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81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满分记叙文范文文档格式.docx

二、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

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

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三、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母亲离开他们时,正是他们家中最困难的时候,那时,父亲的生意伙伴卷走了父亲的资金,只留下一间空空的店铺和一些贷款债单,而他们居住的房子也因抵押给银行而面临失去的命运。

搬家那天,看着高档的钢琴,他痛下决心,想叫父亲卖掉它用以抵债。

父亲听罢,摇摇头,安抚他说:

“你不要担心这些,学好钢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债务,我有能力解决。

”他暗地里偷偷流泪,报纸上电视里整天有报道卷款逃逸事件,却没有听说有追还的可能。

  但是,为了安慰父亲,他仍努力地练琴,即使学业繁重,他也没有偷懒过。

因为他意识到,他一定要好好努力。

父亲为了这个家,竟拉着三轮车,在市场卖水果。

他知道父亲这般屈尊,从坐拥闹市区店铺的老板到每天早起晚归,还得躲避城管追逮的小商贩,为的不过是不让这个家垮下。

他想起母亲离开前对父亲的那一声声冷笑,“你都四十几的人了,还能有什么重来的机会?

”母亲叫喊着,而父亲,望着这个离去的女人,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和后来安抚他时的表情一样坚定。

他知道,父亲口里没说,但心中已坦明他不会轻言放弃。

  伴随着父亲的早出晚归,他升入了高三学年。

功课优秀,钢琴弹得不错的他决意报考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连声称:

“好。

”但一想起高昂的报考费用和培训费用,便眉头紧锁,他几欲开口说放弃,却看见父亲面带微笑地说:

“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吃了这么多苦,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不要轻易放弃,知道么?

”他点点头。

看着父亲为高昂资金忙得头发花白,他更加卖力多练琴,为的就是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临近期末得一次体育测试,正在打球的他被百米冲刺的考生撞到,左臂当场骨折。

青少年中的男生骨折似乎都司空见惯,但他不能啊!

距离他的考试已不到三个月了,左手骨折意味着什么他都明白。

躺着病床上,他含着泪水说:

“爸,对不起……”父亲见他如此懦弱,一反平常的慈父形象,用力地抓住他的肩膀:

“不许说这个,还有三个月,就还有机会。

不到最后一刻,不许说不。

”他垂下脑袋,含着泪水,用力地点着头。

  钢琴考试那天,凭着之前练下的功底,他用娴熟的右手以及刚愈合的左手,弹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技压全场,震惊评委。

  所有人都看见那个年轻的考生一边弹奏一边流泪,却不知道泪水背后的真正含义。

可是,考场外的一位中年男子知道,他的孩子正在用这首名曲,告诉他,他往后的人生,不会再轻易说“不”。

  ■点评

  反衬巧妙情节起伏

  本文紧扣“不轻易说‘不’”这个主题,成功塑造了两个硬汉形象———父亲和儿子。

父亲面对生意失败、合伙人卷款逃逸、失去住房、妻子离弃等困境,没有轻易说不;

面对地位骤降、妻子讥讽等精神打击没有动摇,相反“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

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努力地练琴,决心报考音乐学院,“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

在左臂骨折的情况下,他没有轻易说不,在3个月后的考场上,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写法上,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母亲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选择离去,表明她的懦弱和负义,从反面衬托父亲和儿子的硬汉形象。

父亲和儿子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形成了精神和人格上的两座山峰。

文章以钢琴为线索,情节起伏,层次分明。

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

四、逝者自嘲

我浮游在这人间的天上,轻盈飘逸,但心里却被痛苦与悲愤撕咬着……

昨天,5月12日14时28分,我伴着一声巨响与我热爱的生活居所一并下坠……在我漂浮的时候,我用力挥手,扭动身体,发疯似的呼喊哭泣;

