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39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2篇】新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这一小节写了_______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__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

A. 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

B. 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C. 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答案】

(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

(2)B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小节写了两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的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

(2)B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

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黑魆魆:

________。

②千钧一发:

________。

(2)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________。

(3)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

【答案】

(1)形容黑暗无光;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2)守敌的围墙被炸了一个缺口,突击连冲了进去,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3)点燃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方向。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形容黑暗无光。

②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2)守敌的围墙被炸了一个缺口,突击连冲了进去,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3)点燃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方向。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课外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

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

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

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

连邻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

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

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

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

突然。

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

SoW。

 “So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

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

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

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

 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

是怀友?

是叙旧?

是传情?

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雾中。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

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

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

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形容路途很遥远。

________

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________

莽撞;冒失。

________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

____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案】

(1)热爱;蔚蓝

(2)千里迢迢;完璧归赵;唐突

(3)思考

(4)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特别注意“蔚蓝”的“蓝”字,不要写成“篮”。

(2)千里迢迢:

形容路途很遥远。

完璧归赵:

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唐突:

莽撞;冒失。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

思考。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主要考擦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学生对课文背得熟,应该没问题。

但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反之再根据意思,写出文中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课外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照样子写词语。

无忧无虑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________老实,________贪玩,________尽职。

(3)这段话主要写猫具有老实、贪玩、尽职三个特点,其中“尽职”是猫的主要特点。

按要求填空。

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程度;________写出猫的神态;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时间;________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答案】

(1)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2)既;又;还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解析】【分析】

(1)照样子写词语:

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忧无虑、无穷无尽。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职。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写出猫尽职的程度;“闭息凝视”写出猫的神态;“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写出猫尽职的时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点评】做好阅读题,就必须读懂课文,边阅读边思考,仔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带着问题阅读,完成每道题。

6.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__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B

【解析】【分析】

(1)是对词语意思的考查,

(2)是对市局的理解。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南粤: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理解感悟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结合句子理解加横线字的意思。

再生:

________ 滥用:

________

(2)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答案】

(1)重新;不加节制

(2)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3)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

(4)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字义,

(2)说的是短文中的可再生资源有哪些,(3)说的是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4)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________ 。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这种境界,________ 使人惊叹,________ 叫人舒服,________ 愿久立四望,________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________ 。

【答案】

(1)景

;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

;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即使

;又

;既

;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

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

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

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草儿绿了。

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

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

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

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

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

高梁红了,稻子熟了。

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

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清晨,路上行人稀少。

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

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

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

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②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2)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3)抄写两个拟人句。

【答案】

(1)虽然;但是;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为……”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故答案为:

(1)虽然……但是……②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0.课内阅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___________。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_____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_______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

“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照样子在文中找出表示“走”的词。

快速走(跑)  挤着走________   往回走________   迅速走________

(2)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请概括第三自然段讲了________。

(4)对比下列句子,哪句写得好?

为什么?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答案】

(1)挪;返;逃

(2)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3)概括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的情景。

(4)“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解析】【分析】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挤着走(挪)、往回走(返)、迅速走(逃)。

(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如:

势、当、拥、挤、跌、撞。

(3)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理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