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24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Word下载.docx

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5.了解董大:

董大——名叫董庭兰,因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

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

二、朗读古诗,探究初成。

1.课件出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读后交流:

(1)这是一首描叙什么的古诗?

(送别诗。

(2)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3.学生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4.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1)董大:

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2)千里:

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3)黄云: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4)曛:

太阳落山时的昏暗光线。

(5)知己:

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6)谁人:

哪个人。

(7)君:

古代对人的尊称,你,这里指董大。

5.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1)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的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正是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2)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大的劝慰: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三、再读古诗,质疑深探。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指名学生朗读。

(2)鼓励交流:

读了这两句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引导了解: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看课文插图,想象一下,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凄凉、寒冷、空旷)此情此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给人以荒寒凄凉的感受。

2.教师范读前两句诗,学生交流: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感觉到什么?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的狂啸声,感觉到北风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

看到了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看到了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感觉到凄凄惨惨。

3.谈话过渡: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别董大,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我们继续阅读诗的后两句进行了解。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自由阅读,看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别董大时的心情?

(愁)

(2)这里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一是与朋友分别;

二是感觉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3)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劝慰朋友。

(4)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5)这里的“君”指谁?

(“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教师小结: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由于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

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

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作诗劝慰好友。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通过描写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表现出离别时凄凉的情景。

其中大雁南飞隐喻董大即将远行。

后两句抒情,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2.知道感情朗读。

(1)读准节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读出感情:

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3.学生感情朗诵,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阅读积累。

1.课件出示送别诗词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柳永

2.学生自由阅读积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别董大》。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3.《别董大》改写

我的好朋友董大要走了,我的心情有点凄凉。

你看,天空那弥漫千里的黄云,让太阳也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北风呼呼地刮着,好像在逼着那只孤独的大雁快点向南方飞去。

就在这时,鹅毛般的雪花到处纷飞,好像也来为我的好朋友来送别。

董大见我来为他送行,显得有些感动,但这也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凄凉。

我安慰他说:

“以你的才能和名望,天下哪会有人不赏识你这位著名的琴客呢?

就算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会有人赏识你的呀!

”董大感激地说:

“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这番安慰和鼓励,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说罢,他依依不舍地离我远去。

望着好朋友远去的背影,我匆匆写就了一首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课时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鼓励学生自愿朗诵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师生评议。

2.课件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唐)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互相交流这些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送别诗。

4.导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教师导言:

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

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传说一年春天,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这里离汪伦家乡很近。

一直敬仰李白的汪伦知道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决心把李白请到家里住上几天,以便向李白求教。

汪伦知道李白喜爱四处奔走,游览大好河山;

喜欢饮酒吟诗,结交朋友。

他见到了李白,对李白说:

“先生好游,敞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喜饮,舍邻有万家酒店。

能否到我家乡做客?

”李白答应了,并来到汪伦的家乡——桃花潭,只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株桃树,孤零零地开着花。

桃花树边有座茅屋,门前挑着一面杏花酒旗,上面写着“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李白恍然大悟:

哦,汪伦所说的“十里桃花”原来是指乘舟泛游十里才能见到一株桃花;

“万家酒店”原来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连说:

“你很聪明,我们交个朋友吧!

”于是,李白便在汪伦的家中住下了。

他们每日促膝交谈,饮酒作诗,很是快活。

李白一住就是半个月。

一日,李白想起与好友孟浩然在武昌有约,便告别汪伦要走。

临行时,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

李白十分感动,便吟诵《赠汪伦》一诗给汪伦。

两人挥泪而别。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2)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学会生字,初步理解。

3.检查自学成果。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小结:

①汪伦:

李白的朋友。

②将欲:

将要。

③忽闻:

忽然听见。

④踏歌:

古代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⑤桃花潭:

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⑥千尺:

很深。

⑦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⑧不及:

不如;

比不上。

⑨情:

情谊。

4.互相交流:

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体会感情,深入探究。

(一)品读第一、二句古诗,读中悟事。

1.看书本上的插图,互相交流:

船上的人是谁?

(李白)岸上的人是谁?

(汪伦)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2.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离开。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行。

3.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依依不舍。

4.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行?

(踏歌。

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

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

(深厚。

6.指导朗读:

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

(二)朗读三、四句古诗,读中悟情。

1.互相交流:

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不是。

诗人运用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

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

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

水深情深)

(三)指导朗读。

1.再读古诗,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

2.指导诵读:

“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

“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

“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入境悟情。

1.课外搜集描写送别或友情的古诗。

  

2.办一期与送别或友情有关的古诗手抄报。

1.默写古诗《赠汪伦》。

3.根据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完成练习。

(1)这首诗以叙事开头:

“”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

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

“”,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

“”,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

他是谁呢?

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

(2)三四两句叙事抒情。

“”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

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却总及不上。

“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

这里用“”来和“”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

“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

“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

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

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

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别董大》这首送别诗有它的特色,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没有仅仅表达离别之情,而是主要着意于劝慰友人,借以赞扬他天下驰名。

格调显得开朗、清新。

前两句写景,极富有西北的景色特点,也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

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意境也豁然为之开朗、清新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

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汪伦以独特的方式为之送行;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

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本节课中,“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第二步: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教师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选择的时空,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交流。

第三步:

以“情”为主线,通过课件的演示,教师语言、动作、表情的感染,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产生共鸣。

并将诗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独特建构,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四步:

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

我充分地肯定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一直激励学生要用这些方法去学古诗。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忽略了用到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从而对古诗情感的感悟不很到位。

今后改进的方案:

在今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感悟诗情。

例如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

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再如,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轮流担任李白、汪伦、村民等角色进行表演,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课文的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