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09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公路位于(  )

A.吉林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

答案 

(1)D 

(2)B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

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

依据是什么?

答案 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有海拔1070米的山前洪积平原、绿洲。

(2)破题:

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四个省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洪水和泥石流及冻融沉降发生的条件。

(3)解题:

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有冰川又有绿洲的应该是新疆,冬季封路主要是因为路面积雪严重,而洪水和泥石流及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夏季。

考向一 区域特征的判断

海南地理)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镇位于(  )

A.海南省B.广东省

C.浙江省D.山东省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B.台风C.泥石流D.冰雹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等信息可知,该镇位于沿海地区;

山地地形;

大陆新千年是指2000年1月1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第一缕曙光”指最早见到日出。

海南地形中高周低,四周地势低平,山地少,且位置靠西,日出会相对晚些,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广东省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山地少,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山东省纬度较高,且最东部与浙江的最东部所处的经度相差不多,所以山东沿海小镇日出比浙江沿海小镇日出要晚些,故D错误。

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纬度较低且位置靠东,冬季日出较早,故C正确。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镇位于浙江,浙江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小,故A错误。

该地区位于山地地形,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泥石流,但是石砌建筑也无法抵御泥石流,故C错误。

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浙江冰雹较少,故D错误。

浙江位于东南沿海,台风较多,石砌建筑“依地势而建”,“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这样的建筑,抵御台风的能力相对较高,故B正确。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3~4题。

3.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4.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

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

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第4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

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

上海(0.62)和江苏(0.60)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

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项错误。

考向二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

(2017·

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5~7题。

5.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6.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7.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 5.C 6.D 7.D

解析 第5题,秦岭—淮河线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第6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第7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1.区域差异的成因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地理差异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产业活动,还影响交通、建筑、文化等。

如长江三角洲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

松嫩平原民居墙体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43°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

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以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耕地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

“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答案 春季。

位于亚热带北部;

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

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由图知,大别山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

参照合肥和武汉位置知大别山位于季风区;

古人所在位置是大别山主峰;

由图知大别山面积广大,古人目力所及主要为山的南坡和北坡;

主峰以南草木生长,主峰以北有积雪覆盖,气温低于0℃,应为春季。

你在回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用到哪些技巧、方法?

答案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向、高度等;

中国主要城市、河流位置;

中国的气温、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均温高于0℃;

气温的垂直分异规律,主峰以北虽然位于淮河以南,但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0℃;

阴坡与阳坡存在光热差异。

主要技巧是依据积雪判断温度。

答案 分析景观成因主要从山脉高度和山坡两方面分析,山坡分析主要按照阴坡、阳坡—温度差异—景观差异的逻辑顺序分析。

考向一 区域自然特征差异分析

1.(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考向二 区域人文特征差异分析

江苏地理)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2~3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双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3.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双选)(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 2.BD 3.AB

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在2000~2015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趋势;

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差异不大,但不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BD。

第3题,由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西部地区2000~2015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取决于东中西部整体增速,C错;

图中反映的是增速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D错;

故选AB。

1.区域发展阶段和人地关系

区域发展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逐渐复杂

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呈现全面不协调

再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由紧张走向协调

2.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力量)。

衰落阶段表现为产业衰退,经济萎缩,人口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江苏地理)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

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环境恶化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D.产业萎缩

(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

A.优化产业结构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答案 

(1)CD 

(2)AD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木材产业几乎消失,钢材产业先升后降,2014年到2016年城镇人口下降较快,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

答案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治理措施,区域发展阶段特征,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木材产业消失可判断是由于资源枯竭和产业萎缩导致,进而导致城市萎缩,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市集中来解决。

考向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影响

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B.c-a-b

C.c-b-aD.b-a-c

2.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 1.A 2.D

解析 由图可知,a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55%,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0%,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0%,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55%,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较多,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会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15%,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0%,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生产力发展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考向二 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东文综)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3~4题。

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  )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图a显示:

在流域Ⅰ、Ⅱ、Ⅲ三阶段开发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

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会使植被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流域内蒸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层变薄,植被根系减少,降水下渗量及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第4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植被枝叶和凋落物对降水的截留、阻滞作用逐渐减弱,流域内汇水速度逐渐加快,相同一次暴雨过程,洪峰出现的时间会逐步提前,地表径流量逐渐增加。

(2018·

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

图2为陕西省沿109°

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2)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陕南:

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

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

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2)陕南:

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农林牧结合

1.区域差异性问题的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2.区域自然要素差异比较分析答题术语

3.区域人文要素差异比较分析答题术语

1.(2019·

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a)和海南省(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

答案 

(1)南疆地区:

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

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

绿洲农业。

优势: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世界部分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完全依靠天然降水,农业收成很不稳定。

(1)请比较图示地区①②两地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请依据图中相关信息分析,雨育农业区的农业生产在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劣势,完成下列表格。

分析项目

图中相关信息

劣势条件分析

地形条件

地形坡度较大

冬季热量条件较差

土壤条件

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偏大

答案 

(1)差异:

①地年降水量多于②地;

①地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②地全年少雨。

原因:

①地西临地中海,冬季受暖湿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

②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所处地带多分布于河流中上游段

纬度偏高,地势稍高的河流中上游段,冬季阴湿的天气

水土易流失,土壤肥力较低

(2020·

太原模拟)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

徽派民居的特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据此完成1~3题。

1.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  )

①建筑用地少 ②人口较多 ③方便生活起居 ④经济实力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徽派建筑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B.防沙C.防火D.防盗

3.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  )

①增强采光效果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节省建筑成本 ④通风降低湿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C 2.C 3.D

解析 第1题,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当地地形多山,建筑用地少,①对。

人口较多,楼层高、楼间距近,利于节约土地,②对。

公共空间小,生活起居不方便,③错。

经济实力强,资金充足,④对。

第2题,古代房屋之间太密,一旦失火,顺风而起,大火特容易顺着房柱向上蔓延。

所以把墙建得高一点以利防火。

第3题,徽派建筑中,建筑整体封闭性很强,而天井是建筑院落空间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通道。

天井的现实作用是采光、通风、调温等,①④对。

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下面两幅图为我国传统民居,左图为土家族的吊脚楼,右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便于拆卸的蒙古包。

据此完成4~6题。

4.左图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是当地(  )

A.多高大通直的白桦林

B.人多地少,民族众多

C.多蚊虫、毒蛇,且气候潮湿

D.多地势平缓的丘陵

5.右图民居中居住的游牧民族在转场放牧过程中(  )

A.加大了草场资源的压力

B.易受暴风雪等天气影响

C.加剧了当地生态恶化

D.只有夏季可获得牧草

6.目前两种特色民居在当地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民居文化多样性减弱

B.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增加

C.有利于特色民居保护

D.居民环境适应力降低

答案 4.C 5.B 6.A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家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多蚊虫、毒蛇,气候潮湿,吊空建房可防蚊虫、毒蛇、潮湿,C正确。

白桦林为北方树种,A错误。

人多地少,民族众多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

多建在起伏较大的山区,D错误。

第5题,右图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游牧民族在转场放牧过程中,可根据草原的状况适时的转场,减轻了草场资源的压力,缓解了当地生态恶化,不同季节都可获得牧草,但不稳定,易受暴风雪等天气影响,B正确。

第6题,两种特色民居减少,会使民居文化多样性减弱,A正确。

传统民居减少,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减弱,B错误。

不利于特色民居保护,C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