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40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docx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SZDB/Z

T47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SZDB/Z29.2—2015代替SZDB/Z29.2-2011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Technical

Part2:

Code

specificationofelectrievehiclechargingsystemfordesignofEVchargingstationandchargingpoint

送审稿

(本稿完成日期:

-XX-XX发布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4

5充电站和充电桩4

6充电站和充电桩电气部分7

7电能质量的要求10

8电气照明12

9防雷、接地和检测13

10电气测量和计量14

11监控系统15

12充电站安全防护15

13对其他专业的设计要求16

附录A(规范性附录)谐波电流允许值的换算和公共连接点各用户谐波电流允

许值计算18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噪声限值19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附录C(资料性附录)充电站占地参考面积(以2台变压器、8个充电桩为例)

20

附录D(资料性附录)充电站建设示意图21

前言

SZDB/Z29-2015《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

分: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第3部分:

非车载充电机;

第4部分:

车载充电机;

第5部分:

交流充电桩;

第6部分:

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

第7部分:

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

第8部分:

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

第9部分:

城市电动公共汽车充电站;

——第10部分:

大电流交流充电接口;

——第11部分:

大电流交流充电接口通信协议。

本部分为SZDB/Z29-2015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SZDB/Z29.2-2011《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与SZDB/Z29.2-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删除了原“城市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术语及标准文本中相应的内容

(2011版第3.1条);

2、新增充电站、充电桩相关术语(见第3章);

3、新增与自行式立体充电站、垂直循环式立体充电站、地下车库充电站建设相关的内容;

4、删除了原“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的内容(2011版第6.3条):

5、修改了防雷的要求(2011版第9章);

6、修改了消防的要求(2011版第12.1条);

本部分由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元正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欣锐特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防雷中心、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本部分于2010年首次发布,2011年第一次修改,2015年第二次修订。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625.1-2003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W16A)

GB/Z17625.6-2003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谐波电流的限制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19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3-2008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GB50067-20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89-1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DL5027-19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DL/T5137-2008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JBT10215-2000垂直循环类停车设备

3术语和定义

SZDB/Z29.1-2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

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电动机的动力电源源于可充电电池或其他易携带能量存储的设备。

3.2

充电charge

从外部电源供给蓄电池直流电,将电能以化学能的方式贮存的过程。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EVchargingstation

具有特定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的,将电能量传送到电动汽车的设施总称。

3.4

配电站distributionstation

在中低压配电网中用于接受并分配电力、将10(20)kV变换为380V电压的供电设施。

3.5

车载充电机on-boardcharger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

3.6

非车载充电机off-boardcharger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能的充电机。

若无特别说明,本规范所指充电机均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

3.7

充电桩chargingpoint

直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桩的统称。

3.8

直流充电桩DCchargingpoint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小功率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3.9

交流充电桩ACchargingpoint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3.10

充电机效率chargingefficiency

充电机的直流输出功率与交流输入有功功率之比。

3.11

充电区chargingarea

在充电站内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停车区域。

3.12

谐波harmonic

电力系统的电流和电压中非正弦周期分量所含的频率为基波频率整数倍的正弦周期分量。

3.13

TN系统TNsystem

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载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的系统。

3.14

IT系统ITsystem

电源系统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的系统。

3.15

脉波数pulsenumber

在一个基波周期内,换流器的换相次数。

3.16

总谐波畸变率totalharmonicratio,THD

周期性交流量中谐波分量方均根值与其基波分量方均根值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17

自行式立体充电站self-propelledthree-dimensionalEVchargingstation

使用自行式立体停车场的充电站。

车辆通过专用车道上下楼层,自行停放,且在车位旁安装充电装置,能够在电动汽车充电时对充电设备、动力蓄电池进行状态监控

3.18

垂直循环式立体充电站verticalcirculatingstereoscopicchargingstation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使用垂直循环运动的车位系统存取停放车辆,并在车位上安装充电设备,在垂直循环的过程中同时对电动汽车充电的机械式停车设备。

3.19

地卜车库充电站undergroundgaragechargingstation

在地下车库建成的充电站。

4总则

4.1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节能环保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便利。

4.2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立足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现状,同时兼顾未来发展,做到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并留有发展余地。

4.3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免维护或少维护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严禁采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部门明令禁止的淘汰设备和材料。

