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84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docx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高效升级卷1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专题高效升级卷11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图甲和图乙是我国某县2010年农业发展的部分基本数据。

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图甲中M表示我国某县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a表示花卉,b表示果蔬,c表示粮食)。

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D.政策和劳动力

2.若图甲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为花卉用地,b为果蔬用地,c为粮食用地),图乙为该县今后的农业土地规划。

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是(  )。

A.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B.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C.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D.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我国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读“我国农业‘七大主产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七大主产区”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北平原降水较少,生长季节较短 ②华南主产区纬度低,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 ③黄淮海平原主产棉花、冬小麦等农作物 ④汾渭平原水热条件优越,将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农业发展过程中,“七大主产区”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①河套平原:

土地盐碱化——植被破坏 ②长江流域:

水旱灾害——季风气候 ③东北平原:

黑土退化——过度农垦 ④汾渭平原:

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某区域地图”(图甲)及“某国家首都内罗毕的气候特征图”(图乙),完成第5~6题。

              图甲            图乙

5.内罗毕周围地区适宜种植园艺作物,传统园艺作物以茶叶和咖啡为主。

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

B.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温暖,年温差小

C.河流众多,流量稳定,灌溉水源充足

D.地处低纬,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6.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园艺作物以花卉为主,并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东临印度洋,海洋运输便利,便于花卉销售到国外市场

B.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花卉市场需求量大

C.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

D.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支持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几年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不稳定,右图为“2009~2010年四省区大豆种收情况统计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依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大豆亩产在降低

B.内蒙古和吉林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增减幅度大体相当

C.辽宁省的大豆播种面积最小,是因为热量条件差

D.内蒙古大豆的单产增幅最大,是因为荒漠化治理成果显著

8.受产销收益的影响,东北地区减少的大豆播种区域最可能改种的作物是(  )。

A.冬小麦B.棉花C.油菜D.玉米

9.(2011·福建宁德质检)读“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

%),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湿地

其他

1954

15.9

38.2

9.1

35.6

1.2

1986

41.6

34.3

6.9

15.3

1.9

2005

51.2

31.6

3.9

11.4

1.9

A.河流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B.森林面积减小,土地荒漠化严重

C.耕地面积扩大,土壤质量提高D.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

  (2011·福建泉州质检)2011年1月1日,美国气象局报道:

几天前一场暴雪袭击了纽约地区,为纽约带来了30~40厘米的降雪。

本周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向东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再到五大湖区,以及东部地区,都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暴风雪。

据此并结合右图,完成第10~11题。

10.导致美国西海岸暴风雪灾害影响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地形

C.海陆D.洋流

11.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农业种植者一直在变换主要农作物种类。

美国农业部表示,美国的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2011年种植面积增长4%。

该情况体现出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

B.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为主

C.市场导向性强

D.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2011·福建南平质检)右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13.进入20世纪后,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11·福建泉州质检)读右图,完成第14~15题。

14.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林业

C.乳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5.造成图示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良种培育 市场需求

B.气候变湿 劳动力增加

C.气候变暖 市场需求

D.水利完善 耕地扩大

二、综合题(共40分)

16.(15分)

马铃薯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马铃薯作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右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铃薯适应性强,在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下,也可以种植并获得一定的产量。

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1)指出马铃薯优势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结合表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马铃薯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任选其一完成表2内容。

表1 甲、乙两地马铃薯生产情况比较

平均亩产/kg

本地消费率/%

农业人口/人

薯田面积/亩

机耕地比重/%

生产组织

甲地

1312

9

1790

7640

96%

1个合作农场

乙地

878

56

6210

4200

11%

1470个独立农户

表2

生产特点

形成条件

单产    (高或低) 

气候    、土壤    、农业技术      

                                 

            、             

  某超市连锁企业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帮助其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

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3)简述该协议的实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海拔800米处1~5月气温变化示意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18.(2011·福建厦门质检)

(15分)读右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

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

(1)分析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的原因

 

(2)分析R河下游地上河对沿岸种植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说出R河下游河水最容易泛滥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1.C 2.B 解析:

由图中可看出2010年该县的农产品产值构成中,花卉占20%,果蔬占60%,粮食占20%,以商品农业为主,因此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交通,结合图乙可看出今后的土地规划中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3~4.3.B 4.B 解析:

第3题,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适合作物生长的季节较短;华南地区纬度低,积温高,作物可一年三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冬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位于东北平原。

第4题,河套平原属灌溉农业区,水资源利用不当易带来土地盐碱化;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易出现水旱灾害;东北平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黑土退化。

5~6.5.B 6.D 解析:

第5题,该区域地处东非高原,种植园艺作物的有利条件是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温暖,年温差小。

第6题,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加上政策的支持,因此大量的花卉出口到欧美市场。

7~8.7.B 8.D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内蒙古和吉林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增减幅度大体相当。

第8题,因东北气温较低,生长期短,冬小麦、棉花和油菜不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

9.D 解析:

林地、草地、湿地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质量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10.B 11.C

12~13.12.B 13.D 解析:

第12题,1650~1780年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说明经历了移民开垦。

第13题,20世纪以后,该区域次生林地、草地和灌丛地面积增加,耕地减少,说明实行了退耕还林。

14~15.14.D 15.C 解析:

第14题,黑龙江省地广人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第15题,水稻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北移,这主要是受全球变暖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

二、综合题

16.答案:

(1)类型:

滑坡、泥石流。

原因:

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或第二、三级阶梯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强度大;地处种植区与牧区、林区的过渡地带,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导致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2)表2:

甲:

生产特点

形成条件

单产高(产量高)

较湿润、肥沃、技术先进

商品率高

人均耕地多、地形平坦(靠近市场、交通便利)

机械化程度高

大规模经营

  乙:

生产特点

形成条件

单产低(产量低)

较干旱、较贫瘠、技术落后

商品率低

人均耕地少、地势起伏大

机械化程度低

小农经营

  (3)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多种经营、深度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饲料和肥料压力,保护了环境。

17.答案:

(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2)突出变化: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

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18.答案:

(1)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人口数量大,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2)易决口泛滥,带来洪灾;河流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偏高,在强烈蒸发下,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3)夏季;夏季,R河上游处于雨季,降水丰富,且高山冰雪融水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