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70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外国文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笔记.docx

《外国文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笔记.docx

外国文学笔记

外国文学笔记(208专用)

一、古代文学概述:

1、古希腊文学的地位:

古希腊是欧洲文学的发祥地,后起的希腊文学能够成为欧洲文学的源头,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

主要成就:

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西方古代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2、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三个时期)

①、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②、古典时代,戏剧

③、奴隶制衰亡时期“希腊化时期”

3、希腊神话

(1)、什么是希腊神话:

是原始人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拟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2)、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低下;

②、人们认识能力低下,如坦达罗斯

(3)、主要的神和英雄:

前俄林波斯神系混沌之神

光明与白昼创造了地母该亚乌拉诺斯

克洛诺斯宙斯

宙斯为众神之父,管天,掌管雷电统治一切

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酒神狄俄尼索斯、爱神阿弗洛狄忒、小爱神厄洛斯、农神

英雄传说:

赫拉克勒斯十二件大功(最著名)

(4)、特点和意义:

特点:

神人同形同性

潘多拉之盒:

形容人类一切灾难之源

意义:

希腊神话虽然都是超现实的,但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改造自然地愿望,充满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希腊神话中的某些部分已经溶入欧洲现代人的生活与词汇中,成为典故和日常生活用语,如宇宙飞船“阿波罗号”,以太阳神命名的“奥古亚斯牛圈”成为典故用以形容最肮脏的地方。

希腊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在今天希腊神话中仍“显出永久的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荷马史诗

一、概况

(一)、A《伊利昂记》、B《奥德修纪》:

古希腊最两部最早的史诗

A:

讲述的是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中的事,史诗描写部落战争中的英雄“阿基琉斯的愤怒”是其主题。

希腊主将:

阿基琉斯统帅:

阿伽门农

特洛伊主将:

赫克托耳

B:

写了主人公奥德修10年漂泊最后40天内的事

(二)、《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1、首先,史诗全面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2、其次,通过塑造一系列宏伟高大的艺术家,体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崇高理想,史诗中的英雄都身材魁梧,武艺高强,机智敏捷,富于冒险精神;

①、阿基琉斯是这部史诗的中心人物,史诗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对命运忠诚,对命运蔑视,既残忍又富有同情心,宽宏大度,他身上集中了部落英雄的特色;

②、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的主将,他的勇武虽不及阿基琉斯,但更富于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赫克托耳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主义色彩;

③、《奥德修纪》中的主人公奥德修则是一个受难中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又是一个富有机智的复仇者。

3、史诗表现出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思想。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相信神的意志决定一切,但在史诗中,人从来不消极地屈从于命运和神,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他们对人生采取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

史诗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布局精巧;

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3、诗句优美,比喻丰富多彩,即“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人民智慧的宝库,是“希腊人野蛮时代”

二、《俄底浦斯王》

(一)、古希腊戏剧概况: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

酒神祭祀

1、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

反抗暴君的具有民主精神的英雄人物,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日历史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2、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

3、欧德庇德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悲剧《美狄亚》:

取材于希腊的神话传说,主要贡献是写实手法,心理刻画。

(二)、《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作结构复杂,布局严谨巧妙,一环扣一环,运用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解开了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疑团。

基本主题:

人与命运的冲突

二、但丁的《神曲》

主要作品:

《新生》(用散文连缀起来的诗)《神曲》

(一)、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1、诗人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崇敬,表现出重知识,重理智的理想,但又把引导他的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2、对爱情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打入地狱。

(二)、神曲的艺术特色:

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维吉尔:

知识,理性

贝雅特丽齐:

爱,信仰

地狱:

黑暗社会

炼狱:

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经历

天堂:

理想境界

作品的结构:

“3”的含义:

(3部,33篇,3押韵)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4、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

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主要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分为骑士传奇和骑士抒情诗(描写骑士们所谓的“雅典的爱情”),对后来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忠君、护教、行侠”→骑士精神

