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05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案

《云南的歌会》导案

学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逸夫学校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笔:

孙岩审核领导: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2、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

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感受云南的风俗人情,把握文章的框架。

一、预习导航:

(课前完成)

1、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

检查预习:

听写生字、交流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分钟)

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民歌《蝴蝶泉边》(2分钟)

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

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自主学习导学:

 (10分钟)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配乐朗读,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2、听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简要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作者沈从文喜爱云南的歌会,你们也融入了其中。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3、自主阅读思考:

(1)、《云南的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吗?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2)、根据提示,试着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

场景方式歌者的表现内容

山野对歌或见景生情……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山路漫歌赶马的女孩子年纪多不过……都充满一种朴素本色美。

村寨传歌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这两个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文,仔细勾画,很快能解决。

完成后可以让5、6组的4号同学来作答。

如果答的不够完善,可以让他们组的其他成员补充。

三、合作学习提升:

(15分钟)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四人组合作学习交流这4个问题。

1、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3、文章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

比较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

(第1、2两题难度不大在组长带领下,很容易解决。

第4题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谈,只做以了解,不深究。

第3题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予提示:

刻画人物或以写实为主,描写人物的面目神态,或以写虚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四、精炼提升:

(10分钟)

请你仔细观察你所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细腻真实的语言刻画一下他(她)的形象。

字数在200字左右。

7分钟写,3分钟展示交流,师生一起点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习文章运用各种手法的技巧。

2、 赏析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片段。

3、品味作者融入文章的喜悦之情和陶醉之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教学重点:

赏析第二、第三个场面。

教学难点:

探究第二、第三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感受作者语言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前预习)

1、阅读两遍课文,重点阅读4、5段。

2、阅读《资源评价》难点解析,初步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

谈话导入:

(1分钟)

沈从文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深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主学习导学:

(10分钟)

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第二、第三个场面。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4、5自然段,自主思考解决下面3问题,在书上做好旁批。

1、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简要赏析,做好旁批。

(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

2、第4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3、朗读第5段,思考老人常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请你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教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注意力和旁批情况。

评价后请同学以抢答的方式作答,其他同学做补充,这时课代表要做好评价(赋分,答对加2分,补充知识加1分)记录。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19分钟)

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讨论交流这三道题,若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时间是13分钟。

1、作者写“山路漫歌”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2、文中最后有一处老歌手的描写,请画出来,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价各组讨论交流的纪律和参与度,然后请7、8、9组的2号同学跟大家分享成果。

鼓励其他组同学做补充。

(6分钟)

四、精炼提升(10分钟)

《云南的歌会》一文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

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80字左右)

7分钟写,3分钟展示交流,师生一起点评。

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导案

学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逸夫学校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笔:

孙岩审核领导: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示目标:

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把握目标要求。

(1分钟)

二、导入新课:

(2分钟)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三、同学们完成目标1(15分钟)

 要求:

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把重点积累在积累本上。

方法与过程: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边读边勾画生字词,注释中有的把拼音注在文中。

2、组长组织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

(每位同学指出自己标出的生字,会的同学帮助解决,组内都不会的记在积累本上。

组长分配生字,同学们分头查阅,用最短的时间互助解决。

3、检测与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méi(    )    jí(   )贯   xiāo(   )药  大jīn(   )

车yìn(   )   yān(     )渍  城huáng(   )庙 手wàn(  )

náng(   )萤映雪   门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   络(    )子  

(2)结合原文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结合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要有具体语境。

  

                                                                                                                   

                                                                                                                   

(组长和语文课代表抽查批改

(1)

(2),组内传阅(3),老师随机抽查批阅)

四、组长组织同学们完成目标2(10分钟左右)

建议学习过程:

1、小声读课文巩固生字。

要读的正确、流利,把握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要读出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3、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情况组织朗读检测,并点评。

4、回顾文章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意,并说说作者对端午的鸭蛋为什么难以忘怀?

