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47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3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

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白马啊你死去哪了!

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归纳文段阐明旨意

  文段所阐明的主要道理、主要观点即为文段的旨意,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经常会出现这类型的题目,考生一定要领会短文的整体含义及其中心,才能正确求解。

  要求归纳文段阐明旨意一般的设问方式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等等。

  例题1.(2008年中央第12题)

  歌德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忘记了当时正在流行的霍乱。

在维也纳,一个盲人听到他的琴声,以为是一个乐队在演奏,当得知这只是一个叫帕格尼尼的意大利人用一把小提琴奏出的声音时,盲人大叫一声:

“这是个魔鬼!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帕格尼尼(  )。

  A.火一样的激情B.魔鬼般的演奏

  C.超强的模仿力D.高超的表演力

  【解析】本题题干材料中不管是歌德、巴黎人还是维也纳的盲人,都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所征服。

显然作者是想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具有高超的表演力。

故选D。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新题型解读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细心的考友会发现,本次国考行测言语部分出现一个新题型——关键词题,这种题型首次出现,是今年国考题的一大亮点。

  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首次亮相的试题。

  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

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

诗知音意象B。

自然灵感文化

  C。

生活感情品味D。

文学符号精神

  本题的题设不同于往年的片段阅读题,既不属于主旨概括题,也不属于意图推断题,是从新的角度设计问题,找出材料的关键词,这类似于写学术论文时的关键词。

我们知道关键词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的原文词语,不是自己的言语概括,那么这些“原文词语”涵盖了文段最核心的内容,即中心语以及中心语的构成要件。

  阅读文段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有关诗歌的话题,即文段的中心语是诗;诗歌的载体是诗中描述的人事景即意象,意象是诗的构成要件;诗言志,志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需要人理解的,那能够理解的人便是知音,知音也是诗的构成要件。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A。

B、C项的“自然”与“生活”都是“意象”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并列关系,都不能选。

D项中的“文学”“符号”“精神”都是诗影响方面的表现,不是文段的核心内容。

  此类型考题实质上考查的是语言高度概括方面的能力,本质上属于概括题,只是答案组合不需要自己的语言,完全从材料中直接选择词语,组合成答案。

  解题思路是,首先找出材料的中心语,其次找出中心语的构成要件或与中心语密切相关的重要词语,最后结合答案选项选择答案。

  考题发展趋向,该题型今年第一次出现,而且仅设计了一道试题,这充分说明是在尝试。

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院认为,虽然目前不能肯定以后的公务员考试中会大量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务员考试题型改革已经付诸行动,考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每年都会出新的。

  广大考友尤其是将来参加地方考试的朋友要充分重视,国考题往往是地方考题的榜样,,地方考题常常以国考为蓝本,模仿国考题型,可以说在以后的地方考试中非常有可能出现该题型。

  总之,考友要充分重视每年国考的新题型,认真研究,因为它指引我们备考的方向,国考每年都会改变,要出新的试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要以变应万变,前面已说过,该题本质是考查概括能力,与考试大纲是一致的,没有超出大纲范围,所以准备考公务员的朋友们要认真思考备考时怎样应对题型变化,尤其是出现的新题型。

  古人云有备无患,有准备的考试,才是有把握的考试,才是成功的考试。

最后预祝考友仕途坦荡,一生从容!

转自学易网

2011年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解析:

被挑战的大纲

被挑战的大纲

  可以说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整体的一个特点是和大纲略有出入。

比如,行测大纲介绍各个题型的顺序是:

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往年的真题各个模块的顺序是和大纲一一对应的,而2011年的真题常识判断却在第一部分;比如,数量关系的大纲中提到常考的题型有数字推理,而实际却没有考察。

同样,言语理解与表达也不例外。

大纲中注明言语常考的题型有三种:

阅读理解、逻辑填空和语句表达。

而在实际的40道真题中,没有涉及到对“语句表达”方面的考察。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之抽屉原理专题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如果有五个鸽子笼,养鸽人养了6只鸽子,那么当鸽子飞回笼中后,至少有一个笼子中装有2只鸽子”)。

它是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明确的提出来并用以证明一些数论中的问题,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假设有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中有2个苹果,她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

  第一抽屉原理:

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m+1)个物体。

  若把3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空着,她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

  第二抽屉原理:

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多有(m—1)个物体。

  制造抽屉是运用原则的一大关键

  例1、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每种花色各有13张,现在从中任意抽牌。

问最少抽几张牌,才能保证有4张牌是同一种花色的?

  A.12

  B.13

  C.15

  D.16

  【解析】根据抽屉原理,当每次取出4张牌时,则至少可以保障每种花色一样一张,按此类推,当取出12张牌时,则至少可以保障每种花色一样三张,所以当抽取第13张牌时,无论是什么花色,都可以至少保障有4张牌是同一种花色,选B。

  例2、从1、2、3、4……、12这12个自然数中,至少任选几个,就可以保证其中一定包括两个数,他们的差是7?

