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39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docx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也是一门科学。

2、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电磁波特性)

2)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4)信息的处理

5)遥感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的概念:

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一起,陈伟传感器或遥感器。

4、遥感的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5、紫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

可见光遥感:

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

红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

微波遥感:

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6、多波段遥感:

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

(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7、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8、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

(1)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等。

(2)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军事遥感等。

4、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10、电磁波谱:

(频率从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微波、短波、中波和超长波等)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目前,遥感技术中通常采用的电磁波位于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谱区间

3、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

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电磁波的传播实际上就是电磁能量的传递。

4、辐射测量度量:

辐射能量:

电磁辐射的能量。

辐射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时间的辐射能量。

辐照度: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

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亮度:

假定有一辐射源成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辐射量度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

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朗伯源:

辐射量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

一些粗糙的表面近似看做朗伯源。

涂有氧化镁的表面也可以近似看做朗伯源。

5、绝对黑体:

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

也是完全辐射体,是朗伯源,理想的辐射体。

6、黑体辐射规律

普朗克公式

c:

真空中的光速k:

玻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h:

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

Mλ(λ,T):

辐射出射度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ρ:

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ρ=5.67×10-8W·m-2·K-4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

λmax·T=b

b为常数,b=2.898×10-3m·K

T/K

300

5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λmax

(um)

9.66

5.80

2.90

1.45

0.97

0.72

0.58

0.48

0.41

实际物体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Kirchhoff’sLaw)

把实际物体看作是辐射源,研究其辐射特性,将其与绝对黑体进行比较。

表示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

M=εM0

该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Mi与同一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ai为此条件下的吸收系数(率),有时也称为比辐射率或发射率记作ε。

P22表2.3为常温下,λ为8-14um自然物体的的比辐射率(或发射率)。

发射率ε(比辐射率)的概念:

物体(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比。

物体的发射率等于该物体的吸收率:

αλ=ελ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发射率:

0<ελ<1

物体的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物体的发射率与自身的性质、物理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物体的表面温度受自身的比热、热惯量、热导率、热扩散率等影响较大。

黑体的ελ=ε=1;

灰体的ελ=ε=常数<1;

选择性辐射体的ελ<1,且随波长而变。

7、太阳光谱:

指光球产生的光谱。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

太阳光谱相当于5800K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的光谱;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0.76µ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5%,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µm左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3.0µ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其差异是由于地球大气引起的;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是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降至最小。

8、大气主要成分可分为二类:

气体分子(主要有氮气和氧气约占99%,其余的1%的是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等)和其他微粒(烟、尘埃、雾霭、小水滴及气溶胶。

大气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变成分子的内能,引起这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衰减。

大气的吸收谱(见图)

大气的吸收谱

从中可看出:

H2O吸收带主要有2.5~3.0um,5~7um,0.94um,1.13um,1.38um,1.86um,3.24um以及24um以上对微波的强吸收带;

CO2吸收峰主要:

2.8um,4.3um;

O3在10~40公里高度对0.2~0.32um有很强的吸收带,0.6um,0.96um;

O2主要吸收小于0.2um的辐射,0.6um,0.76um也有窄的吸收带。

此外大气中的其他微粒虽也有吸收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

9、大气散射:

大气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因此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大气散射有以下三种情况:

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其特点: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如无云晴空呈蓝色;朝霞和夕阳呈橘红色。

瑞利散射对于红外和微波,由于波长更长。

散射强度更弱,可以认为几乎不受影响。

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其特点:

该种散射的强度与波长的2次方成反比。

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

如云雾的直径与红外线(0.76~15um)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主要是米氏散射。

因此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的时发生的散射。

其特点: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云雾对于可见光来说直径大的多,所以发生无选择散射。

所以我们看到的云雾是白色的。

重点阅读课本30页大气散射最后一段。

10、大气窗口:

概念:

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波谱段:

大气窗口

波段

透射率/%

应用举例

紫外可见光

近红外

0.3~1.3μm

>90

TM1-4、SPOT的HRV

近红外

1.5~1.8μm

80

TM5

近-中红外

2.0~3.5μm

80

TM7

中红外

3.5~5.5μm

NOAA的AVHRR

远红外

8~14μm

60~70

TM6

微波

0.8~2.5cm

100

Radarsat

11、大气透射的定量分析: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就可见光和近红外而言,被云层或其他粒子反射回去的比例最大约占30%,散射占22%吸收占17%,透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能量仅占入射总能量的31%。

12、地球辐射的分段特征:

13、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反射率)也不同。

14、

植物的光谱曲线

从植物典型的波谱曲线来看,控制植物反射率的主要因素有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和植物的水分等。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不同种类、灌溉、施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都对植物的光谱特征发生影响,使其光谱曲线的形态发生变化。

土壤的光谱曲线

土壤光谱曲线与土壤本身的颜色、质地的粗细、有机质和含水量等因素影响。

水体的光谱曲线

清水在可见光范围:

水体的反射率总体是比较低。

不超过10%,一般为4~5%,并随波长的增加而不断减低,到了0.6um处大约为2~3%。

过了0.75um,水体几何成全吸收体。

在近红外波段清澈的水:

