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275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岑运强Word文件下载.doc

狭义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广义应用语言学除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等。

结构主义语言学:

以语言的结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鼻祖。

结构主义语言学分为3派:

发挥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观、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布拉格学派,其在音位和音位区别特征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的哥本哈根学派,其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依赖语音和现实世界而存在;

高度注重通过分布来对实际语言进行记录和描写的美国学派。

形式语言学:

以对语言进行形式化描写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学。

由于乔姆斯基在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中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形式语言学”。

围绕着语义的作用,形式语言学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如古典模式阶段、标准理论阶段、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接管、GB理论阶段和最简方案理论阶段。

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注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但也暴漏了脱离社会环境、操作手续繁琐等缺点。

交叉语言学:

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些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如语言学和社会学交叉,产生了社会语言学,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孤立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与形式的特点。

整齐论:

强调语言编码的规则性。

参差论:

强调语言编码的不规则形。

语言:

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

指说(写)和所说(写)。

思维:

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与过程,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符号:

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

组合关系:

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

聚合关系:

在言语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

语言的层级性:

指语言是一个层级装置,可以分为两层三级:

底层是一套音位的聚合类,有音无义;

上层是语素以及由语素组合而成的词、词组成的句子三级,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的聚合类。

言语规律:

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规律。

包括自方、对方、双方所处的语境三要素。

渐变性规律:

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参差性规律:

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不是整齐的而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词汇发展最快,其次是语音,最慢是语法。

语言的分化:

一种语言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如方言与亲属语言的形成。

语言的整化:

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近或统一起来的现象,如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和国际交际语的形成。

语言的混合:

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

语言的融合:

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

2.填空

(1)①语文学②历史比较语言学③结构主义语言学④形式语言学⑤交叉语言学

(2)①古印度②古希腊罗马③古中国④围绕字音形、字音、字义来研究古文献

(3)①威廉·

琼斯②施列格尔

(4)①语言学②普通语言学

(5)①索绪尔②洪堡特③普通语言学教程

(6)①布拉格学派②哥本哈根学派③美国学派

(7)①乔姆斯基②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③建立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

(8)交叉性、边缘性

(9)①人类独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②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0)①语言②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③语言和文字④特殊形式的辅助交际

(11)①直观动作思维②表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

(12)音义结合

(13)①语言②语义③词汇④语法

(14)①说话行为②施事行为③取效行为

(15)言语合作原则:

①质量准则②数量准则③关系准则④方式准则

礼貌原则:

①得体准则②宽宏准则③赞许准则④谦虚准则⑤赞同准则⑥同情准则

(16)①自身因素②对方因素③双方所处的语境的因素④语法系统的因素

(17)①基本词法②语法构造的稳固③语言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斗争

(18)①个别语言发展规律②普遍语言发展规律③渐变性④参差性

(19)①方言②亲属语言③民族共同语④民族交际语⑤国际交际语

3.选择

(1)B

(2)B

(3)D

(4)B

(5)A

(6)C

(7)C

(8)B

(9)A

(10)A

(11)A

(12)B

4.问答

(1)简述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的关系。

古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若干阶段;

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

语言学概论的交叉性最为明显,它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大量的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个别的、实际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上。

(2)简述语言学史“两线”斗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学史的历史就是一部两线的斗争史这里的“两线”是指“整齐论”与“参差论”的两条路线。

整齐论强调语言编码的规则性,参差论强调语言编码的不规则性。

编码的这种规则与不规则的争论在语言史上构成不同流派相互竞争的一条主轴,不同的理解大体上都围绕着这一主轴而展开自己的论述。

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两线斗争正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体现,我们必须对双方都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们一定要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去检验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即用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各个阶段的新旧学说与不同流派,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汲取其精华以及一切合理的内核,反对绝对地排斥或盲目地照搬。

当然,马列主义只能起指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语言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

