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7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C.武力征服关系D.战争对抗关系

6.下列有关鉴真和玄奘两位人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唐朝时期的僧人

②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③为完成重要使命历尽艰辛

④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突出特点是()

A.高度繁荣、盛世景象B.比较民主、重用人才

C.崇尚平等、自由观念D.比较开放、兼容并蓄

8.研究唐朝时期印度、中亚的历史,最好参考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9.清朝赵翼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材料中的“李杜”指的是

A.李白、杜甫

B.李商隐、杜甫

C.李白、杜牧

D.李商隐、杜牧

10.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

A.安史之乱的爆发B.藩镇割据的混战

C.唐末农民大起义D.唐朝走向衰亡

11.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A.李渊 

 

黄巢B.李世民朱温

C.李渊 

朱温D.李世民黄巢

12.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的局面实质上是()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1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

14.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武轻文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是

A.南宋与金对峙B.宋辽对抗C.北宋与金对峙D.宋夏和议

16.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文天祥B.岳飞

C.寇准D.秦桧

17.“自秦以下,文莫胜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A.统一文字B.杯酒释兵权C.重文轻武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9.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20.成吉思汗曾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

21.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2.《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句话中的“此城”指的是今天的(  )

A.西安B.北京C.杭州D.开封

23.如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我国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4.有关“岭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25.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建立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意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

据此完成下列主题探究的问题:

(政通人和的盛世)

(1)大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整体繁荣上升的态势,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

请列举出一个盛世名称;

并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和善友好的交往)

(2)隋唐时期,中原与国内各民族保持密切联系,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请你“用事实说话”,分别举出唐朝时与吐蕃保持密切联系以及与日本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举一列)。

(丰富多彩的文艺)

(3)唐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斐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人才辈出,请各举一位。

27.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南移的过程。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的表格反映了唐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

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至少两点)

(3)据材料三,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4)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作用?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宋时期政权示意图

(1)结合图示,你认为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存在的突出特点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宋代经济发展组图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说图片分别代表宋代南方经济哪一部分发展?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丝麻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此,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出现。

“苏瑚熟,天下足”的谚语。

(3)“苏瑚熟,天下足”表明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4)材料三说明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说说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今天我国正在开展一项伟大的工程——西部大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好的建议?

29.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和粟,你知道在宋代从越南引进农作物叫什么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我国唐代生产工具创新和改进方面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

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3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歇动力。

(一)识图辨史

请回答:

(1)、根据上面三幅图,请你说出与它们有关的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2)、这些中国古代发明经哪里传到欧洲?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项发明,谈谈它对世界的发展有何贡献?

(二)、文化探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宋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是什么?

(三)、启示感悟

(4)、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长城用于军事用途,修建于我国北方,代表的是阳刚之气;

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水利工程,因为水代表着阴柔,加上它们在地图上的走向恰似汉字的“人”。

都江堰,秦兵马俑和郑国渠,在地图上走向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解题时应注意理解阳刚与阴柔的含义,同时,“人”字应理解成两大工程的走向构成的图像,可根据选项进行筛选。

2.B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

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故选B。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奖励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人当官,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要抓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根据诗中“开元”可知这个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是唐朝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诗句内容体现了唐朝的经济繁荣的景象,ABC项诗句内容没有涉及,故选D。

5.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不难看出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他们都是唐朝时期的僧人,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都为完成重要使命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7.D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AB两项属于社会政治,C项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平等和自由是不会出现的。

故选D。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因此,研究唐朝时期印度和西亚的有关历史,可以参考的是《大唐西域记》。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唐朝”、“印度”。

9.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杜”是指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

故选A。

10.A

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沉湎酒色,朝域腐败,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国力大衰。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

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11.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李渊、朱温。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C项正确。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多个割据政权,这一现象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为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各国割据一方,战乱不断。

五代十国不是民族融合的表现,而是国家政权分立割据的表现。

五代十国政权汉族政权;

