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83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docx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

初二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习题分析(语文版)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③肥。

青箬笠④,绿蓑衣⑤,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②西塞山:

一说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又一说为山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鳜鱼:

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

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⑤蓑衣:

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赏析:

此词写渔家生活,颇为清新可爱。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习目标

1.理清议论文三要素,掌握几种论证方法。

2.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把握题目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责任的重要性。

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

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

监督(dū)

★形似字辨析

赔péi赔偿陪péi陪同倍bèi倍数临lín临时监jiān监考滥làn泛滥

惠huì惠泽穗suì稻穗抵dǐ抵挡诋dǐ诋毁

★熟语积累

(1)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如:

对此,我不仅没有感到~,反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语出《礼记•中庸》。

如:

~,是一种境界。

这两天很忙,看到有两位朋友比较严肃地批评我的文章,感觉很新鲜,也感觉是一种经验,宝贵的经验,这样的意见多了,才不会让你飘飘然。

(3)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如:

周恩来年轻的时候就怀有~的情怀。

(4)任重而道远:

负担沉重而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

“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①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1]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②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③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3]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⑤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4]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5]

第一部分(第1~2段):

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1段采用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论证法连用五个设问,引出全文主旨。

第2段承接“前文最苦”,用归纳论证法,作更具体的论证。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6]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7]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第二部分(第3段):

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9]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10]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11]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⑥,永远不能解除了。

第三部分(第4~5段):

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

①失意:

不得志。

②莫若:

不如(用于对事物的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

③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④独是:

唯独是,只是。

⑤凡属:

所有属于。

⑥苦海:

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1]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设问。

使观点突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所以说其最苦。

3]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把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4]如何理解这句话?

说明作者把“未尽责”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

表现了作者对做人、对国家极重的责任感。

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5]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6]这里用古语、俗语有什么好处?

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昧”这几句话的含意和在整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几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8]作者在这里引用名言要说明什么?

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9]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他们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10]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责任卸却”是指什么?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责任卸却”是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1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的意思是什么?

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艺术特色

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读起来使人感觉句句都是教诲。

例如: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剖析文意

1.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中,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结论是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如何理解“痛苦”和“快乐”的含义?

提示:

探究1:

人生短暂,何必为了功名利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痛苦地挣扎?

你只需有颗平常心,便可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探究2:

空虚无聊的生活最痛苦,为了工作付出心血,获得成功时最快乐。

探究3:

每个人对“痛苦”和“快乐”都有不同的理解。

人生百味,苦乐相随,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只要你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相信你的人生必定是多彩而快乐的。

阅读鉴赏

一次成功就够了

有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1009次失败。

但他却说:

“一次成功就够了。

5岁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母亲外出做工。

年幼的他在家照顾弟妹,并学会自己做饭。

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十分严厉,常在母亲外出时痛打他。

14岁时,他辍学离校,开始了流浪生活。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加了远征军。

因航行途中晕船厉害,被提前遣送回乡。

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

但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娘家。

20岁时,他当电工、开轮渡,后来又当铁路工人,没有一样工作顺利。

30岁时,他在保险公司从事推销工作,后因奖金问题与老板闹翻而辞职。

31岁时,他自学法律,并在朋友的鼓动下干起了律师行当。

一次审案时,竟在法庭上与当事人大打出手。

32岁时,他失业了,生活非常艰难。

35岁时,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

当他开车路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

他连人带车跌到河中,身受重伤,无法再干轮胎推销员工作。

40岁时,他在一个镇上开了一家加油站,因挂广告牌把竞争对手打伤,引来一场纠纷。

47岁时,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三个孩子深受打击。

61岁时,他竞选参议员,但最后落败。

65岁时,政府修路拆了他刚刚红火的快餐馆,他不得不低价出售了所有设备。

66岁时,为了维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馆推销自己掌握的炸鸡技术。

75岁时,他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转让了自己创立的品牌和专利。

新主人提议给他1万股,作为购买价的一部分,他拒绝了。

后来股票大涨,他因此失去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83岁时,他又开了一家快餐店,却因商标专利与人打起了官司。

88岁时,他终于大获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

他说:

“人们经常抱怨天气不好,实际上并不是天气不好。

只要自己有乐观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气。

心灵感悟:

人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成功都将远离你。

所以哲人常说“挫折是一笔财富”。

素材搜集

有关“责任”的名言

(1)君子有终身之忧。

——孟子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居里夫人

链接中考

真题回放

(湖北衢州中考)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在21世纪初又举办了一次全球盛会——上海世博会。

B.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解析:

A句中缺少主语。

B句中“防止”与“不再发生”语义产生矛盾。

D句中“出发点”和“目的”语序不正确,“改善”与“关注”对调。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