4.4充电站选址应符合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逐步实施。

4.5充电站和充电桩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负荷等级、设备容量、站址环境和节能环保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4.6编制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时,应开展对充电站电能充储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并适时对V2G的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

4.7充电站建设前期,应开展对充电站的环境评价。

5充电站和充电桩

5.1充电站组成和功能

5.1.1充电站主要由行车道、充电区、供配电设施、充电装置、监控装置等组成。

宜设置充电机房、监控室、设备维修室等功能区。

5.1.2具有电池更换功能的充电站应包括备用电池存储,电池更换的设施及场所。

5.1.3充电站供配电设施由高压开关柜、变压器、低压开关柜及其电力、控制线路等组成。

5.1.4充电站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供配电、充电、监控、计量和通信。

扩展功能包括计费。

5.2充电桩组成和功能

5.2.1充电桩由桩体、电气模块、计量模块等部分组成。

5.2.2充电桩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

5.2.3充电桩通常以成组的型式进行设置,以提高其利用率。

5.2.4充电桩基本功能为供电或充电、计量和通信,扩展功能为计费。

5.3充电站类型5.3.1充电站类型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充电站类型如下:

a)公共充电站:

为社会电动汽车服务的充电站;

b)专用充电站:

为特定范围的专用电动汽车设置的充电站。

5.3.2充电机配置

充电机配置如下:

a)公共充电站:

宜按照社会使用的电动汽车类型进行配置;

b)专用充电站:

宜按照相应使用的电动汽车类型进行配置;

0)站内充电区停车位占地面积宜按电动汽车类型进行布置。

5.4充电站选址

5.4.1充电站选址应符合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5.4.2充电站是中低压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址选择应兼顾电网规划的要求,并与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密切结合,以满足电力系统对电力平衡、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变电站的建设、改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址。

5.4.3充电站选址应便于供电电源的取得,宜接近供电电源端,并便于供电电源线路的进出。

5.4.4公共充电站入口和出口应分别设置车道与站外道路连接,充电站与站外市政道路之间宜设置缓冲距离或缓冲地带,便于电动汽车进出和充电等候。

5.4.5专用电动汽车数量较多时,宜设置专用充电站。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5.4.6电动公共汽车使用的专用充电站宜设置在公交汽车首末站、枢纽站、公交专用停车场附近。

5.4.7充电站应充分利用临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消防等公用市政设施。

5.4.8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宜新建或改造立体停车库,并配备相应的充电设备实现电动汽车充电功能。

5.4.9充电站也可建设在符合要求的地下车库中。

5.4.10充电站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

5.4.11不宜设在多尘、水雾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上述场所风向的下风侧。

5.4.12充电站不应设在室外地势低洼易产生积水的场所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

5.4.13充电站应预留一定的备用场地。

5.4.14与加油加气站共建的充电站,充电设备的安装位置应距离危险性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外不小于3m,距离柴油设备外缘不小于3m,危险性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见GB50156o

5.5充电站布置

5.5.1一般要求

5.5.1.1充电站总体布置应满足便于电动汽车的出入和充电时停放,保障站内人员及设施的安全。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5.5.1.2充电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至少有两条车道与站外道路连接,充电站应设置缓冲距离或缓冲地带便于电动汽车的停发和进出。

5.5.1.3充电区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m。

转弯半径按照电动汽车类型确定且不宜小于9m;道路坡度不应大于6%,且坡向站外。

5.5.1.4充电设施应靠近充电区停车位设置,电动汽车在停车位充电时不应妨碍站内其他车辆的充电与通行。

5.5.1.5充电区应考虑安装防雨设施,以保护站内充电设施、方便进站充电的电动汽车驾乘人员。

5.5.2电气要求

5.5.2.1电气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并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试验。

电气设备的布置应符合GB50053-1994和GB50054T995的要求。

5.5.2.2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充电机及监控装置宜安装在各自的功能房间,以利于电气设备的运行、便于维护管理。

5.5.2.3当受到条件限制时,变配电设施与充电机可设置在户外组合式成套配电站中,其基础应适当抬高,以利于通风和防水。

5.5.2.4变压器室不宜与监控室贴邻布置或位于监控室正下方,不能满足时应采取防止电磁干扰措施,确保监控设备运行正常稳定。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5.5.2.5高压开关柜、变压器、低压开关柜、充电机、监控装置宜安装在各自