我想抓住我的孩子,我年仅6岁的儿子,哪怕我有即将消失在这土地上时,我也是最后一次抓起他的小手,最后一次亲吻他的额头,只要他是平安与快乐的,可却没有如愿。

在我最后着地时,我看见他稚嫩的双肩被钢筋水泥的墙板压榨着……

我闭上了眼,身体失去了知觉,但我的灵魂开始上升、上升,最后成了现在的轻盈。

可我的心也一刻也未飘逸,因为,我一直在望着,望着我那幼小的生命,我望着我那心在流血的惨状。

我飞一般的冲下去,竭尽全力想挪动着可恶的墙体,可我将身体的每一根筋抽筋,将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拉紧,可墙体依旧不动。

它似乎在嘲笑,似乎在疯狂地呐喊,告诉全世界我无能为力。

我呐喊着抽搐着,心里是痛苦和悲愤充斥的枪膛,我向墙体宣泄,向人们宣泄:

你们来救我的孩子啊!

你们不是很高尚吗?

你们不是很崇高吗?

如今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

任凭我歇斯底里,回答是一个静寂。

我痛苦,心都快碎了。

看着孩子小脸由温红变为铁青,我痛苦着,每一秒钟都在呐喊,每一分钟都在呼救。

时间却如此漫长,如此漫长,如此漫长,24小时了,24小时了……

突然,我的身边有降落伞飞过,一个又一个,我看见一条绿色的长龙在奔向我的孩子,我全身颤栗,我兴奋,“快啊!

快啊!

”一切希望全都寄托在我的呼喊上。

我看见绿军衣在挥舞着手臂呐喊,我看见一位老人在竭尽全力呼喊: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我的心顿时凝固了。

“我以前怎么了,我以前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呀!

我多么的可笑啊!

我在与谁争执啊?

”我的心平静了,怒火熄灭了,是一种静秘(静谧),是一种辽阔。

我轻抚两下孩子的额头,纵身奔向辽阔的天空,我回身,凝眸依旧被压在被压的孩子,轻声说:

“孩子,再等一下,再忍一下,有一位爷爷,有一群、一片、一连的叔叔在找你,在喊你,在救你,他们的心正在被炭火烤烧着,被怒火充斥着……

我先走了,不用担心,因为我坚信他们会来救你,他们会让你知道有人比我还要爱你,还要珍视你,他们一定会让你幸福的,我放心,我坚信,我坚定……

我自嘲地向我最后的归宿奔去。

评注:

本文是阅卷标杆卷,经历了由地狱到天堂的生死过程,最初被判为四类卷,经专家组认真评阅,最后定为一类:

18+18+20=56分,可以说这篇文章颠覆了一般阅卷的传统,其潦草的书写令人不忍卒读,但其丰富的思想,精巧的构思,连贯的文脉,流畅的语言表达,飞扬的个性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刚看到一篇博文中有一句话:

“这个考生偷着乐去吧!

”深不以为然,好文章不会被埋没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站在车站的门口

湖北考生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

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

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

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

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

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

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

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

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

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

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

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

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

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

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

千叮咛万嘱咐:

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

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

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

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

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

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

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

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阅评专家点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

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

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

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

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

六、如此常识

一大早,厂长刚来到办公室,小李便窜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谄媚地递给厂长,神秘兮兮地小声说道:

“厂长啊,跟您商量个事儿,带我的那个师傅,能不能换成徐科长?

”厂长大惑不解:

“怎么?

张师傅对你太严厉?

”“没有的事,张师傅经验老到,技术纯熟,这样好的师傅应该留给小王。

”“行,没问题。

原来,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各自带领他们。

原先厂里安排小李的是最优秀的张师傅,不知为什么,他竟要求更换。

培训很快开始了。

张师傅不愧是老手,他待小王严厉苛刻,做不好要求重做,哪怕只是一个小齿轮不光滑也要求重头再来;

犯了错误严厉惩罚,不让吃饭是常有的事;

除此之外,还要求小王看一堆理论书籍,理解吃透要点。

小王每天累得满身大汗,一沾枕头便睡。

相反,小李倒清闲自在,每天跟着徐科长进进出出,应酬交际,技术没学着多少,油水倒是捞了很多。

小王看在眼里,纳闷不已。

一天,小王终于有机会找到小李,劈头便问:

“你我都是学徒,为什么你学得那么轻松?