对于历史上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我们都应加以肯定和继承。

(3)简述语言学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语言学。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计算机的出现和运用。

正是由于有了计算机,信息和信息处理问题才从根本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

今天,情报资料检索、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统统离不开计算机,而计算机又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信息和信息传递的载体。

语言学可以为计算机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必要知识。

其次,语言教学和研究离不开语言学。

大家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正确的语言理论又会对语言教学和研究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例如在我国,语言学家就曾引进西方的语言理论推动了我国音韵学和语法学以及外语教学的研究。

不少中国语言学家在研究本国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理论,同样丰富了人类语言理论的宝库。

中外语言学家总结出来的语言理论都对我们今天的语言教学和研究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再有,制定和理解语文政策都离不开语言学。

世界上任何一个独立的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语文政策,中国也不例外。

今天的汉字应如何简化?

普通话应如何推广?

汉语应如何规范化?

这些都需要语言学的知识。

此外,语言学对文学的创造、欣赏和翻译,对语言的特殊运用或一般现象的解释,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特别是,语言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语言学对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医学、数学……都是不可忽视的学科。

(4)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应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和言语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一方面,语言和言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犹如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二者区别:

其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

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其二,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

人们不但要用这个工具去说(去写),而且要遵循这个系统的规则去说(去写),因此,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

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说(写)的过程和结果,因此,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二者联系:

第一,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哪里有言语,哪里就有语言;

哪里没有言语,哪里就没有语言。

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

第二,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语言虽然是第二性的,但它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即强制性的规范作用。

(5)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语言的社会功能并不止一个,但交际功能是它最根本的功能。

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考察。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来源于集体的劳动。

集体劳动的交际需要,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

语言的诞生,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人类的交际活动,使得社会经验的传授、领会、积累、保存成为可能。

但是,并不是任何语言都是“长生不老”的。

语言产生后,一般有两种前途:

一是逐渐发展,不断完善;

二是停止发展,渐渐消亡。

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

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能存在;

没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只能消亡。

(6)如何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许多种。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文字;

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语等;

第三类是身势语。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字的主要功能是记录语言,它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但无论从历时上看,还是从共时上看,文字都不能和语言相比。

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更不能和语言相比。

身势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容易误会,也不能和语言相比。

语言是所有交际工具之中最重要的一种。

(7)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独有”的真正含义应从两方面去理解:

其一,动物的所谓“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二,动物掌握不了人类的语言。

(8)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

从词的本身来看,语言符号音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本质的联系。

什么音和什么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是由不同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传统性约定俗成的。

例如汉语中的“马”、“鹿”、“牡丹”、“玫瑰”等词,为什么普通话用“mǎ”、“lù

”、“mǔdān”、“mé

igui”等声音表示,是说不出什么道理的。

至于为什么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又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同一个词义,就更是无可论证了。

此外,同一事物的名称,不但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可以有不同的叫法,即使是同一语言、同一方言在不同的时代又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所有这一切,只能从语言的任意性上去解释。

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没有必然联系,同一个义不是必须用某个音表达(它只承认语言的传统性,正因为它建立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它才可能是任意性的)。

当然,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些象声词和感叹词(例如汉语中的“喵”、“布谷”、“滴答”、“叮咚”等象声词,“哎”、“哎呀”等感叹词)。

这些词的音义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应该说,这些词不是绝对任意的。

但是,即使存在这些词,也不能否定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这是因为:

第一,这些词的数量很少;

第二,这些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又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所以,说到底还是任意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地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

相反,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具有强制的不变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中可变性和强制不变性形成了语言符号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在语言系统中同时起着各自的作用。

总之,普通语言学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着自己独特、严谨的含义:

它既包括可变性和强制不变性,也包括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相对任意性主要体现在后面提到的具体语言符号组合与聚合的关系中),同时也包括约定性、民族传统性、理据性。

(9)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人在说话的时候,只能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说。

