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56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docx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学段二单元统整学习

任务一 体会志士之慨、隐士之情

活动1 体会志士之慨

1.钟嵘《诗品》评价曹操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诵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短歌行》一诗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格调悲凉。

但这些“悲凉之句”表现的却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诗人因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才感到悲凉。

虽然如此,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极,结尾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虽然人生短促,但绝不因此悲观失望,自甘沉沦,而是要立马扬鞭,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不消极无味,而要请天下英豪相助一统河山。

这表明了诗作的情感流向,是由悲凉转向自信,由低沉流向慷慨的。

活动2 体会隐士之情

2.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归田守拙之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

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后面的问题。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

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①漂母:

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②非韩才:

没有韩信的才能。

③衔戢:

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

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

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

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

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

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

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的可贵之处。

活动3 比较二人的人生态度及其表达

4.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

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

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

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力,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

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

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

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

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5.先秦时代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渐发展兴盛起来。

请对比阅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并简要分析一下,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言诗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句子成分,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2)四言诗朗读时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

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可为“二二一”式、“二一二”式,组合方式较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有灵动之美。

(3)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多样,可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

而四言诗句式较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不能适应多种感情表达的需要。

任务二 感受不同的唐诗情韵

活动1 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生命表达

1.这三首唐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

试结合诗歌填出下表内容。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答案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失意、苦闷,壮志难酬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梦游天姥

《登高》

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登高所见

《琵琶行并序》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琵琶女才艺与身世

活动2 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诗体与诗风

2.唐代三位最杰出的诗人在抒发感情时分别选用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不同的诗体形式。

请谈谈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抒发感情方面各有哪些优势,三位诗人所选用的诗体对他们抒发感情的影响。

相关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不包括词、曲),从形式上可以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从时间上说,古体诗在前,近体诗在后。

古体诗指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它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古体诗不拘字数,可以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尽则止;押韵灵活,可以让作者根据所写内容与表达的情感适时换韵,不必以文而害意。

②近体诗讲究平仄格律,因此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平仄互间的格律美、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讲究对仗,因此具有成双成对的整齐美;字数、句数固定,因此具有凝练浓缩的精致美。

(2)①李白选择了古体诗形式中的七字歌行,以七言为主,杂用四言、五言、八言等句式,句子长短不齐,换韵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适合李白才华横溢、放纵不羁的个性。

②杜甫选择了近体诗中的七律形式,这种诗体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沉郁悲慨之志,适合杜甫严谨、深沉的个性。

③白居易也选择了古体诗的七言歌行体,相对于李白的杂言,白诗全是整齐划一的七言体,适合自由流畅的情感表达,但在自由中又不失规整与严谨,适合白居易情感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的特点。

3.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哪些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浪漫主义作品,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2)现实主义作品,注重细节及体验的真实性,常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任务三 品味宋词的豪放与婉约

活动1 比较豪放与婉约的不同

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活动2 比较豪放风格之间的异同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

①景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

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

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

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

两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两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

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

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非但不被重用,反而遭贬。

苏轼写作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

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

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

“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

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

任务四 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

活动1 什么是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

知人论世的诗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文学批评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我们赏析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

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

“知人论世”是解读、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非唯一的方法。

作家和时代往往并非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时代和作家的心灵有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系。

因此,除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还可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解读视角走进作品的世界。

活动2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作者及背景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自己有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

例如: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

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是在赤壁之战前吟诵的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但这仅是小说家言。

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

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

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是《归园田居》组诗的主要内容,也是诗人精神胜利的情绪体现。

(2)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际遇。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年过六旬。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抒发家国身世之愁的词作。

这首词,应该放置在国破、夫死、家亡的背景下来解读,由此领会女词人漂泊无寄、欲吐还咽的愁绪。

任务五 学写文学短评

写作文题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写作点拨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

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

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学短评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文学鉴赏与评论的概念、术语,如真情与兴会、警策与夸饰、善美与高格、巧拙与刚柔,再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讽诵、沿波讨源,以使文章显得“内行”,也增加一些理论色彩。

当然,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本色地、个性化地叙述、评议,也别有情致。

(同时参照教材P69~70“学写文学短评”)

例文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

“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

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

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

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

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通过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姿容。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点评 这篇短评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标题新颖,不落俗套。

其二,聚焦准确,切点较小。

作者从人物塑造角度评价作品的高超艺术。

其三,思路清晰,角度全面。

作者从五个角度评价了《琵琶行》高超的写人艺术,并在行文中注意引用原句和点评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