  A.7    B.10     C.9    D.8

  【解析】在这12个自然数中,差是7的自然树有以下5对:

{12,5}{11,4}{10,3}{9,2}{8,1}。

另外,还有2个不能配对的数是{6}{7}。

可构造抽屉原理,共构造了7个抽屉。

只要有两个数是取自同一个抽屉,那么它们的差就等于7。

这7个抽屉可以表示为{12,5}{11,4}{10,3}{9,2}{8,1}{6}{7},显然从7个抽屉中取8个数,则一定可以使有两个数字来源于同一个抽屉,也即作差为7,所以选择D。

  例3、有红、黄、蓝、白珠子各10粒,装在一只袋子里,为了保证摸出的珠子有两粒颜色相同,应至少摸出几粒?

()

  A.3B.4C.5D.6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抽屉原理,只不过比上面举的例子复杂一些,仔细分析其实并不难。

解这种题时,要从最坏的情况考虑,所谓的最不利原则,假定摸出的前4粒都不同色,则再摸出的1粒(第5粒)一定可以保证可以和前面中的一粒同色。

因此选C。

  传统的解抽屉原理的方法是找两个关键词,“保证”和“最少”。

  保证:

5粒可以保证始终有两粒同色,如少于5粒(比如4粒),我们取红、黄、蓝、白各一个,就不能“保证”,所以“保证”指的是要一定没有意外。

  最小:

不能取大于5的,如为6,那么5也能“保证”,就为5。

  例4、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张牌.才能保证至少6张牌的花色相同。

  A.21

  B.22

  C.23

  D.24

  解析:

2+5*4+1=23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必备考点:

海峡

海峡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

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

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古城马六甲而得名。

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

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

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

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

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

  马六甲海峡船只通过量居世界第二位。

其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人称东南亚的“十字路口”。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必备考点:

中国的主要地形

中国的主要地形

  1.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青藏高原,远看成川,近看成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云贵高原,地势崎岖,有许多山间小盆地(当地称坝子)。

  2.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3.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必备考点: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和谐公社”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始终是古今中外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原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必备考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演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演变

  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时期。

但是在其中某一时期,具体的政策又具有阶段性,分别有各自的侧重点。

目前,在协调发展的指导下,区域发展更加强调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一、1980年8月,东部的沿海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相继成为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初,在总结兴办特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海南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作出开发浦东的决定。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二、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强调指出,这一开放战略是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整体上规定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国家重点支持的方面。

  三、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全面启动。

  四、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并出台了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五、2006年3月份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指出: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六、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根据这一规划,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四类:

一类是优化开发区;二类是重点开发区;三类是限制开发区;四类则是禁止开发区。

转自学易网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突破两类含义型文段

理解含义型文段阅读,一般是要求应试者对文段所涵盖的细节问题,或者是对文段中的短语、句子进行理解分析,以考查考生对细节的理解能力。

在此,我们将理解含义型文段归为两大类供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一、理解短语、句子的含义

  理解短语、句子的含义,主要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困难而弄懂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这种题型要求重新解释命题人从短文中挑出的短语或句子,这些短语或句子一般集中为文中所出现的重点名词、动词、代词及关键短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引申义。

  此类型的提问方式一般为,“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根据这段文字,……主要指”、“对……理解正确的是”等等。

  例题1.(2008年中央第9题)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

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

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  )。

  A.中国银行业B.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C.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D.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

  【解析】本题要求理解单个词语的含义。

根据就近原则,“硬币”指代其前文的“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即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这里讲述的是此消费习惯有其不利的一面——透支少会减少信贷收入,亦有其有利的一面——反映了个人负债率低。

故选C。

  例题2.(2008年中央第13题)

  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

他说: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根据这段文字,“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

  B.使人们能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

  C.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来源和特点

  D.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更为容易

  【解析】“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自主地位”,此即其“主要作用”,这里强调的是文化适应环境,而非B项的“人们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C项可轻易排除,这不是“主要”作用;D项是迷惑选项,文段并没有讲述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转变,应排除;只有A项指出了文化发展方向的自主性、可控性。

故选A。

  二、理解文段细节

  理解文段细节相对来讲其范围涵盖比较广泛,涉及题目的各个方面和考试大收集细节,通过文段的论述,要求考生选出对文段理解正确的选项,选项有时就是对文段主旨、中心内容的概述,四个选项讲述的也许是题干论述的四个细节,所以要求应试者有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

  细节型试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为,“与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不能从文意中得出的是”、“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根据这段话,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等等。

  例题1.(2007年中央第15题)

  调查显示,新闻记者的职业和网络关系密切,但只占上网人数的1.8%;与大量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数的19.3%)相比,教师和党政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上网太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和3.4%);与月收入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的人群(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1%和29%)相比,收入较高的人们的上网比例并没有很大提高;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员上网人数只占总数的5.8%。

