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53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天一阁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

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

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nbsp;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

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

“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

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

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

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

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

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

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统称为“麒麟”。

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

天一阁藏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

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

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

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

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

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

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

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

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

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

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

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

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

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

“天一地六”。

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

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范钦一直活到80岁。

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

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

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

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

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

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

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

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

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

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

而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

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决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

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

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

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

《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

《平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

天一阁在以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浩劫。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一统志》及各地书数种。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81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的小偷趁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一些珍版善本竟成制造土纸的原料。

1941年,窃贼薛继渭受不法书商指使,潜入书楼,白天蜷伏阁中以枣充饥,晚间动手窃书,东垣之外为湖西河,有同伙驾小舟接运,经过这次事件,阁楼藏书精英损失几近一半。

新中国成立前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在一次会议上指示南下大军要好好保护天一阁。

宁波解放后,市军管会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天一阁内余存藏书1300多卷书籍(不含《古今图书集成》),但仍然是价值连城的,其中明代地方志271种,大部分为海内孤本;

登科录、会科录、乡试录379种,绝大部分也为世上仅见之本;

还有很多极有价值的明代史料和明代抄本。

北边的阅览室,原是宁波府学的尊经阁,1933——1935年因造公共体育场,将北阁迁至天一阁北园,又将各地方官赠送给宁波府学的石碑也搬迁到天一阁,嵌置在北墙之中,始称“明州碑林”,这四个挺秀遒劲的楷字系近代浙东书法家钱罕手笔。

东园在1985年整修后重新开放,新挖的水池叫“明池”,与“东园”联起来即范钦原号“东明”,中间大堂里存放着30方石刻千字文,其中有明朝范钦、文徵明的手迹,最为名贵的一块石刻系唐朝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左边长廊系新的天一阁碑林,现有碑刻100多块供人观赏。

天一阁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1958年11月4日刘少奇同志亲自到天一阁视察,1962年10月26、27日郭沫若两天连访天一阁,并写了一幅对联:

“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文化大革命”前还有薄一波、陶铸、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前来参观。

天一阁在“文革”期间有赖于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保护,藏书才完整无损。

前几年胡耀邦、赵紫阳、彭真、万里、谷牧、姚依林等同志都先后来阁视察。

宁波素称文明之邦,历代藏书家之多和藏书之富,恐怕也是一个标志。

1957年,宁波张秀言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樵斋”藏书5万卷赠送天一阁。

1961年,浙东藏书家冯孟颥先生病故后,他的家属遵照其遗嘱,将“伏跗室”藏书10万卷捐赠给天一阁。

冯孟颥先生在世时曾对重修天一阁作出过贡献。

1933年天一阁东墙倒塌,其时,范氏后裔已经衰落,无力维修,冯先生当时初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他亲自奔走四方,向京沪等地热爱乡邦的文化人士募捐14000元进行修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

另外相继捐赠的还有朱赞卿先生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先生的“蜗寄庐”藏书,杨容林先生的“清防阁”藏书等,现在天一阁共有藏书30多万卷。

驰名中外的天一阁,作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万卷书”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今天一阁又把秦氏支祠和天一阁博物馆连在一起。

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

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

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

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

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

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

秦氏支祠历尽风霜七十载,几遭焚琴煮鹤。

幸逢盛世,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文物局拨款一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使民间艺术奇葩生辉,秦氏支祠风物长存。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

众多的文物藏品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除此以外,天一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从事以藏书文化和天一阁藏书的研究,以及越窑青瓷,海上交通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们中有不少是国家级和省级图书、文博方面学术研究团体的会员,具有图书或文博方面的高、中级专业职称。

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活动频繁,成果显著。

已出版的专著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考录》、《天一阁丛谈》、《天一阁史话》、《新编天一阁书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还有不少专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级报刊上。

今天,天一阁博物馆正朝着现代化新型博物馆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港城文明建设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将起到积极作用。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

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

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

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

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

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

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

据梁·

陶弘景《本草序》,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

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

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

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

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

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

”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

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

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

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

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

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

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富春江·

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

×

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

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

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

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

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

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

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

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

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

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

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

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

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

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

“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

”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

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

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

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

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

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

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

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

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

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

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

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

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

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

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

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

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

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

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

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一篇《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

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

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

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

“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

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