”小李嘿嘿一笑,凑近他耳朵小声说:

“兄弟,这你就不懂了。

现在这个社会上,看重的是关系,不是技术。

徐科长有亲戚是高官,我这几天跟着他见识了不少大人物,他还说等他做了厂长,就提拔我做副厂长,有人脉,有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前途,这是常识,懂吗?

”小李拍了拍小王的肩膀,晃悠悠地走了。

小王回去跟张师傅一说,张师傅怒不可:

“常识?

狗屁常识!

现在社会就是人人讲关系,人人攀关系,才滋生了一大堆不学无术的蛀虫,才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

不要听他胡说,国家需要的是技术,是人才,有过硬的技术才有前途,这才是常识。

好好学吧。

”小王点点头,继续每天起早贪黑的苦学生活。

一年后,培训结束,适逢国家需要高技术人才之际,优秀的张师傅做了厂长,在厂里掀起“学扎实技术,为国家效力”的热潮,小王以优异的理论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顺利毕业,升任高级技师,月薪过万。

至于徐科长,由于亲戚受贿被捕,自己也因为没有实际才干而下岗了。

小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只得重新从学徒做起。

厂里又分配了一个师傅给小李,培训开始当天,小李惊讶地看见迎面走来的竟是小王。

莫非?

“没错,我就是你的师傅,”小王凑近他耳边小声说:

“还要告诉你,有真才实学才有前途,这是常识,懂吗?

”小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看着小李愣住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点评】

点评人:

周小蓬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如此常识》是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中少有的一篇记叙文佳作。

文章通过两位刚进厂的年青人拜师学艺不同态度的故事,讽刺和批判了把拉关系、托人情视为谋求个人发展“常识”的人,揭示了按照这种“常识”行事的所谓聪明人,终究没有前途的道理。

考题要求考生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本文这样写就切合题意,主题鲜明,且立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

七、踮起脚尖(记叙文)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

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

 ——题记

  想起母亲,便想起她很多个画面。

每一个画面里,母亲的姿势都是踮起脚尖。

  

  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禾机;

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

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儿、桔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

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一

  五岁那年秋天。

四里外的赵村放电影。

母亲说好要带我去看的,可等她把碗洗好,把猪草剁好,装到大荷叶锅里后,我们匆匆赶到赵村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

更重要的事:

晒谷坪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连两旁堆起的草垛上也是人。

我们挤不到前面去,站在后面根本看不见,我急得直嚷嚷。

母亲迅速地把我架在脖子上,“哎,好!

还差一点!

看不完整。

”母亲又调整了一下身体,这下我能完全看见了。

当时,也没有去想,只知去看并不看得太懂的电影。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童年来,便明白了那晚,我能看到电影的原因,是我一直骑在母亲的脖子上,是母亲一直踮起脚尖,踮了一个晚上。

而她看到的却只是别人的后背。

  二 

  十五岁那年夏天,我中考。

(那时,时兴考中专,特别是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有份工作,就是长辈最大的心愿。

  记得6月18号那天,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亲。

她正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向这边张望呢!

我跑过去,轻声责备说:

“妈,你怎么来了,咱家正在割麦子呢,忙都忙不过来!

”母亲笑笑,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张鸡蛋饼,还有几个鸡蛋,塞给我说,“我送这个来给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了!

天太热,没弄太多,怕坏,饿了吧!

快吃”

  我接过,低头看见母亲头上还粘着几根小小的麦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

  三

  二十五岁那年冬天,我失恋了,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冻了,都塌了。

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冷冷的风里,万念俱灰!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米渣子(冰雹),我不管;

又不知过了多久,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我还是没管。

后来,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家。

母亲见到我从单位回来,又惊又喜,连忙帮我拍去身上的雪花,“头发上也有,别动,妈妈帮你弄下来!

”母亲边说着,就踮起脚尖,张开双臂,去弄我头上的雪。

刹那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弥漫全身,这一刻,我明白:

就算我失去了整个世界,我还拥有母亲,还有母亲暖暖的爱。

我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生活呢?

  四 

  我正准备午睡的时候,听到客厅里窸窸窣窣的声音,过来一看,是母亲,她正踮起脚尖,蹑手蹑脚的,“妈,什么事呀!