  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

  A.职业与上网没有直接关系

  B.网络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C.电子商务没有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发展

  D.收入越高,上网人数的比例越高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文章细节的试题,要求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一项。

短文从职业、收入等方面对不同人群的上网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可见职业、收入都与上网没有直接联系。

B、C两项内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D项表述错误,均可排除。

故选A。

  例题2.(2007年浙江省第26题)

  边沁认为,动机和意图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两个因素,其道德价值要通过行为结果表现出来。

动机并非毫无作用,有动机才有意图,有意图才能发生行为,有行为才会产生结果,但动机和意图的好坏不取决于主观的道德动机,而是要看它们带来的行为结果。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的道德品质可以从行为上来判断

  B.动机和意图具有独立的道德价值

  C.动机和意图的好坏依行为结果的好坏而定

  D.动机和意图的依据不存在于客观效果中,而存在于主观领域

  【解析】题干描述的乃边沁的观点,由第二句可知动机和意图相互依存,而不是互相独立,由此可排除B项;而A项在文段中并没有提及,也应排除;由“动机和意图的好坏不取决于主观的道德动机,而是要看它们带来的行为结果”可知,动机和意图的好坏是依行为结果的好坏而定,C项表达是正确的;而D项“动机和意图的依据”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C。

2011年国家公务员逻辑判断实战技法之轻松排除选项

我们之所以在考试中无法轻松的排除选项,因为选项设置时的逻辑错误,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犯的错误。

所以,明确常见的逻辑错误是我们轻松排除选项的首先条件。

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哪些呢?

  第一,偷换概念。

就是将一些看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例1.有专家建议,为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

【国考】

  A.由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他们大表示不愿住楼房

  B.建楼房消耗的资源与建现有的农民住房消耗的资源差不多

  C.有农民表示,即使搬进楼房居住,他们也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

  D.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

  本题的结论是:

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选项B中,将土地资源换成了资源,就属于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可以直接排除。

  第二,转移论题。

即是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讨论的论题。

  例1中,选项D,“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探讨的是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

而题面探讨的是让农民住进楼房能否节省土地资源的问题。

因此,选项D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可以直接排除。

  第三,因果倒置。

即是将食物的原因当成了结果,结果当成了原因。

  例如,19世纪英国有一位改革家发现,每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些好吃懒做的人。

因此,他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

这位改革家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农夫因勤劳才拥有两头牛,不是因拥有两头牛而变得勤劳。

这种改革的结果自然还是勤者自勤,懒者亦懒。

  第四,以偏概全。

即用片面的观点来看整体的问题。

  例2.政府对基本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是对出售的每一罐食用油征税两分钱。

税务纪录

  显示,尽管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且税法执行有力,食用油的税收额在税法生效的头两年中还是显著下降了。

  如果正确,最有助于解释食用油的税收额下降的一项是(  )。

【国考A】

  A.很少家庭在加税后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食用油

  B.商人在税法实施后开始用比以前更大的罐子售油

  C.在食用油税实行后的两年,政府开始在许多其他基本商品上征税

  D.食用油罐传统上被用作结婚礼物,税法实施后,用食用油做礼物增多了

  在例2中,选项A,“很少家庭在加税后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食用油”,这里很少家庭无法说明整个状况,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以直接排除。

  第五,诉诸感情。

即是不依靠有充分根据的论证,而仅利用激动的感情、煽动性的言词,使人迷惑,从而掉进逻辑陷阱。

  例3.小王:

从举办奥运会的巨额耗费来看,观看各场奥运比赛的票价应该要高得多。

是奥运会主办者的广告收入降低了票价。

因此,奥运会的现场观众从奥运会拉的广告中获得了经济利益。

  小李:

你的说法不能成立。

谁来支付那些看来导致奥运会票价降低的广告费用?

到头来还不是消费者,包括作为奥运会现场观众的消费者?

因为厂家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把广告费用摊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下列能够有力地削弱小李对小王反驳的一项是:

【国考A】

  A.奥运会的票价一般要远高于普通体育比赛的票价

  B.奥运会的举办带有越来越浓的商业色彩,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C.利用世界性体育比赛做广告的厂家越来越多,广告费用也越来越高

  D.各厂家的广告支出总体上是一个常量,只是在广告形式上有所选择

  本题选项B就用了"诉诸感情"的迷惑方式,即:

实际情况下的奥运会举办确实有浓厚商业色彩,B的说法是没错的,而且是符合考生心理的,如果不认真看题,不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就可能被选项B迷惑。

  第六,诉诸权威。

在逻辑判断的迷惑选项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某权威专家证明……”、“某权威机构证明……”等等说法,这些迷惑选项的障眼法就是“诉诸权威”,在考试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认为“权威的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