政权的分立不是皇室内部斗争导致的,而是掌握军权的武将通过政变夺权。

通过现象找本质,解题时抓住五代十国政权出现的原因,从原因找到实质。

13.D

【解析】依据题干毛泽东诗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D项符合题意;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君主。

A项不合题意;

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崛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B项不合题意;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宋祖”是解题的关键。

结合课本所学,“宋祖”就是宋太祖。

由此可确定答案。

“秦皇”指的是秦始皇;

“汉武”指的汉武帝,“唐宗”指的唐高宗。

14.A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崇尚读书,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A

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与金对峙,所以A符合题意;

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16.B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被奸臣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后人以“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对岳飞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故选B。

17.C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量启用文人管理国家,在客观上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才会出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

18.C

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C符合题意,BD排除;

金灭辽,与西夏、北宋并立,A排除。

故选择C。

19.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准确解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表格中汉至宋北方户数明显减少,南方户数迅速增加,体现的是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排除BCD,故本题应选A项。

20.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①②与成吉思汗有关,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③④与忽必烈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或④的ACD,故选B。

21.D

【分析】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279年,元统一了全中国,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所以答案选D。

22.B

考查学生对《马可·

波罗行纪》主要内容的掌握。

马可·

波罗在元朝时期在中国为官,《马可·

波罗行纪》主要描述的是大都的繁荣景象,当时的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所以此城指的是“大都”。

大都是今天的北京,故选B。

23.D

根据题干内容“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和和图中的“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宣政院,西藏开始纳入中央版图,ABC均不正确,故选D。

24.D

依据题干“岭北行省”和所学知识,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管理,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行政机构,我国省级行政建制开始于元朝。

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25.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B项形容的是唐朝时期;

C项相容的是秦汉时期,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不是统一的国家;

D项形容的是明清时期的特征。

26.

(1)贞观之治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才;

整顿吏治,裁减冗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文成公主入藏;

鉴真东渡;

(3)诗歌:

李白、杜甫、白居易;

书法:

颜真卿、欧阳询;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分别是唐太重开创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才;

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才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题干,联系所学可知,唐与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宣传佛教和中华文化。

(3)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在诗歌方面的人才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书法方面的人才有颜真卿、欧阳询等人;

在绘画方面人才有:

27.

(1)南宋;

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2)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自然条件优越;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市舶司原因: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

经济重心南移;

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4)①要维持地区和平稳定;

②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知,唐朝时期南方人口比例低于北方人口比例,到了南宋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是南宋。

第二小问,我国的经济重心原来一直在北方,后转移到南方。

我国南北两大河流是黄河和长江,所以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根据材料二可知,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此为第一个愿因;

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此为第二个原因;

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此为第三个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在重要港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一是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4)根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入手,可以借鉴有社会环境的安定是前提,人口南迁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需根据要求,或仔细分析材料,或联系课本知识,找出经济南移的过程(第一小题)、原因(第二小题)和表现(第三小题),最后综合分析,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28.

(1)B

(2)图1为制瓷业图2为商业

(3)太湖流域水稻

(4)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1、南方社会安定2、人口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3、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5)开发大西北的建议:

国家稳定;

政府实行经济奖励政策;

民族关系融洽;

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

利用丝绸之路的资源。

(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图片北宋时期,北方还有西夏和辽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南宋王朝时期,北方也有两个并立少数民族政权:

西夏和金。

由此总结这一时期政权的特点:

政权并立。

选择B。

(2)依据图1是宋代孩儿瓷枕。

结合课本所学,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是,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图1反映了宋朝制瓷业的发展;

看图2可知是交子,结合课本所学,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图2反映的是商业发展。

(3)依据课本所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江南地区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瑚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4)依据材料三“丝麻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此,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出现”。

由此可知南方手工业贸易发展,国家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南方。

由此可见,经济重心南移;

依据材料三的文字“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可得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

南方资源丰富;

南方社会安定;

还有北方人口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