”“呀,把你吵醒啦!

”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没事,我送点青菜过来!

顺便看看,你们有没有要洗的衣服!

……噢,快去睡!

快去!

”我没能拗过母亲,她硬是把我儿子换下的脏衣服拿走了。

  这一年,我三十四岁,母亲五十七岁。

她在我所在的学校食堂做临时工,一份几百块钱的工作,她却比谁都看重,都珍惜。

空余时间,还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种了菜,时不时地来帮我做做家务……

  母亲拿着脏衣服的身影已经走远,灶台上,放着她刚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翠绿翠绿的,还闪着光。

往事一幕一幕,那踮起脚尖的身影在我的泪眼前交错浮现,告诉我许多,也教会我许多,还提醒我许多……

  【满分理由】文贵出新。

读罢这篇满分作文,我们只觉得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这“新”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意别出心裁。

小作者截取横断面的形式来写,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更可称道的是,文章能通过“踮起脚尖”这一个个细节凸现深刻的主旨——母爱。

其立意深刻,寓意之深广,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写法独到新颖。

文章围绕“踮起脚尖”,运用总分总结构,以时间依次为经,以细节为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慈母爱子图画,以状写人物行动为开端,中间也借助各个人物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结尾重扣人物行动,而画龙点睛式的人物神态、人物语言,为表现人物及主题增色不少。

  三是组织能力新巧。

全文谋篇布局,独出心裁。

不说序词的运用,单说横断面的截取,就匠心独具。

作者截取“五岁”“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岁”等四个人生阶段,表现从小到大,从读书到成家,“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的主旨。

能达到如此新巧的构思,实为难得。

文中有《乡愁》的影子。

(高星云点评)记叙文

母亲的后悔

见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

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

五月上旬,我们这里防“非典”正处于紧张时期,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放假,我们高三学生被封闭在学校。

五月二十八日,为期三周的封闭生活结束了,我回到家里。

平时我都是住校,周末回家。

将近一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替我放下书包,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较迟,母亲正在用开水烫鸡。

母亲说我现在复习紧张,伤神,杀只老母鸡给我增加点营养,补补身体。

我感动之余,也有些嗔怪母亲,今年春天家里还有几十只鸡,后来一场鸡瘟使家里的鸡只剩下两只。

在我们农村,老母鸡是家里的宝贝,要靠它下蛋卖点钱贴补家用的。

我坐在母亲身边,母亲边揪毛,边和我谈心。

母亲说反正这只鸡也不下蛋,白吃粮食还不如杀了算了。

突然母亲叫了一声,我吓了一跳,忙问怎么搞的。

母亲说,这只鸡从来不下蛋,怎么肚子里有蛋花子。

这时,我看到被剖开的母鸡肚子里有一串成形的蛋花子,还有一枚已经变硬了的硬壳蛋。

母亲深深叹了口气。

本来家里的两只鸡,被杀的这一只是黄毛的,毛长得很乱,也很脏;

还有一只是杂花的芦花鸡,长得光亮,走路雄赳赳的。

母亲说,每当听到芦花鸡“咯嗒、咯嗒”的叫声时,总能在鸡窝里收到一枚温热的鸡蛋,所以母亲很喜欢那只芦花鸡。

我还记得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把吃剩下的一点饭倒在地上,黄毛鸡走过来想吃,母亲看到后硬是赶走了它,而把剩饭拾起来,送到在堂屋另一边的芦花鸡的跟前让它吃。

母亲的手停在空中半天没动。

她愣住了,我也愣住了。

好半天我不知说什么好。

显然,母亲平时被芦花鸡迷惑住了。

这只刀下的死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那只黄毛的脏鸡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情形;

而那只善叫的芦花鸡,却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

那一天的鸡汤喝得很没有味道。

从此家里再没有拾到鸡蛋。

在考试前的几天里,我在家复习,母亲又多次流露出后悔的神情。

由此我想到,光凭外在的情感亲疏就做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

【点评】本文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其最成功之处便是叙事特有张力:

一是作者以对题意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叙事不动声色,从容行文,在记叙的进程中逼近主题,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题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