的功能房间内。

5.6充电装置设置

5.6.1交流充电桩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直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电池组提供小容量直流电能。

5.6.2新建建筑物、居住小区等场所的配建停车场,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场,应设置供电动汽车停放的专用停车区;已建建筑物、居住小区等场所的配建停车场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场,宜通过技术改造措施,设置供电动汽车停放的专用停车区。

5.6.3办公、生产等场所的停车场宜根据深圳市电动汽车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停车位数量设置一定比例的充电桩。

5.6.4电动汽车专用停车区应设置靠近临近的配电站。

5.6.5充电桩宜实行“一位一桩”,即一个电动汽车停车位设置一个充电桩,以便于使用和管理。

5.6.6室外充电桩应安装在距地面至少200mm以上的基础上,其基础底座四周应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小动物从底部进入箱体,以满足防雨、防积水要求。

5.6.7室外的充电桩外壳防护等级宜不低于IP54,其外壳宜选用绝缘材料。

5.7充电装置的其他要求

5.7.1在自行式立体充电站内设置充电装置时,可在停车位后部装设固定充电接口。

5.7.2在垂直循坏式立体充电站内设置充电设施时,宜在停车位上方装设充电设备。

垂直循环式立体充电站的机械结构建设应参照JB/T10215o

5.7.3在地下、半地下车库充电站内设置充电设施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7.3.1地下部分的防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实际,合理确定防水标高。

5.7.3.2宜采用壁挂式充电设施。

5.7.3.3充电设施的充电枪位置不宜低于0.6m,不宜高于1.2m。

5.7.3.4应在配电房低压侧添加绝缘监测设备或漏电保护装置。

5.7.3.5充电设施或备用电池存取间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墙体和乙级防火门等防火分隔设施与停车库分隔。

5.7.4在车库内设置充电设施或充电站时的配电、监控系统,应按照本规范有关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应用方案进行设计和建设。

6充电站和充电桩电气部分

6.1负荷及负荷等级

6.1.1主要用电负荷

充电站主要用电负荷包括充电机、监控装置、通风装置、站内其他动力设备及照明等。

6.1.2负荷等级

根据GB50052-2009和《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电监安全[2008]23号)中对电力用户性质划分的有关规定,按照充电站在经济社会中占有的重要程度,划分为下列两类电力用户:

a)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或中断供电将对社会公共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社会公共次序严重混乱、造成企事业单位较大经济损失的充电站属二级电力用户。

b)不属于二级电力用户的其他充电站为三级电力用户。

充电桩为三级电力用户。

6.2供电电源要求

6.2.1属于二级电力用户的充电站宜由两回路中压供电电源供电,两回路中压供电电源宜引自不同变电站,也可引自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段。

每回供电线路应能满足100%用电负荷的供电要求。

6.2.2属于三级电力用户的充电站由单回路中压供电电源供电。

6.2.3充电站应采用10(20)kV电压等级供电。

6.2.4交流充电桩应采用380V或220V电压等级供电。

6.2.5直流充电桩应采用380V电压等级供电。

6.3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电动;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充电站属于三级电力用户的充电站,所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6.4充电机和充电桩选择

6.4.1一般规定

6.4.1.1充电站内的充电机宜选用室内型,以改善充电机的工作条件,减小外部环境对充电机的影响,便于运行维护。

6.4.1.2充电机应采用“一机一车”充电方式,即一台充电机在同一时间内,仅对同一辆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不应采用主从充电模式。

6.4.1.3充电机宜采用电缆下进线方式。

6.4.1.4室外充电桩应釆用电缆下进线方式。

6.4.1.5室内充电桩应根据现场的情况,选用落地式或壁挂式。

落地式充电桩宜采用电缆下进线方式。

壁挂式充电桩可采用下进线方式,也可采用侧进线方式。

6.4.2技术参数

6.4.2.1充电机技术参数应符合SZDB/Z29.3-2010o

6.4.2.2充电桩技术参数应符合SZDB/Z29.5-2010o

6.4.3充电机容量的计算

单台充电机输出容量为:

b)单台充电机输入容量为:

a)充电机容量的计算如下:

(1)

式中:

□——单台充电机的输出功率;

0——单台充电机的输入容量;

凹一一充电机功率因数,取0.9;

n--充电机效率,取0.9。

c)充电站内充电机输入总容量为:

(3)

式中:

因、a>…因—各台充电机的输出功率;

凶—充电机的输入总容量;

曰、曰…㈢-——各台充电机的功率因数,取0.9;回、因…凶各台充电装置的效率,取0.9;

a充电机同时工作系数,取0.8。

6.5充电站配电系统6.5.110(20)kV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380V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

6.5.2向同一台充电机供电的两回低压线路应分别接入变压器两个低压移相绕组。

其他三相用电设尽量均衡分配在低压侧两个绕组中,照明等单相用电设备应接于星形结线的绕组侧,各单相负荷应尽量平衡设置。

《电动j气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

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6.5.3接于变压器星形绕组的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接地系统,接于整流变压器三角形绕组的低压配电系统采用IT接地系统。

6.5.4两台及以上变压器低压进线和联络断路器之间应设置机械闭锁和电气联锁装置。

6.5.5低压进线断路器宜具有短路瞬时、短路短延时、长延时三段保护功能,并具有接地保护功能。

低压进线断路器宜设置分励脱扣装置,不宜设置失(低)压脱扣装置。

6.5.6充电站内容量较大或重要的用电设备,宜采用放射式供电。

6.5.7低压配电设备及线路的保护应满足GB50054-1995的规定。

6.6充电桩配电系统

6.6.1充电桩接地系统宜采用TN-So

6.6.2向充电桩供电的电源侧低压断路器宜具有短路保护和剩余电流保护功能,其剩余电流保护额定动作电流为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Iso

6.6.3成组布置的充电桩宜采用链式供电。

交流充电桩的配电系统应尽量做到三相负荷平衡、各相负荷矩相等。

6.6.4充电桩负荷应纳入配电站变压器计算负荷中。

6.6.5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居住小区等场所停车场设置充电桩时,应对现有配电站配电设施进行校验。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改造措施。

6.7配电线路

6.7.1中低压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宜采用铜芯导体。

6.7.2中压电缆线路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充电站内的低压电缆线路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或聚氯乙烯绝缘类型,照明及插座线路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电线。

6.7.3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使用橡皮绝缘等电缆。

6.7.4低压电缆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

6.7.5低压直流供电回路,宜选用两芯电缆;也可选用两根单芯电缆。

6.7.6用于三相负荷的电力电缆,其外护套宜采用钢带铠装类。

用于单相负荷及直流负荷的电缆,其外护套不应采用导磁性材料作为铠装。

6.7.7低压电缆截面应满足最大电流工作时,导体能够满足载流量的要求,并应校验线路允许电压降,以满足电气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

6.7.8为便于低压供电线路引入和引出充电桩,低压线路的截面不宜大于120mm2o

6.7.9向充电桩供电的低压电缆总长度应满足电缆线路正常泄露电流不使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发生误动作。

6.8线路敷设

6.8.1充电站站内的中压供电线路应采用电缆进线方式,中压电缆在站内的敷设路径尽量避免通过充电区等有振动和压力的场所。

如无法避开时,应采取穿保护管等措施。

6.8.2变压器二次侧至低压开关柜之间宜采用密集型母线槽连接。

6.8.3低压开关柜至室内充电机之间的电缆线路宜采用沿室内电缆沟敷设。

6.8.4室外敷设的电缆线路宜采用穿保护管埋地敷设,保护管应满足抗压要求和耐环境腐蚀要求。

6.8.5直流单芯电缆不宜单根穿钢管,当需要单根穿管时,应采用非导磁管材,也可采用经过磁路分隔处理的钢管。

6.8.6在配电室内电气设备、母线槽的正上方,不宜布置灯具和明敷线路。

6.8.7埋地敷设的地下电力管线严禁平行敷设于现有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各电力管线、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平行或交叉距离,应满足GB50289-1998的要求。

7电能质量的要求

7.1电压偏差要求

供电电源电压偏差。

充电站受电端的电压偏差值,应符合以下要求:

a)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的电压偏差不得超过标称电压的±7%;

b)220V单相供电的电压偏差不得超过标称电压的+7%、-10%o7.2频率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