薄檐,大片玻璃窗,建筑形体简洁而又自由错落,呈现出典型的“国际式”现代派风格。

这种典型的现代派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