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31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docx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的常用记忆方法

在各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记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才能使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除了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即所谓的“记忆力”以外,外部因素即所谓的“记忆方法”有时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记”是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贮存、编码的过程,“忆”是在头脑中提承信息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记”,以及有效地“忆”,武汉长平中学龙成涛、天津安维志等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种化学记忆方法,实践证明,对提升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

1.理解记忆法

感性的记忆虽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的、个别的、外部的理解上,这种记忆虽然重要,但只能是初始的记忆,只有把它提升到理性分析水平这个水平,就会获得清晰、持久、牢固的记忆。

例如在记忆“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记不全,用不好,关键是不理解这个概念,可把它剖析、分解、记忆。

这个重要概念是由“任何气体”——说明只适用气体,对固体和液体不适用,“标准状况”——指的温度为0℃,压强为1.01×105Pa,决不是其它温度和压强,“1摩”—物质的量必须是1摩气体,“约为22.4升”——是专指1摩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四部分构成。

只要把这四部分弄清楚了,对气体的摩尔体积概念也就掌握了。

通过6个小题的练习协助记忆这个概念:

(1)1摩硫酸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升。

(2)1摩二氧化碳占有体积约为22.4升。

(3)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占有体积约为22.4升。

(4)在2.02×105Pa下N2所占的体积一定比22.4升大。

(5)25℃时氯气所占的体积一定比22.4升大。

(6)1摩一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为22.4升。

因为反复理解,这样较难的概念便记忆清楚,使用自如了。

2.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待识记材料根据韵律改编成歌诀的形式来记忆的方法。

例如,课本上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可记为: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

再如,酸与活泼金属起反应的规律性,可记为:

氢前少用钾钙钠,镁铝锌铁常用它;

氢后统共一百斤,稀硫盐酸不反应。

“氢前少用K、Ca、Na”,因为K、Ca、Na都与水反应。

“Mg、Al、Zn、Fe常用它”,意即经常用Mg、Al、Zn、Fe与稀硫酸、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

“氢后统共一百斤,稀硫盐酸不反应”,氢后金属Cu、Hg、Ag、Pt、Au与稀硫酸,稀盐酸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使用歌诀记忆法应注意:

(1)不难记的不需编歌诀。

(2)歌诀一定要准确简炼。

(3)歌诀最好自己编写,对现成歌诀要认真领会。

3.原始记忆法

这个类记忆能够说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并无“诀窍”可言,也无捷径可走。

一种是事物的固有特性。

如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等。

这类型的记忆一般来说是无方法可循,也很难依靠做深入的解释来协助学生记忆。

如上述“为什么原子由这三种微粒构成?

”“为什么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等等,起码在中学阶段是无法解释的。

另一种是一些人为的规定,主要是些符号的规定。

如元素符号。

对付这个类记忆,做法是反复强调学生多读、多写、常记、常背。

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

4.借助现象法

中学化学的学习内容经常接触到很多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

教师若能启发学生结合人们极为熟悉的日常现象来记忆某些相关知识,往往能够起到“一拍即印,一印即牢”的效果。

如记忆氧气的物理性质,在学生已掌握了空气成分中有近1/5体积氧气后,提示学生:

我们通常看不出空气的颜色、闻不出空气的气味(污染了的空气另当别论),学生则很自然地记住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再提示学生:

人与用肺呼吸的多数动物不能长时在水中潜匿,而用鳃呼吸的动物却能生存于水中,学生又立即可记住氧气微溶于水这个物理性质。

又如:

从启开汽水、啤酒瓶塞后气泡溢溅、炎热的夏天池塘和水坑内常泛起气泡这样一些学生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又可使学生牢记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5.知识关联法

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记住某一方面的知识以后,能够协助记住其它一方面甚至几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攻其一点,遍及其余,扩大战果,从而提升记忆效率。

学生在初三年级时记元素的化合价往往感到很吃力,当学完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后,教师应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很多化合价,特别是主族元素的化合价。

又如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普遍规律,教师必须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某些物质的性质,这就避免了学生去死记每一种物质的性质,从而提升记忆效率。

同理,在有机化学知识部分的教学中准确的教学方法是提倡学生记住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再根据化合物所具有的官能团推知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也就不必让学生孤立地去死记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了。

