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56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9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部分 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第二部分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

1总则

1.1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手段,按照在新形势下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三个转变”的要求,从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出发,划定优化准入(优化准入区)、重点准入(重点准入区)、限制准入(限制准入区)和禁止准入(禁止准入区)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产业准入要求,实现生态功能增强、环境质量提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持续利用,确保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2规划目标

根据开化县经济发展特征、县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程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和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将全县合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找出制约各功能小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和主要措施、限制性产业与相关行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不合理产业的调整方向,以及环保执法和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

为环保管理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基本依据。

1.3规划原则

1、保护为本、有序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严把准入关,确保“治旧控新”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2、统筹发展、重视协调。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从县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乡镇的环境质量。

4、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县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国家级、省级规划的细化与落实,应突出可操作、易实践的特点,满足环境管理方式转变需要,为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区域发展的内部区位结构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变迁,功能区划要分析这种变迁趋势,体现前瞻性。

5、与其它规划相协调、衔接。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注重与上一级规划相协调的同时,做好与其它相关规划尤其是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1.4规划依据

(1)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

(4)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70号

(5)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

(6)《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浙政函〔2006〕139号

(8)《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7〕34号)

(9)《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0)《衢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1)《开化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13)《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

(14)《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15)《钱塘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

(16)《钱塘江流域综合规划》

(17)《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18)《开化县城市总体规划》

(19)《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

(21)《钱塘江源头(开化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1.5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开化县全境,总面积为2236.6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与开化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规划基准年:

2005年

规划近期:

2006年至2010年

规划远期:

2011年至2020年

2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

2.1.1地理位置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县域总面积2236.6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º01′15″-118º37′50″,之间北纬28º54′30″-29º29′59″,南北长66km,东西宽59.2km。

北邻安徽省休宁县,西部与江西省婺源、德兴、玉山三县毗邻,东北、东南分别与本省的淳安县、常山县接壤,主要穿境公路有205国道(县境内段83.4km),17省道华白线(县境内段44km),全长127.14km;正在建设中的“黄衢南”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以及规划中的“衢景九”铁路,将构成开化大交通网络格局,成为浙江联接中西部地区的西大门。

2.1.2地形地貌地质

开化县属浙西山地丘陵区,山脉属南岭山系的天目山系,其中的三条支脉分布在县境内的四周,西南面为怀玉山脉,北部省界为白际山脉,东部为千里岗。

由于县境内的四周峰岚环列,形成了全县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

西北部以中低山为主,东部为低山区,中部自北往南由低山向丘陵过渡。

县境内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46座,最高峰为白石尖,海拔为1453.7m,海拔最低处为开化县与常山县交界的华埠镇下界首,海拔为90m,两者极差为1363.7m,开化县地貌受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江南古陆强烈上升的山地特点,地势提升与切割作用明显,山背脉络清晰,谷地多呈“V”字形,山坡坡度陡峻。

2.1.3气象特征

开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为西北干冷的极地气团控制,夏季受东南暖湿海洋气团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6.4℃,绝对最高气温41.3℃,出现在1967年9月,绝对最低气温-11.2℃,出现在1967年1月。

最热月平均气温27.2℃,相对湿度81%,最冷月平均气温4.4℃,相对湿度79%。

年平均降雨量1814mm,最多年份2633.5mm,出现在1998年,最少年份1199.6mm,出现在1964年,3-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50%以上,是浙江省的降雨中心,时有洪水发生。

年平均日照时数1712.5小时,年辐射总量101.98千卡/cm2。

开化县的山区气候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形成明显的四个立体气候层。

暖层:

海拔250米以下,开化县蚕桑、水果等经济树种多分布在此层。

温层:

海拔250-400米,小气候多样适宜各种亚热带针、阔叶林木生长。

本气候层的逆温层为发展柑桔等亚热带常绿喜温水果的主要优势。

凉层:

海拔在400-800之间,为发展茶叶最优区,也是开化县主要用材树种最适宜生长区。

冷层:

海拔800米以上,主要分布黄山松、栲类、锥栗等亚热带温性树种。

海拔千米以上多为突出的山峰,气候寒冷多风,只能生长灌丛。

第二,由于全县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和季风环流立面正交或斜交,受台风袭击的危害很小。

第三,昼夜温差平均为10.5℃,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的养份积累。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山体的影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低温冻害、春雨绵绵、夏秋暴雨、秋旱、冬雪等。

