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181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保险金融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责;

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货币制度:

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中间业务:

指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经济货币化:

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货币均衡:

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是社会总供给均衡的一种反映。

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

金融压制:

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金融监管:

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狭义上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票据贴现:

当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而又需要进行支付时,票据持有人就可以背书,然后把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进行支付,这种活动称作票据贴现。

简单题: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货币化程度低下2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3金融市场落后4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

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作用中央银行的定义:

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策的银行”.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一国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

(2)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政府的银行”,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

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与原则。

含义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

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

原则是: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制止背信的原则;

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优点:

灵活便利;

安全性高;

规模经济。

局限性:

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

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金融监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市场准入的监管。

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

⑵市场动作过程的监管。

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监管当局要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便更好地实现监管目标的要求。

⑶市场退出的监管。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无论那种退出,监管当局都要对退出过程进行监管,保持其退出过程的合理性与平稳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什么要统筹考虑三个基本原则。

⑴商业银行经营中必须遵循的有一个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

⑵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既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矛盾。

⑶正是因为三者之间的矛盾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才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

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什么区别?

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跨国流动。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本跨国流动。

⑵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投资目的不同;

投资期限与稳定性不同;

对一国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同;

对汇率和利率的影响不同。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收入,价格,利率,货币流通速度,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企业与居民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和其他因素等七个因素

什么是股票价格指数?

如何编制股票价格指数?

答: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股价处于经常变动之中。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这些变化,世界各大金融市场都要编制股票价格指数,将一定时点上众多的股票价格用综合指标表现出来。

/股价指数的编制与商品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基本相同,即先选定若干有代表性的股票作样本,再选某一合适的年份作基期,并以基期的样本股价为100,然后用报告期样本股票的价格与基期价格作比较,就形成报告期股价指数。

/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整个股市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及其程度。

它不仅是显示政治、经济、社会及其各种因素变化状况的"

晴雨表"

,也是政府、企业、个人观察、分析、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金融决策和从事金融活动的重要参考数据。

要充分发挥利率作用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要使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以真实灵敏的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在利率体系中,一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

(3)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真实反映社会的供求状况,并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

(4)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

则为货币失衡。

/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

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我国的货币均衡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

国际储备的含义和作用?

狭义国际储备:

是指一国官方所拥有的可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

作为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可得性、流动性和普遍接受性三个特征。

广义国际储备:

不但包括一国所拥有的狭义国际储备还包括借款入储备。

作用:

⑴在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起缓冲作用。

⑵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⑶可作为外债还本付息的最后信用保证,并有助于提高国际资信。

⑷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数量,是其国家信用的充分体现,可以作为该国政府对外贷款的保证;

同时,国际储备为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性提供了信心支持。

因此,特充足的国际储备反映出一国具有良好的国际资信。

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㈠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㈡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种。

⑴需求拉上。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⑵成本推动。

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⑶结构失调。

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⑷供给不足。

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⑸预期不当。

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⑹体制因素。

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㈢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是:

⑴短期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在总体上是有计划的,因此每当出现通货膨胀,国家都会立即采取措施,使通货膨胀得以制止。

⑵非政策性。

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是由当时比较特殊的原因和社会大环境引发的。

20世纪5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是由头脑过热、决策失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的。

改革开放后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也有个别决策失误方面的原因,但都不是国家有意采取通货膨胀政策造成的。

我国实际说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可从两个方面考察:

㈠货币需求的宏观因素⑴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

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就会相应扩大,社会也就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媒介商品交易。

因此,收入与货币需求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⑵价格。

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

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

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⑶利率。

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各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将减少;

利率越低,货币需求将增多。

然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又有不同的目的,因此,利率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会十分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⑷货币流通速度。

假定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减少现实的货币总需求;

反之,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

⑸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主要是指债券的利息率或股票的收益率。

当金融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时,人们理所当然地愿意购买有价证券,因而便会增加投资性货币需求。

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很复杂,它既影响货币需求的总量,又也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资产不断增多,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已经明显增强。

⑹企业与居民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

当企业对利润预期很高时,其往往有较高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因此,两者成同方向变动。

当居民对价格预期较高时,其往往会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居民的货币需求增加,因此,两者成反方向变动。

