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19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宣化柳川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柳川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诗经·大雅》上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

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

)这段诗歌主要说明了

A.分封的依据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目的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5.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6.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人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8.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我国自清季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

”讲话中说的“光荣记录”指的是

A.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B.废除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

C.《开罗宣言》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D.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9.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1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B.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C.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11.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情况。

阅读1850~1949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表:

年份

1850年

1887年

1914年

1936年

1949年

人口数(千人)

414699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43.8

35.9

41.22

50.51

34.98

你认为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

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

12.“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

子之变继起于中枢”。

材料中的“乙未”应指

A.1894年B.1895年C.1896年D.1898年

1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

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

是指中共“二大”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14.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

“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

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下列哪项史实最能证明上述材料的结论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B.苏联的建立C.中国五四运动兴起D.北伐战争

15.“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

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6.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南昌起义B.土地革命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17.有一幅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的漫画,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的是刘邓、陈谢和陈粟,这样一幅漫画反应事件的意义在于

A.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B.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18.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

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l

3

29

l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19.在制定“二五”计划的目标时,我国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

(亿吨)

棉花产量

(万吨)

钢铁产量

(万吨)

1955年夏(第一次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次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次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C.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D.三个方案都有冒进的倾向

20.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说“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

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

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

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的含义是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23.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见下图)指

出:

“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

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

”“新的篇

章”是指

A.“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两国建交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4.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D.实行不结盟政策

25.“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26.2008年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队赴此海域实施护航。

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D.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27.在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经济困境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

”这应归功于

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

28.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29.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上涨了约2倍。

物价上涨对西欧各国产生的影响,最深刻的是

A.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B.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

30.英语源于欧洲西部,到了近代,逐渐发展成一种世界语言。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殖民扩张B.工业革命的影响C.种族之间通婚D.大量战争移民

31.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A.君主专制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32.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348票对79票通过一项议案,以对中国施压要求其允许人民币升值,这一议案已送交参议院审批。

如果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通过了该议案,则

A.该议案立即生效B.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升值

C.总统必须签署,用以向中国施压D.如有必要,总统可以否决

33.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34.《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

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35.美国学者特纳说: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

的。

……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题。

”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的原因是

A.《共产党宣言》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马克思主义学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资本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克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D.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一些经济学家感受到巨大威胁

36.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37.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B.退出一战的要求

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D.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38.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39.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

“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纵容大国侵略B.牺牲弱国利益C.形成两极格局D.美国独占日本

40.文学史家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时指出: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倬、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清新自然,风格平淡朴实B.干预社会生活,突出教化功能

C.反映民众疾苦,针砭社会现实D.注重修辞形式,强调对偶声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二、非选择题(41、42题每题15分;43-46题每题10分)

4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2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

州繁华的表现。

(5分)

(4)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分)

4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

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材料三:

《时政评说》: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请回答:

(1)丘吉尔的演说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江泽民同志论述的要点有哪些?

(3分)

(3)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为什么?

(6分)

(4)以史为鉴──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一极?

(3分)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琐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

(5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2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3分)

44.【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

……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5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分)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材料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三在国联成立以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惟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表示愤慨。

材料四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

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