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6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文基础知识复习911含答案

八上古文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第三单元

9、《三峡》

一、翻译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阙:

(释义),(例句)

(二)词类活用:

奔:

(释义),(例句)

湍:

(释义),(例句)

清:

(释义),(例句)

霜:

(释义),(例句)

响:

(释义),(例句)

(三)古今异义:

虽:

(古义),(例句)

(今义)

裳:

(古义),(例句)

(今义)

(四)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有朋自远方来()

绝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以为妙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巘多生怪柏()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

2、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3、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季景色,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冬之景,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4、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

5、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10、《短文两篇》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纳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一词多义

与:

未得能有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4、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5、“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9、“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10、“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11、《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6.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0.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三峡》答案

一、翻译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处。

重岩叠嶂(直立的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天蔽(遮蔽)日。

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到了)夏水襄(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

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驾驭)风,不以(如)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流)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

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荡)其间。

清(水清)荣(树荣(茂盛))峻(山高)茂(草盛),良(甚、很)多趣味。

每至(到了)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哀转(悲哀婉转)久绝(消失)。

故(所以)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几声)泪沾裳。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4、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略无阙处:

(通假字)阙,(解释)同“缺”,空缺

(二)找出句中有活用现象的词,写在后面横线上,并解释(5)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湍:

急流

3、回清倒影清:

清波

4、每至晴初霜旦霜:

下霜,结霜

5、空谷传响响:

回声

(三)找出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写在后面横线上,并解释。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即使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8)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有朋自远方来(从)

绝沿溯阻绝(断)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5)

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

2、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3、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工笔描绘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秋季景色,着“素”“绿”“清”“影”数字;写春冬之景,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4、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

5、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10、《短文两篇》答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的)美,古来共谈(谈论,赞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早晨)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日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

实是欲界(人间)之(的)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又,再)有能与(欣赏、领悟)其(他们)奇(美丽景色)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庭下如(像)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如(像)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7、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消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一词多义

与:

未得能有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前文的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4、“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下水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6、“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7、“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11、《与朱元思书》答案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风烟俱(全、都)净(散尽),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约数,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湍急的水流)甚(超过)箭,猛浪若(好像)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负(凭借)势竞上,互相轩(高,向高处延伸)邈(远,向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成峰。

泉水激(冲击)石,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作响;好(美丽的)鸟相鸣,嘤嘤(鸟鸣声)成韵。

蝉则千(长久)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不穷,猿则百叫无(不)绝(停止)。

鸢(老鹰,比喻追求名利的人)飞戾(至、到)天者,望峰息(平息)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看到)谷忘反(通“返”,返回)。

横柯(树木的枝干

)上蔽,在昼犹(好像)昏;疏条交映(互相掩映),有时见日。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着(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

6.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10.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