工整地写在下面。

                                                                    

                                                                    

五、浏览课文,完成目标3(10分钟)

要求:

独立完成目标,在积累本上列出文章写作提纲(8分钟),然后小组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到黑板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

(2分钟)

六、总结:

(2分钟)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钟)

二、出示目标:

学生默读导学目标、把握目标要求。

(1分钟)

要求:

同学们安静地默读文章,按照学法指导独立批注;每位同学批注文本不少于三处,要表达清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完成后组内互相阅读批注,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把有价值的观点或语言做好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黑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法指导:

汪曾祺作为一代语言大师,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些在文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建议的几个方面去品味批注:

1、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2、找出运用方言的词句。

3、找出具有幽默感的词句。

4、找出平淡朴实运用口语的句子。

5、找出含义丰富的词句。

建议学习过程:

1、同学们安静、独立地完成目标。

并标记学习中的困难。

(10分钟)

2、小组内互相阅读批注,可以给其他同学补充、校正。

(3分钟)

3、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难。

(4分钟)

4、组内共同完善至少三处优秀批注,工整地整理在课文的空白处。

(2分钟)

5、班内质疑、解疑。

(4分钟)

6展示学习成果。

(可用板书、口语表达、讨论补充等方式)(3分钟)

7、教师或学生小结。

(2分钟)

拓展练习:

(10分钟)

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如此让人神往。

揭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记下来,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写一篇小短文,200字左右。

(写在日记本上)

 

《吆喝》导案

学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逸夫学校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笔:

孙岩审核领导: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导学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体味富有特色的吆喝,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3分钟)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

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二、读《吆喝》,知内容(8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7分钟)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

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方法指导:

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也可以另选角度;试着吆喝,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2、交流品读:

3、积累方法:

(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6)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

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

“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5)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

(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3)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提示:

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

(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七、总结归纳:

(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教师总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八、当堂检测:

(6)

1.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  隔阂(   )    商贩(   )   蘸(   )

2.下列对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做解释)

B.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表示语音延长)

C.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表示话题转换)

D.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做解释)

3.试着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

200—300字。

 

《春酒》导案

学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逸夫学校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笔:

孙岩审核领导: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导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分析文章结构。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知识链接】

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真。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

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细雨灯花落》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一、课中自主学习(10分钟)

1、给课文标上序号,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情节,体验作者的情感。

2、掌握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家醅(   )  如法炮制(   )  两颊(   )     挑剔(   )  

薏仁(   )    斟酒(  )       煨炖(    )    橄榄(   )

3、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本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

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4、感知春酒

  “春酒”又称作什么酒?

请在文中用红笔圈画出来。

5、搜集一首或一句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

(古诗、散文、歌曲都可以)

                                                             

                                                       

                                                                

二、课内互动学习(18分钟)

互动一 预习交流,评改“课前自主学习”。

(小组成员用红笔在本组中评改)互动二 合作探究,品酒说情

1、说细节,品春酒

(1)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

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我”、母亲、阿标叔等人物描写的句子出发,并用作批注的方式写下你的理解,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 。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并思考喜欢的理由。

再以“我最喜欢文中的这句话,理由是”的句式与你的同学交流。

2、体验情感

文章结尾写道: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说说你的看法。

【当堂训练,反馈总结】

(2)

(即兴写诗)请你试着写下一两句话,来表达你自己独特的体会。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

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更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整理学案】

(2)

请同学们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或者你还有哪些问题,请一一写下来)

 

【达标测试】(8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 )节 ②lì( )枝 ③枸qǐ( )④门kǎn( )⑤脸jiá( ) ⑥páo( )制 ⑦挑tì( ) ⑧家pēi(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马当先:

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

____________

③家醅:

____________

④酬谢:

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积累。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   的朴实的生活图景。

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

书名就叫做《________》。

 

《俗世奇人》导案

学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逸夫学校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笔:

孙岩审核领导: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导学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培养学语文的能力。

3.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曲折有致的情节,学习其叙事一波三折的写法。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其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3分钟)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发蔫()  擅长()  绰号()  刷浆()  

难堪()    戳() 一瞅()发怔()  

褒贬()   怵()  抠() 瓢()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

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

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

发呆。

大名鼎鼎:

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

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2分钟)

   1、导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

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

2.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钟)

提问:

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学习课文(15分钟)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尽量能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

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

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

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

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