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47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汇总

1.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后,中国就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1

2.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通过劳动者自由联合和改造个体私有制的途径建立起来的。

P8

3.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P9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度的根本标志之一。

P9

5.商品货币关系可以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结合。

P36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是由于间接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

而这归根到底是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P36

7.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是市场。

P40

8.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P41

9.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46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间是1957年。

1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P48

12.中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P50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P54

1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P54

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55

16.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P71

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P72

18.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P91

19.国有资本的独资形式:

P123

(1)武器一类产品;

(2)某些高新技术领域(航天工业、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投入巨大,国家独资经营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石油天热气开采、粮食储备、电力、航空等行业,铁路、海港等重要基础设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投资量大,主要由国家独资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

20.股份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P124

21.股份合作制在本质上属于合作制经济,基本性质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

P126

22.家庭承包经营制是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

P131

23.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否合理,首要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要看其能否保证自主联合劳动者获得应有的物质利益。

P133

2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P133

2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

P133

26.市场本质上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159

27.亚当。

斯密曾说,市场和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159

28.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171

29.本票又称期票,可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

是发票人签发的在一定日期及地点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本票的发票人为债务人,持票人为债权人。

商业本票是商业信用的票据,在企业之间发生赊销等商业信用时,由赊购企业签发,承诺到期付款(还本付息)。

汇票:

是由发票人签发的一种票据,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

其内容是让付款人在指定的到期日,无条件将一定金额付给持票人。

汇票发票人一般为债权人,付款人为债务人。

商业汇票是由销货方作为债权人签发的,当货物送交购货方时,同时附一张商业汇票,经购货方承认兑付后,销货方将汇票收回保存,到期向承兑方要求付款,承兑人在承兑后必须按期付款,受到法律约束。

172

30.中央政府债券即国债。

是政府为筹集预算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债券。

172

31.法律手段是市场管理的核心手段。

189

32.市场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市场管理机构凭借国家的权威,为维护市场秩序,而采取的发布命令、规定、条例等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它具有强制性和时效性。

在一定情况下,行政手段能够起到经济手段起不到的作用。

192

33.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往殖民地经济模式中的“垂直分工型”(从原物料到产成品之间的纵向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开始想“水平分工型”(不同产成品之间的横向分工)转变。

199

34.一般认为,商业存在最为重要的服务贸易方式分别是:

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201

35.国际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这就是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06

36.从再生产效率提高的角度,把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区分为外延扩大和内含扩大两种类型。

229

37.按照经济增长的效率高低来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30

按照经济增长的目标或结果所采取的实现方式不同,可分为数量型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经济增长的均衡状况来分,有速度型和结构型经济增长方式。

38.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建国初期,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概念。

275

39.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276

40.目前对我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标准,主要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指标。

276

41.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

277

42。

.18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产业革命,此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278

43.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是“三步走”战略。

280

44.关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位:

289

(1)美国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法国经济学家郎索瓦。

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发展极理论;

(3)美国经济学家威逊提出的区域增长差异呈到“U”字型变动趋向的理论;

(4)美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发展而来的“梯度推移理论”

主要的战略主张是,重点发展某些区域,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地区的发展。

45.关于“集中的非中心化”发展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劳艾德。

罗德温提出的。

289

46.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的委托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初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了重要说明,把它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

297

47.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负效应上。

外部性是伴随着自发的生产或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它可以是积极的影响,即产生外部经济性。

307

48.贯彻“污染者支付原则”即PPP原则与“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P(u)PP原则。

PPP原则就是指污染者应当承当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

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u)309

49.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所谓经济国际化,就是一国生产和交换已经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交往中实现经济循环。

313

50.直到20世纪二次大战以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

314

5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左右。

这种主导地位,可以从号称世界经济秩序“三大支柱”的多边经贸组织的运作机制中得以体现。

三大支柱性国际经贸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银行,他们对构建国际经济秩序、调节国际经贸争端确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15