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

例如,“我们爱唱歌”就是一个组合关系。

如果每个符号是一个链环,那么这句话就是一条在时间顺序上延伸的言语链。

言语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运用组合关系制造各种言语链。

在言语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找到具有同等性质的符号替换。

例如上述的组合中,“我们”可用“你们”、“他们”、“大家”……替换;

“爱”可用“想”、“喜欢”……替换;

“唱歌”可用“跳舞”、“跑步”、“打猎”……替换。

可见人在制造言语链时,对每一个符号都是经过选择的。

这种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就叫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

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用语言和言语的观点检验,组合是一种说(写)的过程和结果,可归入言语的范畴。

组合后的模式有的进入语言系统,可归入语言的范畴;

聚合是一种备用的系统,可归入语言的范畴。

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又是两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哪里有组合关系哪里就有聚合关系,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货源”。

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纲,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这个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例如,语音系统中,音素间、音位间、音节间、语流间,都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10)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参差性。

渐变性和参差性是普遍语言发展规律的两个特点。

所谓渐变性,就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语言的渐变性说明两点:

一是语言系统是变化的;

二是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而不是爆发的。

这两点都是由语言的发展与稳定决定的。

即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所谓参差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

语言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差异系统,各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都在这个系统中取得一定的价值。

但这个系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各个结构要素会显出参差不齐的变化:

非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及其词义发展得最快,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从中得到反映;

语音发展较慢,最慢的是语法。

语言系统内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语言系统不断地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从而不断地发展下去。

语言的渐变性是从语言的外部宏观地考察,语言的参差性是从语言的内部微观地考察。

这两个特点存在于一切既稳定又发展的语言之中。

(11)为什么说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这要从抽象思维的特征上观察。

抽象思维具有的第一个特征是概括性。

我们已经知道,思维揭露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个别现象和外部特征进行概括。

形象思维可以用形象来进行概括,抽象思维则不行。

这是因为抽象思维是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概括的,而概念、判断、推理是靠语言来完成的。

抽象思维具有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性。

这是因为人的抽象思维必须在社会的交际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一定的社会交际环境中生活(比如,不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并直接与别人交流),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狼孩就是这样的例子)。

抽象思维要在交流中才能发展,但抽象思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借助一种大家都能具备的物质形式,这就是语言。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抽象思想交流的桥梁。

抽象思维的社会性也离不开语言。

(四)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12)简述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思维有三种类型:

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前两者都是用形象进行思维,我们主要谈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①范畴不同:

思维属于精神范畴,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范畴。

②构成要素不同:

抽象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而语言由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构成。

③抽象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语言的词、句子、三段论、副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一判多句、一句多判断,以及省略大、小前提和结论等。

④语言具有民族性,抽象思维的形式各民族基本相同。

5.运用

(1)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语言还是言语?

A.毛泽东是运用语言的模范,他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B.这部作品的语言真美。

C.语言美是四美之一。

D.对敌人要用刺刀的语言。

E.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①语言、②言语

B.言语

C.言语

D.言语

E.语言

(2)请分析下列各文中的语言和言语。

A.绪论开头引用的海涅的名言:

“语言(也有人翻译成言语之力。

——引者注)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

语言可以把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

”你认为海涅所说的“语言”是指语言还是言语?

哪种翻译更准确?

海涅的名言中的“语言”应该指“言语”,即所说的话,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为人类共享,无所谓“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或“把侏儒变为巨人,将巨人彻底打倒”,而人们在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际时,根据其交际目的措辞,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效果。

B.请翻译我国古语:

“食不语,寝不言。

”“听其言,观其行。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公语之故。

且告之慎。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语说唇亡则齿寒。

”体会其中的“语”和“言”有几个意义。

”中的“语”和“言”都指讲话;

“听其言,观其行。

”中的“言”指所讲的话;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中的“语”指讲话;

“公语之故。

”中的“语”指讲话,译为“告诉”;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中的“语”指所讲的话;

“语说唇亡则齿寒。

”中的“语”是指“成语或俗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C.《三国演义》四十六回“诸将皆来动问。

“(黄)盖不言语”与四十五回“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以及《汉书》“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中的“言语”应该如何理解?