为全吸收体,色调深,与地物有明显的界线,可以区分水陆界线;

热红外晚间成像水体呈浅色调;根据热红外传感器的温度定标,可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演出水体的温度。

所以夜间的热红外影像可用于寻找泉水,特别是温泉。

水体在微波1mm~30cm范围内的发射率较低,约为0.4%。

平坦的水面,后向散射很弱,因此侧视雷达影像上。

水体呈黑色。

雷达影像是确定洪水淹没范围的有效手段。

岩石的光谱曲线

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与矿物成分、颜色、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的大小、表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比较

15、电磁波谱中:

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3-2.5um)是地表反射的主要波段,多数传感器使用这一区间,其他地物光谱的测试有三方面的作用:

1)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证据;2)建立地面、航空和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3)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地物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

16、地物反射波普测量理论:

课本P41-44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气象卫星的特点:

1)气象卫星耳朵轨道分为两种即低轨和高轨。

低轨就是近极低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就是指地球同步轨道。

2)短周期重复观测。

3)成像面积达,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2、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

1)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3、陆地卫星运行特点:

近极地、近圆形的轨道(长短半轴只差13公里);

轨道高度为700~900km,中等高度;

可重复轨道。

重复周期为16天(4.5.7号)、18天(1.2.3号卫星)

轨道与太阳同步(光照角都是37.5°)。

4、摄影相片的几何特征:

1)相片的投影:

属于中心投影;常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属于垂直投影或近垂直投影。

2)相片的比例尺:

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的实际距离之比。

3)像点位移:

像点位移: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5、垂直投影相片的几何特征:

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直线在3°以内。

取得的像片称为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大都是这种像片。

垂直摄影影像是通过互相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因此像片或地图的比例尺处处一致,而与投影距离无关;摄影像片是地面物体的中心投影像,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形成透视影像。

满足透镜成像原理。

6、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1)投影距离的影响:

垂直投影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的高度)的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的高度H和焦距f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

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比例尺有所放大。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图3.13a)像点ao,bo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在中心投影像片上(见图3.13b),ao,bo的比例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再保持原来的样子,地面上AO=BO而像片上的ao>bo。

3)地形起伏的影响:

垂直投影起伏变化大,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见图3.14)产生投影误差。

这种误差为有一定的规律。

7、像点位移: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8、

如图所示:

a0a或b0b即为位移量δ(或称投影误差)。

a0a=δ

根据摄影比例尺得:

1/m=a0a/A0A0′=δ/A0A0′

δ=A0A0′/m(3.2)

又因ΔAA0′A0≈ΔSao

设oa=r,os=f,AA0=h

A0′A0/AA0=oa/os=A0′A0/h=r/f

A0′A0=rh/f(3.3)

将式(3.3)代入(3.2)得

δ=rh/mf又因mf=H

所以δ=rh/H(3.4)

由式(3.4)可以看出:

v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

v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

v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9、光/机扫描成像:

光学/机械扫描成像系统:

一般在扫描仪的前方安装可转动的光学镜头,并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地面目标的逐点逐行扫描。

光机扫描的几何特征取决因素:

瞬时视场角(IFOV):

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总视场(FOV):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也叫总扫描角。

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L,L=2H0tanΦ式中H为遥感平台高度,2Φ为总的视场角。

航空遥感中总的视场角取70°~120°。

10、固体自扫描成像优点:

与框幅式摄影机相似,某一瞬间获得一幅完整影像,一个中心投影。

在某一瞬间得到的是一条线影像,一幅影像是由若干条线影像拼接而成,因此又称为推帚式扫描成像。

成像方式在几何关系上同缝隙式摄影机情况相同。

11、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成像光谱仪把可见光、红外波谱分割成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每个波段都可以取得目标图像,取样点的波谱特征随波段数越多越接近于连续波谱曲线。

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达到“谱像合一”。

具有代表性的面阵推帚型机载成像光谱仪是加拿大的CASI系统,中国研制的成像光谱仪PHI。

12、微波遥感的特点:

v1.能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

v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v3.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v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v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13、微波遥感的方式:

1)主动微波遥感:

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受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物观测遥感方式。

主要传感器是雷达,此外还有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

2)被动微波遥感:

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感方式。

14、遥感的图形特征:

空间分辨率:

指遥感图像上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素大小、像解率或瞬时视场来表示

波谱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分辨率愈高。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时间分辨率:

是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分辨率,也叫重访周期。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颜色视觉的相关概念

亮度对比:

是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记作:

C=|L对象-L背景|∕L背景

颜色对比:

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

明度:

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与电磁波辐射亮度的概念不同,明度受视觉感受性和经验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物体的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

对光源而言,亮度越大,明度越高。

色调:

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可见光谱段的不同波长刺激人眼产生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彩色的感觉。

饱和度:

是彩色纯洁的程度。

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2、三原色:

分析各种颜色可以找到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颜色都不能由其余颜色(两种)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

则称之为三原色。

实验证明:

红、绿、蓝三种颜色是最优的三原色。

混合后的颜色只是视觉上效果上的颜色,已完全失去了颜色的光谱意义。

3、数字图像:

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光学图像称为模拟量,而数字图像又称作数字量。

他们之间的转换称模∕数(数/模)转换,记作A/D或D/A。

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灰度:

观察一幅黑白照片,其黑白的程度称为灰度,对于光学图像黑白变化是逐渐变化的没有阶梯状的

图像数字化:

一幅光学图像经过扫描仪或数字摄影机等外部设备送入到计算机时,就是对图像的位置变量进行离散化和灰度值进行量化的过程。

数字图像中像元值可以是正型、实型和字符型。

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字节型最常用,即每个像元记录为一个字节,8未。

彩色3×8=24位。

4、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

1)遥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

①光学摄影机内部辐射误差;②光电扫描仪内部辐射误差,有光电转换误差和探测器增益变化引起的误差。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形的影响

5、大气影响的粗略矫正

1)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基本思想:

在于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例如,地形起伏地区的山的阴影处,反射率极低的深海水体处等,这时图像中对应的亮度值应为0。

实测表明这些位置的的像元亮度不为0。

这个值应该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值。

一般来说,由于程辐射主要来自米氏散射,其散射强度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到红外波段也有可能接近0。

校正方法:

首先确定条件满足,校正时将每一波段中的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该波段的最小值。

使图像亮度的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影像的质量。

2)回归分析法:

基本思想:

假定某红外波段,存在程辐射为主的大气影响,且亮度增值最小。

接近于0。

设为波段a。

现需要找到其他波段对应的最小值,这个值一定比a波段的值大一些,设为b波段,分别以a、b波段的像元亮度值为坐标,作为二维光谱空间,两个波段中对应像元在坐标系内用一个点来表示(见图4.20)。

由于波段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在众多点中一定能找到一条直线与波段b的亮度Lb轴相交,且满足如下公式:

式中a是波段a中的亮度为零处在波段b所具有的亮度。

可以认为a就是波段b的程辐射度

3、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

(1)遥感器的内部畸变:

由于遥感器结构、性能等引起的畸变,如成像几何形态的影响。

(2)遥感平台位置和运行状态变化的影响:

包括由于平台的高度变化、速度变化及姿态变化引起的图像畸变

(3)地球本身对遥感图像的影响:

包括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的自转等引起的图像畸

(4)大气折射的影响

4、几何畸变校正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像元坐标变换是构建一个模拟几何畸变的数学模型,以建立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与标准图像空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实现不同图像空间中像元位置的变换;

第二步:

像元灰度值的重新计算(重采样)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中全部像素变换到标准图像空间中的对应位置上,完成标准图像空间中每一像元亮度值的计算。

5、为了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只要求出其原图对应点(x,у)的亮度值。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I.最近邻法,II.双向线性内插法和III.三次卷积内插法。

6、控制点的选取:

v控制点数目确定

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系数的多少来确定。

如一次多项式6个系数,需要3个控制点。

二次多项式12个系数需要6个点。

三次多项式至少需要10个控制点,n次多项式需要最少数目是(n+1)(n+2)/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控制点数目要大于最低限很多(甚至6倍)

选取的原则

控制点的选取要以配准对象为依据。

无论用哪一种坐标系,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点关系。

①控制点应选取在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上,很容易通过目视法辨别(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弯曲和分叉点、海岸线弯曲处、湖泊边缘、飞机场城廓边缘等)。

②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

③图廓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

④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特别是实在不明显的大面积区域(如沙漠),可用求延长线交点的办法来弥补。

但应尽可能的避免这样做,以避免造成人为误差。

7、数字图像增强:

1)对比度变换:

该法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因为亮度值是辐射强度的反映,所以也称之为辐射增强。

常用的方法有对比度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2)空间滤波

空间滤波是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通过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的邻处理方法,属于一种几何增强处理,空域滤波增强是基于邻域处理的增强方法。

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1)图像卷积运算:

是在区域上对图像做局部检测的运算,以实现平滑和锐化的目的,

(2)平滑:

图像中某些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

具体的方法有均值平滑和中值平滑

均值平滑:

是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内取平均值来代替改像元值已达到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的目的,

中值滤波:

是将每个像元以其为中心的临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

(3)锐化:

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锐化后的图像已不再具有原遥感图像的特征而成为边缘图像。

罗伯特梯度:

该算法意义:

在于用交叉的方法检测出像元与其邻域在上下、左右或斜方向之间的差异,最终产生一个梯度影象,达到提取边缘信息的目的。

索伯尔梯度

拉普拉斯算法

与前两种方法不同,它不检测均匀的亮度变化,而是检测变化率的变化率,相当于二阶微分。

计算出的图像更加突出亮度值突变的位置

有时也用原图像减去模板运算结果的整倍数。

这样的计算结果保留了原图像作为背景,边缘之处加大了对比度,更突出了边界位置。

8、彩色变化

1)单波段彩色变化:

密度变化:

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照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2)多波段彩色变换:

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

3)HLS变换:

HLS代表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彩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