2.1.4水文特征

开化县境内主要河流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有马金溪、池淮溪、龙山溪、马尪溪、下庄溪,均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洪枯水位变化明显,水量充沛。

马金溪又名金溪,发源于齐溪镇莲花尖,水流经齐溪、霞山、马金、徐塘、底本、音坑、城关、城东、龙山底、华埠等10个乡镇,出境接常山港。

溪长104.17km,河道比降2.3%,流域面积975.04km2。

主要支流有何田溪、村头溪、中村溪。

河流水位主要决定于降水的季节变化,梅雨期、台风期雨量集中,暴雨洪水过程短,风量大,暴涨暴落。

而7-9月间,往往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个别年份出现持续旱情。

2.1.5土壤特征

全县土壤分为五个土类,九个亚类,二十一个土属,四十三个土种,其中衍生土种十四个。

土壤类别因海拔、成土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别是水热条件有较大差异,而呈现规律性分布。

一般红壤多分布在海拔650米以下的山丘地带,面积238.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2.93%;黄壤多分布于650以上的中低山地带,面积32.7万亩,占9.94%;岩性土占9.48%;水稻土占7.49%;潮土占0.16%。

土层厚度薄至中,质地轻壤至重壤,ph值平均7.5,有机质含量2.5-2.49%。

全县土壤肥力情况是有机质、氮含量较高,速效磷中等,速效钾贫乏。

2.2经济社会概况

2.2.1人口和行政区划

开化县辖9镇9乡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34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3575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0‰,面积2236.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154人/平方公里。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790元。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3:

44.6:

35.1。

近些年来,我县始终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的路子,以发展绿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有机硅、单晶硅、密胺塑料、电光源、铅笔、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特色产业。

目前,我县木糖醇销量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生产产地。

开化是我国单晶硅、有机硅的主产地之一,相继被列为省级有机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单晶硅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成材料公司、万向硅峰电子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具竟争力的有机硅、单晶硅生产企业。

2005年,“两硅”、“两药”企业已达2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14亿元,同比增长52.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5%。

生态型效益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变,建立一批特色绿色农业基地。

以“钱江源”冠名的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开化龙顶名茶成功越过欧盟“绿色壁垒”,俏销海内外市场,先后40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黑木耳、金针菇生产基地。

开化龙顶茶、开化黑木耳、开化金针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名牌产品。

相继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全国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省茶树良种先进县”。

同时,以标志着钱江源头优越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有机茶、山泉水、食用菌、山茶油、罐头等绿色食品得到较快发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生态旅游开始兴起。

建成了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相继建成开化大酒店、南湖山庄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开发南华山生态旅游区、霞山古村落文化区、宋村十八洞名胜古迹区、华埠商贸旅游区等旅游景点。

初步形成了“六区一线一中心”的旅游区域格局。

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2.2.3趋势分析

预计到2010年,开化县GDP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经济发展将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初步形成城华一体化城市格局、马金绿色食品新型加工业重镇,城镇化水平达到42.8%。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成为浙江联接中西部地区的西大门。

形成全国重要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有机硅循环经济发展基地,绿色电光源生产基地,以龙顶名茶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3区域生态环境功能要素评价

3.1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等因素后,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对开化县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

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3.1.1水资源

1、水系

开化县河流属大气降水补给类的山溪性河流,其特点:

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充沛,洪枯水位变化明显,含沙量较少。

县境内主要河流分属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钱塘江水系有马金溪干流,发源于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尖,一级支流主要有池淮溪、龙山溪、马尪溪、村头溪、中村溪、何田溪、金村溪、叶溪等,流域面积2092.11平方公里,其中开化境内1947.16平方公里;长江水系有苏庄溪、下庄溪两溪,均发源于开化县苏庄镇,流域面积261.85平方公里。

这些溪流的源头是浙江主要的暴雨集中区。

河流水位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梅雨期、台风期雨量集中,暴雨洪水过程短、峰量大、暴涨暴落。

而7-8月间,往往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个别年份出现持续旱情。

所以源头的防洪蓄水,水质保护尤为重要。

2、地表水

开化境内共有大小河流数十条,水资源非常丰富。

据测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513立方米,大大高于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2070立方米和全国2185立方米。

3、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

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水体循环较快。

深层地下水贮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无补给来源。

由于境内为中低山区地貌,第四系又不发育的特点,故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根据开化县近期条件下计算,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22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2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各水资源分区的基径比大致在0.22~0.24之间。