对有些化学知识,如元素符号、物质的俗名、反应条件、仪器名称、反应类型、物质的物性等,可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它们记牢。

例如记忆“王水”性质时,能够联想聪明的科学家(丹麦)玻尔,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在其中,躲过了德军的搜查;记忆金刚石、木炭是同素异形体时,可联想英国化学家戴维当众将托斯卡那伯爵戒指上镶嵌的钻石化成气体,气体又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牛奶状的趣闻。

6.提纲挈领法

让学生记住一句简洁的而又是纲领性的话,等于协助学生记住了很多知识内容;或者学生感到记忆很吃力的一大堆文字,教师协助他们归纳为简单(但必须是明确)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使学生的记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初中学生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的功夫应下在让学生掌握无机物的相互关系上,学生记住了“酸加碱生成盐和水”、“酸加金属生成盐和氢气”这样较为简单的一句话,就能顺手写出很多个化学方程式来。

当然上述这些无机物之间相互反应规律要受到一些限制,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以免学生生搬硬套写出错误的方程式。

如“金属加酸生成盐和氢气”就只限于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的酸。

再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失去电子的元素被氧化,含有该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元素被还原,含该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这个段内容经常记反,而上述内容记反一处,其规则跟着全部记反。

可将上述很长一段话归纳“失氧得还剂反”六个字来协助学生记忆。

简单说这六字的含义是“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剂反),得到电子被还原,是氧化剂(剂反)”。

这样归纳后学生记忆很轻松,而且再不会记反。

因为当学生将上述六个字误记为“失去电子是氧化剂,得到电子是还原剂”时,则“剂反”两字就无法解释了,于是学生就立即能判断是否记反了。

7.系统记忆法

对于主族元素、各类化合物及其转化关系等可采用系统记忆。

例如:

复习有机物化学知识时,可抓住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关系的相互转化实行记忆。

8.对比记忆法

对于易混易错的基本概念、化学实验操作、制备装置、实验现象等可采用对比记忆。

例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通过对比,找出概念间的异同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9.推理记忆法

对于有机物分子式推导方法(解题思路)、实验操作步骤,可采用推理法记忆。

例如:

通过计算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可有以下图示的途径:

10.连锁记忆法

例如,对于同周期元素(除惰性气体外)自左至右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递交关系为:

核电荷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水平增强→氧化性增强→非金属活动性增强。

例如,有机物的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连锁记忆。

以乙醇为例:

根据结构特征能够断“C—O”键(即脱羟基),也能够断“O——H”键(即脱氢),所以,就记住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乙醇与羧酸作用都是脱氢,而乙醇与氢卤酸反应,乙醇脱水就属于脱羟基,而乙醇部分脱水就必然既有脱氢,又有脱羟基而生成乙醚了。

11.网络记忆法

网络记忆法就是利用知识的网络性对教材实行记忆的方法。

例如: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可记为:

物质—元素—种类—组成;

分子—原子—个数—构成。

氢气的制法和化学性质,可记为:

氢气的制法化学性质

网络记忆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条理性。

怎样使用网络记忆法呢?

(1)掌握识记材料相互之间的关系,对识记内容实行系统组织,从而为编织网络提供主干线条。

(2)对知识实行分析,加工,使其条理化。

(3)经常自己总结,自己动手编织网络。

12.归纳对比法

归纳所学知识,实行对比记忆。

如,在学习“卤素”时,将氨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实行归纳,得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程序为:

在以后学习氧族、氮族和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做同样的归纳,在持续归纳的基础上发现学习元素化学的规律性,并制作表格、图示等以巩固记忆。

然后再实行横向对比。

如,

(1)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与上述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对比得出:

金属→碱性氧化物→碱→含氧酸盐(或无氧酸盐)

(2)分组对比“F2,Cl2,Br2,I2”“HF,HCl,HBr,HI”,“Cl2,S,P”、“HF,H2O,NH3,CH4”、“HClO4,H2SO4,H3PO4”、“Na2O,MgO,Al2O3”、“NaOH,Mg(OH)3,Al(OH)3”等。

(3)特性对比:

“HClO,H2S,H2SO3,H2SO4,HNO3”等的挥发性、氧化性、还原性、消毒漂白作用。

13.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相似的待记材料实行对比分析,弄清其差异点和共同点,用以实行记忆的方法。

