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05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docx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

第20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

  

教学过程:

一、单元概述

学生阅读课本52页,了解本单元内容。

小结:

学习本单元让同学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二、导入新课。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望夫石(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学习《望夫石》:

1、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的由来。

2、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3、谈谈对故事的理解。

五、学习《离思五首(其四)》:

1、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自读注释,谈谈对故事的理解。

3、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二)

爱情艺术形式永恒的主题

孔子“思无邪”

《望夫石》《离思五首(其四)》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学生能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注释、解析和故事连接,对古诗有了初步理解。

部分学生当堂已经能背诵下来。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0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爱情的初步认识。

2、比较《望夫石》和《离思五首(其四)》的异同。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望夫石》和《离思五首(其四)》的异同。

教学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古诗。

二、《望夫石》诗意解析: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

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

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

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

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

“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

“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

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

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

“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

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

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

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

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

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

然而,丈夫在何方?

行人何日归?

“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

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

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

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离思五首(其四)》诗意解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

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四、熟读成诵。

教后反思:

本节课比较《望夫石》和《离思五首(其四)》的异同,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初步认识;第二首诗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两句尤其为人称诵。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1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诗人崔户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词。

3、学会如何赏析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夫石》《离思五首(其四)》。

指名朗读、背诵。

说说对两首诗的理解。

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诗词两首。

2、学习《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3、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的由来。

(1)都:

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

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

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4、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5、教师补充讲解: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

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第二个场面:

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去年不经意间的相遇,今日努力追寻无果的惆怅……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6、“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但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三、学生诵读感悟。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21诗词两首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两个场面:

寻春遇艳重寻不遇

教后反思:

同学们对这首诗很感兴趣,通过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了此诗的由来,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了解了唐诗的风格。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1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诗人崔户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词。

3、学会如何赏析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题都城南庄》。

指名朗读、背诵。

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采桑子》。

2、朗读本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3、自读注释,谈谈对本首词的初步理解。

满:

指月圆。

亏:

指月缺。

小组内交流对词的理解。

4、读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诗意。

5、教师讲解补充: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往往是这样的。

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且亲切而贴切。

6、拓展活动:

把诗句补充完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学生诵读感悟。

四、课堂总结。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崔户和吕本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了解了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2课词曲两首

教学目标:

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语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七夕”来自民间传说。

这一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咏叹。

二、作者简介

秦观,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属婉约派。

三、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明确:

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最后两句需放慢速度,声音要柔和,且有余味,若读成山盟海誓的语气,就没有余味可寻了。

(2)全班齐读。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四、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教师讲解。

五、舒婷的《神女峰》

(1)出示舒婷的《神女峰》,学生朗读感知。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解。

(3)讨论交流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六、学生诵读品味。

板书设计:

22词曲两首

鹊桥仙(宋)秦观婉约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舒婷《神女峰》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教学反思:

教学中在诵读品味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全班同学都能背诵下来。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2课词曲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摸鱼儿燕丘辞(节选)》,把握词的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背诵秦观的《鹊桥仙》。

二、导入新课,篇名介绍

摸鱼儿:

词牌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

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

后又据[摸鱼儿]词调加工改定。

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三、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

宣宗贞佑年中,蒙古挥军南侵,元好问为避兵祸南下,居福山县(今河南省宣阳县西六十里)。

三十二岁进士及第,时为兴定五年,后金亡不出仕,自号遗山真隐。

与李治、张德辉友善,时号龙山三友。

四、诵读本词,初步感知。

五、借助试问解析与故事链接,理解把握。

六、教师引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

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

“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

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就中:

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君:

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七、出示《摸鱼儿燕丘辞》,学生朗读感知。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摸鱼儿燕丘辞(节选)》。

九、拓展活动

朗读晏殊的《清平乐》,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词配一副画。

教学反思: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摸鱼儿燕丘辞(节选)》,理解本词的意思,字字情深义重,吟唱出了一曲凄恻哀婉的爱情悲歌。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3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蝶恋花》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书法方面成就也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初步感知。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学生反复诵读。

四、教师引导,理解词义。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五、学生结合诗文解析与故事链接,诵读感悟。

六、熟读成诵。

教后反思:

大部分同学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本词,结合注释和解析能懂得这首词的意思,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透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稍有难度。

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23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学习陆游的《钗头凤》了解爱国诗人陆游,引导学生了解陆游更多的作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如何赏析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许多让后人吟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人。

伟大的爱国诗人。

三、诵读全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对照注释和注音。

(2)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

“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

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几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

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到这里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词人心的闸门,无可遏止地渲泄下来。

“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

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说它“恶”。

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

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

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

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

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感情极为沉痛。

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

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

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吗?

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吗?

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我们读者来噙,来品味。

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

“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

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

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的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如今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

“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象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象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啊!

不然,怎么会消瘦呢?

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很常用的手法,但是瘦则瘦矣,何故又在其间加一个“空”字呢?

“使君自有妇,罗敷亦有夫。

”(《古诗•陌上桑》)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

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了出来。

“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