4、出入境水资源量

开化境内4条主要溪流,主要河流发源于本县境内,只有池淮溪发源于浙赣边界,所以入境水量不多,仅为1.76亿立方米,其中马金溪1.09亿立方米,池淮溪0.08亿立方米,龙山溪0.59亿立方米。

饶河流域的苏庄、下庄溪流径江西注入婺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9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主要来源于马金溪,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4.5亿立方米。

5、区域分布

年降水量随地势增高而加大,西部多,东部少,每升高100米,降水量增加60毫米。

以水利区划分,其中西部引水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65亿立方米,相应多年平均降水量1953.9毫米、中部蓄提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3.91亿立方米,相应多年平均降水量1914.2毫米、东部引水蓄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30亿立方米,相应多年平均降水量1845.5毫米。

据《衢州市水资源公报》中提供的数据,2005年开化县水资源量为18.91亿立方米,比上年18.06亿立方米,增加4.7%。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480立方米,比上年5268立方米增加4%。

开化县2005年用水量为1.5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06亿立方米,林牧渔用水1024万立方米,工业用水2349万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246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304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98万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3%,废污水排放量为810万吨。

据《开化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提供的数据,开化县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8亿立方米。

2010年、2020年、2030年开化县的用水需求量分别为2.294亿立方米、2.9253亿立方米、3.808亿立方米。

根据《钱塘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成果,开化县境内的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其中CODcr的容量为6695t/a,氨氮的容量为472t/a。

开化县水资源丰富,在今后可预计的范围内,能够满足开化县的用水需求,但考虑到全省的状况,节约用水、缓解用水压力依然任重道远。

3.1.2土地资源

开化县土地总面积223244.89公顷,全县林地面积168998公顷,占总面积的75.7%;耕地面积20798公顷,占总面积的9.3%;园地面积18154公顷,占总面积的8.1%;其他农用地面积3488公顷,占总面积1.56%。

建设用地面积4805公顷,占总面积的2.15%;未利用地面积7002公顷,占总面积的3.14%。

土地基本特点是:

山地多,耕地少,林业用地比重大;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匀,耕地后备资源贫乏,概括起来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开化县人口密度约154人/平方公里,而浙江省的人口密度约467人/平方公里,尽管开化人口密度不大,但考虑到开化90%的区域都为山地,其实际可利用土地不多。

3.1.3森林资源

开化县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在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国家林业示范县。

开化县的森林覆盖率为79.6%,比全省森林覆盖率高出19.1个百分点。

1、植被类型

开化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区青冈苦槠植被区,植物区系较丰富,具有南北交汇过渡带的特色。

植被类型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人工植被。

(1)常绿阔叶林:

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树种组成,是开化县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齐溪、长虹、苏庄、张湾、杨林、中村等乡镇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中及一些村庄附近、水库四周,根据建群种的不同,可划分为6个群系。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山地垂直带系列中的一种类型,多分布于同一山体的常绿阔叶林之上,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落叶树种的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相应地增加,主要树种有糙叶树、椴类、红楠等。

(3)针阔混交林:

分暖性和温性。

暖性针、阔混交林就是马尾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广布于全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

温性针、阔混交林即黄山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主要分布在苏庄、齐溪、长虹等海拔800-1100米的低、中山。

(4)针叶林:

分暖性与温性两类。

暖性针叶林广布于全县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是典型代表群系之一。

温性针叶林即黄山松林,分布面积不大,仅在苏庄、齐溪、长虹等乡镇,海拔800米以上山地生长良好。

(5)灌丛:

分山顶灌丛和低丘次生灌丛。

山顶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段;低丘次生灌丛主要是天然植被遭到人为破环后,环境条件恶化而造成的,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的石灰岩土壤上。

(6)人工植被:

开化县人工栽培面积最广的为杉木林,有130多万亩。

其它为马尾松林、经济林(油茶、茶叶、果树等)、竹林、柏木林、柳杉林等。

2、森林分布

林地面积285万亩,蓄积728.8万立方米。

以杉木林为主,面积达145.7万亩、474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地总面积、总蓄积的51.1%和65.0%,其次为阔叶林面积44.6万亩、蓄积128万立方米,再次为松林30.6万亩、蓄积110万立方米。