例如:

记氢气的分子式时可将H、2H、2H2放在一起对比记忆。

H:

氢元素,1个氢原子;H2:

氢分子;2H:

2个氢原子;2H2:

2个氢分子。

记元素概念可与原子的概念实行比较:

比较记忆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点:

(1)同中寻异,即在识记材料共同点外尽量找出其不同点,多着眼于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细微的特征实行比较。

(2)异中求同,在识记材料不同点外,努力找出它们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即使表面不同,却往往有本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如能把握住这个些,就会使记忆更扎实。

14.列表记忆法

列表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教材归纳为表格的形式以实行记忆的方法。

列表记忆是归纳、综合教材的一种方法,其类型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一览表:

一览表就是站在统观全局的高度对理解材料实行全面小结,掌握其相互关系,以便实行全面记忆。

如教材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表。

比较表:

比较表就是对教材内容实行比较和分类,找出共性与个性。

如,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比较(见下表)。

15.归类记忆法

对于众多物质的物理性状,一般能够归类后记忆它们的特殊性,从而掌握绝大部分物性的普遍性。

例如,气体的颜色。

只要记住少数有色气体(如氟、氯、溴、碘蒸气以及二氧化氮)的颜色就能够了,因为绝大部分气体是无色的。

气体的气味,只要记住少数几种无气味的气体就行了。

气体在水里的溶解性,同样只要记住少数易溶和溶解的几种。

例如,气体种类繁多,它们的密度又是千差万别,如果记住空气的平均分子量“29”就能够简略地掌握各种气体比空气重还是轻,如氨气的分子量为17,因为17<29,所以氨气在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气体比空气轻;而氯化氢气体的分子量为36.5,因为36.5>29,所以氯化氢气体比空气重,余类推。

此外,如记忆碱、酸、盐在水里的溶解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都可采用此种方法。

16.联想浓缩法

例如,过滤实验操作可有机组合成要诀“一贴、二低、三靠”。

其中一贴指:

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

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

倾泻液体的容器口靠玻棒,玻棒靠滤纸,漏斗下端尖口靠烧杯内壁。

例如,实验药品的取用,可有机组合成要诀“三不”、“三要”。

其中“三不”指不用手取,不用鼻嗅,不用嘴尝;“三要”指:

液体倾倒时,标签要向手心,粉末要用药匙挖取,块状物要用镊子夹取。

17.谐音联想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好处甚多:

其一,妙趣横生,寓教于乐,会使学习兴趣倍增;其二,使记忆快速、牢固、经久难忘;其三,能够起到温故知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记忆主族元素的名称:

第VIA族:

氧(O)、硫(S)、硒(Se)、碲(Te)、钋(Po)。

可联想到:

杨树和柳树都不宜生长在高山上,而喜欢生长在低坡洼地。

由此谐音记忆为:

“杨(氧)柳(硫)喜(硒)低(碲)坡(钋)”。

第VA族:

氮(N)、磷(P)、砷(As)、锑(Sb)、铋(Bi)。

可联想到:

锻炼身体完毕。

即可谐音为:

“锻(氮)练(磷)身(砷)体(锑)毕(铋)”。

第IVA族:

碳(C)、硅(Si)、锗(Ge)、锡(Sn)、铅(Pb)。

可联想到:

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若问炭多少钱?

答:

炭(碳)贵(硅)这(锗)些(锡)钱(铅)”。

记忆第四周期的元素名称:

第四周期元素有:

钾(K)、钙(Ca)、钪(Sc)、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镓(Ga)、锗(Ge)、砷(As)、硒(se)、溴(Br)、氪(Kr)。

使用谐音联想法,可记忆为:

“奖(钾)给(钙)抗(钪)台(钛)风(矾)的哥(铬)们(锰)铁(铁)姑(钴)娘(镍),通(铜)信(锌)奖(镓)这(锗)神(砷)奇(硒)的绣(溴)刻(氪)。

使用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选择跟记忆的对象谐音的事物时,要尽量选择大家都熟知的事物,这样才会有普遍推广之意义。