破晓歌:

骑士对贵妇人爱和崇拜,第一次表现人类之爱(恩格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一、概述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实质是反封建反教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新思想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开端,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二)、人文主义

1、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2、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反教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

用人权反神权;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三)、人文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

1、意大利文学(人文主义发祥地)

彼特拉克:

代表作《歌集》抒发对妻子苏拉真挚的爱,体裁:

十四行诗(彼特拉克体)

薄伽丘:

《十日谈》(短篇小说集,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主题:

反腐败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运用框形结构。

2、法国文学:

人文主义有两种倾向

民主:

拉伯雷《巨人传》(法国早期讽刺小说,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手法荒诞离奇,想象丰富。

主人公国王:

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

理想社会:

“请你们畅饮,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的现世人生态度,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创立了“德廉美修道院”。

3、西班牙文学(名词解释)

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以城市下层人物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角度去描写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小赖子》。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1、喜剧因素:

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把维护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

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等)而得到相反的结果,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戏剧性角色。

2、悲剧因素:

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受种种艰难困苦,主观上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

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3、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脑子里装着人文主义的思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的身上,使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既丰富又复杂。

威廉·莎士比亚

生平创作:

三个时期

①、(1590——1600)诗歌、历史剧、喜剧。

基调是明朗而乐观地表现了人文主义乐观进取的精神,莎士比亚的诗歌绝大多数写于早期,基本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历史剧的基本主题: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歌颂开明君主,反对专制暴君。

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99

    《皆大欢喜》1600      《第十二夜》1601

基本主题:

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

其它喜剧:

《仲夏夜之梦》

②、1601——1607悲剧,悲愤沉郁的风格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它悲剧:

《雅典的泰汀》1605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3、1608——1612传奇剧,温馨清丽,圣洁高妙《暴风雨》

哈姆莱特    意志(复杂的心理)

           ▏▏

           ▏▏

          潜意识

        ╱╱    ╲╲

(友情、爱情、亲情)情感   理智(装疯时愤怒失常与理智并存)

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莎士比亚”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提出的一个文学艺语,指的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或艺术成就。

1、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对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的矛盾冲突。

2、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体现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3、在情节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士比亚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特色

4、在创作方法上,《哈》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重性。

戏剧: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17世纪文学(书P47—55)

1、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熙德》

2、让·拉辛: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

3、莫里哀:

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戏剧家,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

4、五幕散文剧《吝啬鬼》(1688)主人公,阿尔巴贡

5、《伪君子》(《达尔杜弗》或《骗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18世纪 启蒙主义文学

一、概述:

基本特征:

①、18世纪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②、鲜明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资产阶级性质文学宣传启蒙思想;

③、描写对象主要为第三等级的阶级和平民;

④、多种形式的文体运用:

正剧、哲理小说等

狂飙突击运动(名词解释)

18世纪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狂飙突击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击》,一大批文学青年,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

一、歌德:

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

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全才全能的一生:

1749-1832,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剧作家之一。

 作品: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著名书信体小说)

 魏玛时期的孔夫子————歌德

二、歌德的《浮士德》

1、为什么说《少年~》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力的作品?

  维特形象:

维特是一个有才能,有教养,重感情,务实际的优秀青年,他热爱人生,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对贵族特权,官场腐败,社会冷酷感到愤慨,他遭嫉妒,受排挤,他的烦恼,反映和概括了德国当时有觉悟的只是青年普遍的精神状态,作品通过维特的烦恼和自杀,表现了个性自由和封建社会的尖锐冲突,揭露和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是这个社会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

浮士德形象和魔鬼靡菲斯特形象分析:

1、浮士德形象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三百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反映了浮士德自身所处的两难境地。

政治悲剧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和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美的悲剧试图通过艺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肯定了改造自然这一事业的意义。

“要每天每日取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者”。

2、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又是“善”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