全县林分按龄组分,面积以幼中林为主,达153.1万亩,蓄积367.7万立方米,近成过熟林面积73.8万亩,蓄积357万立方米。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722.8万立方米。

全县森林覆盖率79.6%。

3、生态公益林

全县共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58.1万亩,其中建成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7.56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0.7%,分布在18个乡镇以及开化县国有林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局示范林场等三个国有单位。

3.1.4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全县有维管束植物244科、897属、1991种。

其中苔类22科39属89种,藓类33科103属236种,蕨类34科66属166种,种子植物155科689属1500种。

我国特有属14个,在浙江植物区系中仅见分布于古田山的种类有栓翅爬山虎、婺源安息香等10种。

在资源利用上,有食用植物456种,饲料植物599种,药用植物1307种,生物农药植物156种,观赏植物588种,纤维、芳香、淀粉等工业用植物657种。

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100多种,珍稀濒危国家保护植物25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的有长柄双花木、连香树、香果树、鹅掌楸、黄山木兰、银杏、凹叶厚朴、长序榆等12种。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古树名木27科、64种、2996株。

2、动物资源

开化森林广袤,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并有大量珍稀保护种类。

据调查,有脊椎动物26目67科239种,其中两栖类2目7科26种,爬行类3目9科51种,鸟类13目30科104种,兽类8目21科58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

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麂、白颈长尾雉、豹、云豹等4种,二级保护的有30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9种,有浙江“鸟的故乡”之美称。

节肢动物门种类繁多,其中昆虫纲有22目191科759属1156种。

3.1.5矿产资源

至2002年底,开化县境内已发现矿产有28种,矿产地71处。

其基本特点是:

原煤资源少,石煤资源丰富,并伴生V2O5,但其含硫高,污染环境,为禁采矿种;金属矿产除大横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大坝底小型金矿正在开发利用以及桐村的铜矿外,其它的矿种或资源量不清,或因规模过小,或因品位过低,暂难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虽不多,但有特色,石灰岩、建筑石料、萤石、黄砂、砖瓦粘土资源较丰富,是开化县开发利用的优势矿种,且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规模化经营,产品系列化开发;矿泉水发现古田山1处,现已开发利用。

3.1.6旅游资源

开化县位于钱塘江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结合部,自然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旅游“金三角”中心地带,随着大交通的构成,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华山风景区、芹江风景区及马金溪绿色生态长廊旅游区。

开化县的旅游资源以森林生态为特色,自然景观别具一格,山秀林茂水莹,保持着一定的原始性。

人文景观多而内涵深厚,加之丰富的地方物产和多种多样的工艺品,有利于发展具有开化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业。

3.1.7环境状况

1、环境质量状况

1)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开化县环境监测站2005年对开化县空气环境进行的常规监测资料,具体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1空气环境常规监测统计结果单位:

mg/m3

序号

时间

SO2

NO2

TSP

降尘

1

05年

0.012

0.026

0.098

6.99

由表3-1统计结果可知,环境空气中SO2和NO2的年均指标值均能满足一类功能区要求,TSP的年均指标值满足二类功能区要求。

结合历年监测结果,开化县的总体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功能区要求。

2005年大气降水的pH值在3.85—5.71之间,年均值为4.61,酸雨率为98%,属酸雨的受害区。

2)水环境质量

开化县2005年设有3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霞山、龙潭、界首)、3个地表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马金八甲坝、城关龙潭、华埠华民)和1个地下水水源断面(池淮)。

根据监测结果,霞山、龙潭两个监测断面达到I类水质要求,界首断面达到II类水质要求,均优于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为I类水质要求。

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

均优于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开化县主要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见表3-2。

根据《钱塘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成果,开化县境内的水环境容量较大。

其中CODcr的容量为6695t/a,氨氮的容量为472t/a。

其中又以马金溪的环境容量最大,分别为2466t/a和310t/a,占开化全县的36.8%和65.7%。

3)声环境质量

开化县噪声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主要噪声源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

2005年开化县城市道路交通干线路长加权平均等效A声级为62.8dB,达到4类标准要求;县城城区平均等效声级为59.3dB,达到2类区标准要求。

2、污染物排放状况

1)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到2006年年底,开化已经关停了173家企业,其中大部分都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如机立窑水泥厂和实心砖瓦厂居多。

2005年工业废气的排放总量为420736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00吨,烟尘排放量为1562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582吨。

2)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水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其中工业废水是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