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18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2.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整体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注重发展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

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率先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花更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大力促进城市和谐安康;

  4.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5.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加快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

提高国际交往的能力,推进城区、郊区协调发展,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共同发展,实现与中西部互动发展。

  上海工作重点的确认,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予以呼应,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是以创新为主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上海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要求上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全球化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功能转型,要求上海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提升国际化程度;

  四是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发展为取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上海教育增强服务辐射功能;

  五是以构造文化大都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软实力发展,要求上海教育在城市精神塑造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六是以满足市民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的城市发展理念,要求上海教育提供全覆盖、高素质、多样化 的教育公共服务。

  

(二)上海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

  上海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地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的创立。

此后,上海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以其先人一步的发展模式和卓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应该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也堪称一流;

而随着“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高等教育服务与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在上海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教委正着手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高校、政府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帮助高校在着眼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需求及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空间、明确发展的方向,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自主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海高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步伐,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望明显增强。

  1.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等学府云集,现有高等院校62所(其中,“985高校”4所,研究生院高校6所,“211高校”10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5所。

在32所本科院校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3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30所。

其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有1所市委党校和32家科研院所(其中17家单位的学位工作由其上级部门集中管理,如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中船重工在沪研究所等)。

2008年全市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22713人,硕士研究生72785人,分别占全市在读研究生的23.8%和76.2%(参见表一)。

表一2008学年度上海分学科研究生人数

学科门类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预计毕业生数

总计

25,753

32,142

95,498

35,308

哲学

278

304

935

350

经济学

1,880

1,964

5,635

2,236

法学

2,109

2,733

7,449

2,531

教育学

1,080

1,214

3,597

1,440

文学

2,430

2,937

8,751

3,455

历史学

338

377

1,183

442

理学

2,687

4,149

11,853

3,985

工学

8,542

11,000

33,600

12,817

农学

174

812

242

医学

2,748

2,851

8,648

2,734

军事学

18

4

17

8

管理学

3,469

4,305

13,018

5,068

资料来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上海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

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上海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不包括一级学科授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涵盖了《专业目录》89个一级学科中的69个,占77.5%,硕士学位授权涵盖了80个一级学科,占89.9%(学位授权空白的学科主要是受上海地理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限制,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事学等)。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

一方面,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数字媒体、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影视艺术及会展经济、文化产业、航空航天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目前,上海高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

上海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已经覆盖了上海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倡导“三区联动”,完成“2+2+X+2”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

  “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顺应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空间上完成了形态布局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2+X+2”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参见表二)。

其中,第一个“2”是指南北两个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即杨浦大学城和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第二个“2”是指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

所谓的“X”是指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如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在安亭国际汽车城配套建设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等;

而最后一个 “2”是指新建的临港新城教育园区和奉贤海湾大学城。

表二 

“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

大学园区

主要高校

主要优势学科专业

杨浦教育园区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微电子、金融、材料、城规等

闵行紫竹教育园区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机电、教育等

松江大学城

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

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程等

南汇教育园区

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等

电力、外语、管理等

临港新城教育园区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

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制造业等

奉贤海湾大学城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

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

“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高校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也提高了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和共享度,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能级”。

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原则建设的大学园区,在进一步聚集高校资源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社区开放的步伐,破除高校与社会间的樊篱,使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3.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率先启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提升上海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宗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全国的能力,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启动和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

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进一步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

引导上海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倡导和大力营造“校校获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和谐的学术发展生态和宽松的高校发展环境,鼓励高校依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实施过程中,上海还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以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实效。

  (三)上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

  上海很早就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有一些基督教大学和国立大学陆续开始招收和培养少量的研究生。

1906年,圣约翰大学按照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在美国注册,从此开始了学位教育;

而自1913年后更是专设大学院,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以后,  上海交通大学等国立高校也开始相继招收研究生。

  上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着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也一直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但无庸讳言与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制定,将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上海高校知识创新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重心,结合此次上海着力推进的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重点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围绕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上海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受到高度的关注与期盼,上海高校主动适应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在显著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十五”期间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高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按照“三区联动”的思路也顺利地完成了“2+2+x+2”的空间布局,从形态上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开门办学,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而始于2008年、涉及全市范围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则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体引导全市高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一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实际效果的取得还有待时日。

事实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上海各高校在破除体制障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努力,但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仍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将近40%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外语、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社会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的创新、产生机制尚未形成;

课程数量、内容及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因体制障碍仍未在整体全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创新;

与中科院等系统相比,上海高校在承接国家与上海各重大战略项目方面的潜力也未充分发掘,我们在诸如“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项目、小卫星项目、支线飞机项目、同步辐射系统、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其作用还仅仅局限于在部分领域分散、小型地参与研制,未能组织起集群式、系统性的会战,也未能真正有效地融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体制之中。

事实上,上海高校在自主创新国家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被各方寄予了很高的期许,但过去我们高校在这方面回应不够。

今后上海将通过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通过着力加强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着力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上海高校真正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力器。

  同时,上海高校在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战略中大有可为。

长久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专门起草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等重要文件,绘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要求依托国内、国际金融机构到2020年上海要逐渐实现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相对自由的金融市场,基本具备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备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基本形成数量充足、机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由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中外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成为未来资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中心;

使上海具备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通行惯例的金融法律、税收以及监管制度的城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最为关键,而这恰恰正是上海的软肋。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上海与许多国际金融中心差距最明显的地方。

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瓶颈。

上海金融学院发布的《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显示,相对于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从业者所占比例高达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8万,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1%。

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尤其奇缺行业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只有四、五十位,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专业金融人才缺口大,像注册金融策划师、注册财务策划师、特许财富管理师、项目数据分析师等拥有专业证书的高级金融人才紧缺,不利于业务创新;

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方面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人才也很稀缺。

虽然近年来上海高校金融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行业方面仍表示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究其原因部分也与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陈旧等有关。

  事实上,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航运和贸易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等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应该说,上海高校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调整相关学科专业方向。

  2.重点建设与整体提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大对地方高校尤其是其一些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中央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至关重要

  上海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2008年上海共有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高校89778人,占94.01%。

部属高校整体水平较高,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占比也较高,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尤其是博士生的规模占比更低(参见表三)。

表三2008学年度上海高校研究生分布情况

在读研究生

总人数

部属高校

地方高校

人数

比例

合计

89778

66078

73.60%

23700

26.40%

博士生

20169

17336

85.95%

2833

14.05%

硕士生

69609

48742

70.02%

20867

29.98%

 

资料来源:

毋庸置疑部属院校为全国和上海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长。

与中央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更贴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相对更大一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逐渐培育和建设了一批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

然而,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大部分地方院校所能得到的资源和支持还是相当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与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瓶颈,整体上不利于上海高等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学术生态和发展环境。

  事实上,上海还是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该校成立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该校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有经贸、管理、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运用理论研究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事实上,学校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研究方面尤其独树一帜,为中国最终加入世界关贸协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

但是,学校目前同样也面临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困扰,客观上对学校进一步集聚和建设一支顶尖的国际贸易研究教学团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带头人较缺,人才培养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