“(黄)盖不言语”中的“言语”指说话;

“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言语”指所说的话;

“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中的“言语”指所写的话。

(3)现在不少人把“风波(fēnɡbō)”读成“fēnɡpō”,“入场券(rù

chǎnɡquà

n)”读成“rù

chǎnɡjuà

n”,“塑料(sù

lià

o)”读成“suò

o”,大家觉得这些人发音不太正确,但也没有大错;

如果把“滑稽(huá

jī)”读成“ɡǔjī”,“撑腰(chēnɡyāo)”读成“zhǎnɡyāo”,“挑衅(tiǎoxì

n)”读成“tiǎobà

n”,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的发音有严重的错误。

请说明其中的原因。

答题应该抓住交际的本质并结合语言发展变化及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来分析。

在古代“滑的确”读成“ɡǔ”,然而时代发展已经不再读成“ɡǔ”音了。

判断一个读音是否有严重错误关键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影不影响交际活动。

人们对“风波”、“入场券”、“塑料”的读音所以比较宽容,是因为这两种读法都不影响交际,而语言符号又有任意性的一面,所以人们不觉得有什么大错。

把“滑稽”读成“骨稽”,虽然古代有此读音,但是今天已经变化。

再这样读,会影响交际,人们不知是“滑稽”还是“古迹”、“古籍”……而且语言符号又有强制不变性的一面,不允许随意更改,所以人们会觉得有大错。

(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反会话的原则,由于其建立在双方都能察觉的基础上,便产生出弦外之音。

请指出下列会话故意违反了哪条会话合作原则。

A.甲:

我的炸鱼哪里去了?

乙:

那只猫看起来挺满意的。

B.甲:

我们都会想念王民和李强的,是吧?

是的,我们都会想念李强的。

C.甲:

不知今年的百米冠军是谁?

李健是一匹好马。

D.甲:

生活里什么情况最悲惨?

孩子没有了爹娘最悲惨。

A.违反了关系准则,似乎没有关联。

B.违反了数量准则,只指两人中的一人。

C.违反了质量准则,马不是人;

违反了关系准则,答与问关联不紧密。

D.违反了方式准则,有歧义。

(5)例举日常交际的三个笑话,并分析每一个笑话所以可笑的原因是在交际五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出现了问题,请提出预防或纠正的方法。

(略)

6.论述

有人认为[如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第二版)],词汇具有几类理据:

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文字理据。

词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的联系上,具有语音理据的词成为拟声词,如英语中的cuckoo、法语中的coucou、德语中的kuckuck都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而形成的拟声词。

词的形态理据是指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义,例如,只要我们知道英语动词work(工作)和后缀-er(从事……的人),就能了解worker(工人)一词的词义。

词的语义理据是借助词的基本语义的引申和比喻取得的。

例如,acoatofpaint(一层油漆)中的coat一词由“外套”转而喻指“类似外套的东西”,只要我们理解coat一词的基本语义,那么对该词在这一短语中的引申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词的文字理据表现为词的文字书写形式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一个词的文字书写形式上推断出该词的词义,这主要表现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上。

请结合语言任意性和理据性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词汇上述四种理据的认识。

首先我们讨论任意性的时候绝不能只立足于某种语言。

在具体的语言中,把全部根词的音义联系的理据都找出来是不可能的。

即使退一万步,我们找到某种语言的全部根词是怎样约定俗成的,然而一旦跳到其他语言中,这种约定性就又不成立了。

其次,对于理据性问题,我们应对之展开大力研究,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任意性原则,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层面。

任意性主要属于普通语言学范畴,理据性属于个别语言学范畴。

任意性和理据性,二者的角度不同、范畴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