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46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docx

ODS和OMA的区别与应用

ODS和OMA的差别和应用

郝民

LMSChina

个简单例子,ODS与模态:

一些用户对工作模态和ODS的区别搞不清楚•首先工作模态属于模态分析的范畴,

和ODS在概念上有根本的差别,下面我们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一下二者(模

态分析与ODS)的不同。

首先看一下结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尖系

H(j)f(j)y(j)

实际应为时域,现在我们用频域来表示和分析。

结构在随机激励下,响应就由传递函数与输入力相乘

得到。

因为随机激励宽频带激励,该频带内所有模态都被激振起来,这样响应

就是各个模态振型的加权综合。

当输入只有单一频率时,可以看作是只在某一工作状态时的工况。

看一块长方形平板,在角上施加单一频率的正弦激励。

为了简单起见,先假设只有两个模态被激励起

来。

从图中和公式中可以发现,决定响应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传递函数。

但在ODS测量中,我们只测系统响应,而无传递函数与激励。

如果我们的正弦激振频率正好是该板的第一个固有频率,从图中可以发现FRF由两个

模态组成,而且无论是在频域,还是时域,第一阶模态都占主要成分。

如果我们在同一频率,

测出板上各点的响应,ODS看起来就很像一阶模态,虽然还有一点二阶模态的贡献。

进行模态分析,即ModalAnalysis(includingOMA)时,我们是在分析辨识每个模态单独的贡献和特性。

如蓝色的模态1和红色的模态2。

而在ODS的分析时,我们只看到结构在某一频率下的响应,它是各个模态对整个响应的一个线性组合'所以当激励主要激振出第一

阶模态时,ODS和第一阶模态非常象。

 

ODS的响应和第

现在我们只激励二阶固有频率,和一阶情况类似,二阶模态占主要,二阶模态很像。

下一步我们来看一下不在固有频率上激励的效果。

在第一、二阶固有频率的中间的某一频率激振,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ODS和模态的真

正区别了。

如图可见,该振动形态看起来很怪,但细看可以发现第一阶的弯曲模态和第二阶扭转模态。

在实际ODS的试验中,我们只测出输出,下图中是该板在某一点上的响应谱,由于输入频率范围很宽,激励出许多模态。

可见模态对最后响应都有贡献。

ODS与模态振型之间

有很大区别。

可以说,ODS是由各阶模态以某一形式线性叠加而成。

OUTPUTSPECTRUM

ODS与模态振型(工作模态,与试验模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振型是结构的固有属性。

分析结果包含频率、阻尼比和振型,而ODS是指结构上某些笑心的测点,在结构的特

定工作条件下,相应某些尖心的特定频率点,振动的相对形态。

只在系统的稳态工作状况下采集一些响应的数据,可以是位移、速度、加速度、或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ODS

可以通过测量传输函数(两个响应的比)或互功率谱来获得。

ODS的特点是在某一特定测量频率下的特殊状态,与结构的动力特征,及结构所受作用力的性质,幅值有尖。

在共振点、ODS值相对较大,接近于相应的振型。

虽然ODS可以

和模态振型一样做动画显示,但不能得阻尼比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把模态振型和工作变形ODS来比较,来找出哪些模态是造成

该工作变形状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ODS可以分解为各个基本模态。

Xo(w)aiVia2V2anVnRest

X—runningmode工作变形

Vi—第i阶模态Ai—加权系数

Rest—误差

二、试验模态,工作模态与ODS

下一步我们看一下试验模态与工作模态的区别,他们都属模态分析:

传统的模态分析方法(试验模态)是基于试验室激励试验中所得到的传递函数。

然而在

实际工况下,力的输入很难测量,就得不到FRF,工作模态可以只利用测量的响应来得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工作模态只需测得输出的相尖函数,运用多参考LSCE法或随机子空间法(包含BR和CVA)得到结构参数,如模态频率,阻尼法和模态振型。

但振型不能按模态质量做正则化处理,所以得不到模态质量,模态刚度和模态阻尼这些模态参数。

工作模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首先,工作模态比较容易实现。

实际工况与试验

室工况不同,结构特性亦有所不同,与载荷有尖的因素也会有变化,环境对系统也有影响,如结构预应力,温度,所以工作模态能体现系统在工作状态下的特性。

但是,工作状态下,不会有真正的白噪声激励,只可能在激励源的频率范围内得到良好的分析结果,而不能像试验模态那样得到完整的系统特性,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模态

测试方法。

在工作模态测试中,在多个输出(响应)测量通道中选择若干通道作为参考通道,由此计算各通道信号间的自相尖和相尖函数,这是工作模态的基础数据,完全不同于试验模态

下的传递函数。

虽然工作模态和ODS都是只通过测量系统响应来得到的。

但它们是完全不

同的概念,工作模态属于模态分析。

另外,模态分析,(工作模态和试验模态)可以运用各种识别手段来识别各个模态,可在StabilizationDiagram上找到重根或频率非常接近的模态。

而在ODS上却不能发现这些,只

能手动选择某些感兴趣频率,来得到相应的工作变形。

三、一个实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来看这个问题,这个例子是一架飞机模型在随机

激励下测得响应,对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得到OMA和ODS。

结构和测点如下,选取了5个参考点:

 

 

12&O-3

Linear

M7

171

通过模态识别‘在StabilizationDiagram上得到工作模态的频率,阻尼和模态。

在ODS响应谱图上找出相矢频率的工作变形

4m

得到如下数据:

 

Mode

OMA

ODS

MAC(%)

Frequency(Hz)

Frequency(Hz)

1

9.340

9.223

52.749

2

25.573

25.243

34.871

3

39.291

38.883

84.083

4

74.539

75.254

64.231

5

75.275

75.254

27.030

6

86.493

86.511

99.318

7

117.248

118.769

49.602

8

119.941

120.068

79.899

可见'虽然ODS和OMA的这些频率很接近,但MAC并不是100%.这是因为每一阶模态对各ODS型态都有影响。

我们发现工作模态中mode4和mode5很接近,但我们能通

过模态分析工具来分别找到它们74.539Hz和75.275Hz。

在ODS中我们只能大概在75Hz

附近找到一个响应峰值75.254Hz。

74.539Hz和75.275Hz是两阶不同的模态,在74.539Hz,两个机翼反相位振动。

而在

75.275Hz则同相位。

右边的在75.25HzODS则是介于二者中间的某一状态。

现在我们将该ODS(75.25Hz)分解(decomposition).

ODS

9.340

Hz

25.573

Hz

39.291

Hz

74.539

Hz

75.275Hz

86.493

Hz

117.248

Hz

119.941

Hz

75.25

Hz

0.589

1.115

1.882

100.000

64.817

46.525

3.093

10.152

可见该ODS受74.539Hz和75.275Hz影响最大,但其它模态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

86.493Hz处的模态。

下面看一下80.450Hz处ODS,它不在任何模态频率上,让我们比较一下它的型态和

86.493Hz处模态,并将它分解。

ODS

9.340

Hz

25.573

Hz

39.291

Hz

74.539

Hz

75.275Hz

86.493

Hz

117.248

Hz

119.941

Hz

80.45

Hz

2.074

2.515

2.792

30.565

44.526

100.000

4.191

11.855

可以看到'两者很接近。

从分解表中看到‘80.45HzODS受86.493Hz和75.275Hz模态影

响较大,同时也受其他模态的少量影响。

参考资料:

1.PeteAvitabile,ModalSpaceArticles.

2.刘馥清,LMS公司用户培训资料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