52.在对外贸易上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外贸发展战略区分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是指,一国通过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国内企业生产或者对外商提供的材料、样品加工、装配本来要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鼓励外商在国内投资办企业,直接在本土生产制成品。

进口替代中的本国制造,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但是,高度的保护而限制市场竞争。

出口导向是指从增加出口出发,采取免税、补贴等优惠待遇,鼓励本国生产出口制成品,占领国际市场

53.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的世界性潮流。

国际经济的区域集团是由若干个国家和地区,处于维护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利益,通过协议方式结成的紧密程度高低不同的国际区域经济联合体。

324

54.分配的方式由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

332

55.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之后又在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内的全社会进行分配。

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做“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339

56.非生产部门包括:

文教、卫生、行政、公安、国防。

339

57.从1994年1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行分税制,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全国财政收入出现了趋于增长的局面。

342

58.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48

59.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349

60.按劳分配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个人收入分配范畴。

349

61.采取基本工资加提成的方式就是:

按劳动成果计量劳动的方式。

356

62.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工资也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

356

6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祖鼻威廉。

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363

63.在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居民消费中,不言而喻,劳动者的居民消费是占主体地位。

390

64.政府是社会消费基金的消费主体。

394

64.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对象的市场经济总量,最基本的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

404

65.计划手段是宏观调控主体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旦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就付诸实施,并以此作为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413

66.经济立法是根据宏观经济调控主体的建议,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遵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的有关经济法规。

415

67.收入政策是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一系列措施。

419

6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观念产生的条件仍然存在:

一是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二是价值规律仍然自发地起着基础性作用。

430

69.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441

二、多选题汇总

1.全民所有制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和国家投资兴建三条途径形成的。

P7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32

(1)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的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5)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6)1992年初,邓小平再次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以下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有()P41

(1)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2)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

(3)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4)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P92

5.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类型:

P96

(1)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经济,简称个体经济;

(2)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简称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本质上也是私营经济,但是这种私人经济的资本所有权归外国国民,不属于中国民族经济范畴。

(4)混合型的非公有制经济。

这种经济是上述几种私有制经济的派生形式,主要有私人资本控制经营的私人合伙制和股份制。

6.法人应具备的四个调节。

P118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现代企业制度对有关法人财产的产权关系,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与法制维护相联系的制度,也就是法人财产制度。

它主要有以下规范:

(1)维护明晰的产权关系;

(2)维护企业的法人财产权;(3)维护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权;(4)维护投资者对企业法人承担的有限责任。

P119

8.一个有效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当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

(1)各层责任和权利关系明确;

(2)要有激励条件,要能激励和调动各权利主体的积极性,这是现代企业具备活动的主要条件;(3)要有监督和制衡条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各方面相互制约,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激励。

(4)信息条件。

P120

9.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包括5个基本项目:

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个人互助保险150

10.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项,由国家财政支出。

151

11.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资金、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交换关系中各自形成的市场。

165

12.信用形式,主要是指表现借贷关系特征的形式。

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还有保险、信托、租赁、典当等形式。

170

13.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存;

(2)人口过多;(3)庞大而落后的农业;(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5)不公正不合理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利影响。

14.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具有集聚效应,会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理论界称之为外部经济效应)。

282

15.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是:

287

(1)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太低。

(2)三大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

(3)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不合理。

(4)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5)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16.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92

(1)科技创新体系的一般特征:

网络性、合作性、联系性。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过程网络化、创新目标效用化。

17.按照集团内各国联系的紧密程度,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可分为五种类型:

地区性合作开发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

325

18.国民收入分配的5大功能:

补偿功能、激励功能、积累功能、保障功能、调控功能。

334

1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别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投资者生产要素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四种原始收入,成为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

338

20.按劳分配的多种劳动计量方式有:

按能力计量劳动的方式、按岗位计量劳动的方式、按最终贡献计量劳动的方式、按劳动成果计量劳动的方式。

356

21.消费方式的历史特征:

390

(1)消费方式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关系结合。

(3)消费方式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4)消费方式体现中国的民族和传统特点。

22.宏观调控系统的构成:

经济信息系统、经济决策系统、经济控制系统、经济监督系统。

407

23.宏观调控主体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

主要是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413

24.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强制性。

416

25.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420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自由自主和遵纪守法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利与利他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34

三、填空题汇总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P6

2.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P17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P17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P18

5.以满足生产者自身直接需要为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P21

6.劳动力和各种物质经济资源投入生产和产出的成果进入消费的途径是资源配置方式。

P27

7.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一定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相结合,则形成一定的经济机制(或单选)。

P28

8.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题单选几率较大)。

P32

9.由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构成的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

国有资本的运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P41

10.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实质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P67

11.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简称私营经济。

P97

12.混合型的非公制经济,是私有制经济的派生形式,主要有私人资本控制经营的私人合伙制和股份制。

P98

13.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产权清晰、全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P120

14.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包括服务)和生产资料市场构成。

165

15.生产资料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需求主体是生产者。

165

16.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85

17.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财政收入、公有资本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收入。

338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经济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

398

19.对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病,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是承认的,他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398

20.社会总需求一般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

404

21.监督系统主要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信用监督、统计监督和行政监督等。

407

22.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两类:

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杠杆手段。

414

23.中央银行操作的经济杠杆主要是: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415

24.法律手段是指国家宏观调控主体为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国家法规的借助和运用。

415

25.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经济仲裁。

415

26.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预算政策等组成。

416

27.财政预算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类预算政策:

平衡预算、盈余预算、赤字预算。

417

四、名词解释汇总

1.经济利益主体:

能支配经济利益的生产,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能够主动获得经济利益者。

P68

2.非公有制经济:

指在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各类所有制经济,即在性质上不是由自主的联合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事生产,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

P96

3.生产资料所有制:

或简称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生产的客观调节)所有权归属或产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

4.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建立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的一种以股份公司制为主体,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

P117

5.法人:

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P118

6.法人治理结构:

也称公司治理结构或企业治理结构,是确立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各方面权责关系的一种组织结构。

P119

7.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使社会成员在人生各阶段遇到困难和意外事故等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采取规范化公共经济措施,对个人提供保险性支持而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147

8.市场结构:

指市场体系内各类各种市场的组成状况及相互关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64

9.信用:

主要指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的支付关系或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在等价交换中,平等地交换商品信息也包含着信用关系。

169

10.商业信用:

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法神的商品赊销和货款预付的信用关系。

170

11.消费信用:

指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为消费者消费提供便利及所需资金171

12.国家信用:

即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国内外借债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

171

13.股票:

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而提供给股东证明其所有权身份和入股金额的凭证。

173

14.市场规则:

就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所要求的,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的经济行为规范。

187

15.管理贸易:

就是在对外促进自由贸易,扩大外国市场的同时,政府对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实行对本国经济利益的保护。

203

16.经济增长: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财富的增长。

214

经济学界的一般共识是:

(论述如何理解经济增长含义及三个共识?

(1)经济增长的结果或表现,是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2)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在量的方面扩大和质的方面的提供。

(3)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通常是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国民总产值或人均国民总产值的增长。

17.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企业或社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规模的途径、手段或方式、方法229

18.城镇化:

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由农村不断向城市或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82

19.优化产业结构:

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并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过程。

285

20.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

297

21.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的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的、长远的、并持续实施的规划和措施。

298

22.国家预算:

是指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入计划,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最主要渠道。

341

23.财政转移支付:

就是政府按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收益者。

它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当方面的转移,即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直接所得。

342

24.按要素分配:

是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者提供者所提出的要求,分配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财富。

364

25.我国规范的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395

26.行政手段:

是指国家宏观调控主体依靠行政机关,用政权的力量对国民经济运行直接进行干预。

416

27.财政政策:

是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的总称。

416

28.货币政策:

是指宏观调控主体处理国民经济运行和稳定货币关系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它是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行为准则。

4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