第二,在个人实行联想记忆时,不必死搬硬套别人用过但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

如,在平原地区,有些人对“山巅”一词并不太熟悉,而对“雷鸣闪电”的印象却很深刻,因而能够把“山巅一寺一壶酒”改为“闪电一刺一捂头”。

第三“谐音联想法”不可滥用。

凡事都用,反而会对众多的记忆对象造成混淆,同时,记忆规律还告诉我们:

在单位时间内记忆的材料越多,遗忘的就越快,所以记忆的密度和份量要适当。

第四,用“谐音联想法”实行记虽然有趣、快速、牢固,但因为直接记忆的事物是从记忆的对象迁移出来的,个别字词可能不是“谐音”,而是“近音”或辅助成分。

所以,必须经过反复对照和练习,才能达到满意的记忆效果。

18.小结记忆法

小结记忆是每学习完一章知识后,根据本章的知识结构实行概括和归纳,既增强了概念的记忆,还锻炼了图式设计的本领,例如在学完了氧族这个章后,要求同学按以下知识结构顺序,总结填表:

(1)结构顺序。

(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通过下列问题加以总结:

①电解质与电离、电离方程式。

②弱电解质及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如:

HF、H2S、H2SO3,氨水(NH3•H2O)的电离。

③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举例说明。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错例分析。

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3)卤素与氧族元素性质比较:

经过系统小结整理,对本部分知识的记忆更牢固了。

(来源:

http:

//

【化学】推断题中常见物质的七大重要特征

1.物质的颜色:

①常见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F2(浅黄绿色)、O3(淡蓝色)、NO2(红棕色);②有色离子(溶液):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Fe(SCN)3(血红色)。

③有色固体:

红色:

Cu、Cu2O、P(红磷)、Fe2O3;红褐色固体:

Fe(OH)3;蓝色固体:

Cu(OH)2、CuSO4·5H2O;黑色固体:

C、MnO2、Fe3O4(晶体)、CuO、FeO(粉末)、FeS、CuS、Cu2S、Ag2S、PbS;浅黄色固体:

S、Na2O2、AgBr;黄色固体:

AgI、Ag3PO4(可溶于稀硝酸);白色固体:

Fe(OH)2、CaCO3、BaSO4、AgCl、BaSO3;紫黑色:

I2、KMnO4等。

2.物质的状态:

①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

Br2、Hg;②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

H2O、H2O2;③常见的气体单质及化合物:

H2、N2、O2、F2、Cl2、NH3、HF、HCl、H2S、CO、CO2、NO、NO2、SO2;④常见的固体单质:

I2、S、P、C、Si、金属单质;⑤白色胶状沉淀:

Al(OH)3、H4SiO4。

3.物质的气味:

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NH3、Cl2、SO2;②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物质的毒性:

①常见的有毒的非金属单质:

Cl2、Br2、I2、F2、S、P4;②常见的有毒的气体化合物:

CO、NO、NO2、SO2、H2S;③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

5.物质的溶解性: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HX(X为卤族元素)、NH3;易溶于水的气体:

NO2、SO2;能溶于水的气体:

CO2、Cl2。

②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

H2、N2、NO、CO、CH4、C2H4、C2H2;③S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④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H2SiO3。

6.组成特征:

①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

铵盐;②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

MnO4-、AlO2-;③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

H、Na与O;④能形成AB2型的化合物:

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Cl2、CaCl2、BeCl2、KO2等;⑤能形成A2B2型的化合物:

H2O2、Na2O2、C2H2等;⑥能形成A2B型的化合物:

H2O、H2S、Na2O、Na2S等;⑦能形成AB型的化合物:

CO、NO、HCl、NaCl、MgO、CaO、MgS、CaS等。

7.特性:

①具有漂白性的气体:

Cl2(潮湿)、O3、SO2。

注意:

Cl2(潮湿)、O3因强氧化性而漂白(潮湿Cl2中存有HClO);SO2因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而漂白;焦碳因多孔结构,吸附有色物质而漂白。

②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为:

Cl2(SO2使石蕊试液显红色)。

③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SO2(加热时又恢复红色)、Cl2(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④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气体:

水蒸气。

⑤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

Cl2、Br2、NO2、O3。

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NH3、H2S、HBr、HI。

⑦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的气体:

NH3(原因:

生成CaCl2·8NH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