⑺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信用的发展状况。

在一个信用比较发达、信用制度比较健全的社会,经济主体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要少一些;

反之,其对现实的货币需求就大些。

第二,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

先进的金融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

反之,则增加货币需求。

第三,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此外,一国的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也对货币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㈡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⑴居民的货币需求。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内生地推动居民货币需求的增长。

⑵企业的货币需求。

由于我国资产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我国多数企业还不能十分有效地调度和运用资金,交易性货币需求受企业经营过程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比重相对较高。

中国企业预防性货币需求可以一分为二:

一是以流动性最高的狭义货币即现金和活期存款形式持有的部分,这部分货币旨在应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则的货币支出需要;

二是以流动性稍低的广义货币即企业存款的形式存在的部分,目的是应付企业营运过程中意外的投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臻完善,企业将更加主动利用各种投资机会获利,投资性货币需求会逐渐增加。

⑶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

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满足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

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相应地可分为职能性货币需求、行政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

由于中国近年来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国家信用在经济中的作用,职能性货币需求有较快增长。

近年来,政府部门为了改善自身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使行政管理费用不断上升,导致行政性货币需求持续增长。

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也会扩大行政性货币需求。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为防范社会经济中的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货币需要,多以存款而非现金形式保存。

资产性货币需求是指为公共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动机而需要或持有的货币,这部分货币需求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较为强烈,一般情况下则微不足道。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2、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

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

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

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

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

(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现金体现着中央银行对持有者的负债,银行存款体现着存款货币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这些货币无不体现着信用关系。

(2)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

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存款的存取、黄金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金融业务进入到流通中去的,这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都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没有实质价值;

而信用货币又都是通过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进入流通的,不具有自发调节机制。

因此,一旦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不相一致,就会破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

如果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多,就会有一部分货币买不到商品,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平衡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出现物价下跌,造成生产流通的萎缩,出现通货紧缩。

为了保证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由国家对信用货币加以管理和调控。

由于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的职能,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的总量供求。

金融全球化对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1)对发达国际的影响。

发达国家是金融国际化的主要收益者。

发达国家拥有充裕的资金和高度民主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

但在宏观管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有不利影响。

(2)地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是:

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即发挥后发优势;

促生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改变了单纯依赖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局面;

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的力量,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利的方面:

一旦经常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或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国际资本匆匆撤离,严重冲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

其次,发达国家转移夕阳产业和过时技术,影响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对欠发达国际的影响。

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对国际资本缺乏吸引力,使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尽管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部分资金,但许多现代经济部门却被外资牢牢控制,容易变成发达国际的组装工厂。

金融国际化正在逐步加大欠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市场国家的贫富差距。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一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故称之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是由其含金量的大小决定的,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外汇汇率的波动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

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初期,各国参照过去金币含金量规定纸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主要是由纸币法定含金量的对比决定的。

因此,当前凡是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就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

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等,其中一因素的变动都能引起汇率的变动。

随着金融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变的日益复杂,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又从其他角度来解释汇率的决定。

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预缴进口保证金;

⑥其他政策工具。

其他政策工具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属于直接信用控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制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一类属于间接信用控制,如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大法宝”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有特色,需要配合使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

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

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只能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金融环境及客观条件而定。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客观环境,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开始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后,其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贷款计划、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贷款计划。

中国人民银行子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就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时时后,其在增加人民银行资金势力、巩固中央银行地位、调节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利率政策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总的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以直接调控为主,带来较多的计划性、行政性色彩,对金融运作和资金效率的提高有不利的一面。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自1998年我国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不断调整,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运用频繁的政策工具之一。

多选题:

1、BCE2、AD3、ABCDE4、ABD5、BCDE6、BCDE7、BCDE8、ACDE9、BC10、ABCD11、AC12、ABCDE13、CDE14、BCDE15、BCD16、ABDE17、AD18、AC19、ABCDE20、BCDE21、ABD22、AD23、ADE24、ABE25、ACE26、BDE27、ABE28、ABD29、ACD30、CDE31、ABCE32、ACDE33、AC34、ABDE35、ABDE36、ACE37、ABCDE38、ABCE39、ABCD40、ABCDE41、ABD42、ABC43、ABC44、ABCD45、CED46、ABC47、ABE48、ACD49、ABD50、BD51、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