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这种矛盾性又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附和着这个尘世,另一个要猛然地离去凡尘,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升”,这种灵与肉的矛盾,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

3、靡菲斯特形象是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也是浮士德所代表的具体肯定的对立面,也代表了社会历史观上的“虚无”态度从人生的意义上说,靡菲斯特代表了消极与停滞,是至恶与具体的恶之统一体,他嘲笑一切,否定人生的价值,他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恶并不等于“坏”,他本身对社会丑恶现象一针见血的讽刺和揭露,也起到了让浮士德明是非,近真理的作用。

《浮士德》

基本情节:

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爱情,政治,古典,事业)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1、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靡菲斯特打赌,激起了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浮士德具有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是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二是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另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3、意义:

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大自然中,衬托出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想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状况:

1、德国文学:

霍夫曼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金罐》;

2、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原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雪莱)

雪莱  (恩格斯称之为“天才的预言家”)

作品: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

《云雀》、《西风颂》名句: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三)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竖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1、夏多布里昂:

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勒内》——写的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拜伦的《唐璜》

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诗句《曼弗雷德》中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他们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曼弗雷德》:

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成为“拜伦式英雄”中的典型代表。

《唐璜》:

(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

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人物形象:

1、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3、不为道德束缚。

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1、美丑对照原则: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

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1793)

(欧那尼决战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最后的胜利)

作者在小说中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

2、以《悲惨世界》等为例,分析雨果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①、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得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②、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

③、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第几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

④、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⑤、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矛盾。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恶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

艾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加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

副主教

艺术特色:

1、对照方法:

人物自身(外表,内心)加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间:

加西莫多、克洛德

现实主义文学(法国)

一、司汤达的《红与黑》

(一)、创作简介:

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之一。

(二)、《红与黑》

1、原名:

《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

“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

书名象征:

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为什么说是政治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

2、《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①、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里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③、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3、于连的形象分析: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①、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受启蒙思想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识,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之时,投入教会;

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后就妥协,投降。

③、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社会的抗议。

④、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4、《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①、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3个典型环境(维利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的人物形象阶级矛盾。

②、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片段:

收到马特尔小姐信时心情和感情变化,突出性格)

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生平与创作:

出生:

中等资产阶级家庭;

第一部作品:

《克伦威尔》(五幕诗体悲剧)

长篇小说:

《舒昂党人》——第一个胜利,第一部署名巴尔扎克的作品,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

1832年《三十岁的女人》(长篇小说):

开始和一个波兰贵族韩斯卡夫人通信

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发表了演说,赞扬巴尔扎克是伟大的“革命作家”,“作品比岁月还多”,真实地反映了法国的“当时现实”。

(二)、《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系列作品的总汇,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风貌,深刻地描写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思想的探索。

(三)、《高老头》

鲍赛昂夫人塞▏

▏▏

伏脱冷那▏拉斯蒂涅

▏▏

高老头之死河▏

拉斯蒂涅形象:

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由贵族到资产阶级是他阶级属性的改变,由纯朴的外省青年变成寡廉鲜耻的野心家是他道德品质的坠落。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蜕变】

1、起点:

涉足巴黎上流社会,他出生于外省破落的贵族家庭,是个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好青年,他到巴黎上大学→依附金钱女人的心理;

2、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蒂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之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

意义:

小说通过拉斯蒂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高老头:

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更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他只上过几年学,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幽默大师。

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1、成名作:

《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2、长篇小说:

《董贝父子》主人公董贝是40年代英国商业资本家的典型;

3、(早期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

重要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自传体小说。

《艰难时世》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英、庞德蓓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而杀人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斯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双城记》

人物关系图及情节

卡尔登——代尔娜梅尼特医生——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

▏▏▏▏▏

▏路亚—————————▏得伐石太太▏

▏——伦敦—————————————巴黎————

《双城记》的主题思想:

①、对贵族阶级作彻底的否定,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入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