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49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木兰诗原文译文作文Word格式.docx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唧唧(īī):

纺织机的声音当户(āù

):

对着门。

  机杼(ù

)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

指织布机。

  杼:

织布梭(ō)子。

  惟:

只。

  何:

什么。

  忆:

思念,惦记军帖(ě):

征兵的文书。

  可汗(è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马:

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ā):

马鞍下的垫子。

  辔(è

)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

离开,辞行。

  溅溅(āā):

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

早晨。

  但闻:

只听见胡骑(ì

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ūū):

马叫的声音。

  天子:

即前面所说的可汗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气传金柝: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ò

),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

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

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策勋十二转(ǎ):

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十二转:

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á

赏赐很多的财物。

  百千:

形容数量多。

  强,有余。

  问所欲:

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

不愿意做。

  尚书郎:

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

外城。

  扶:

扶持。

  将:

助词,不译。

  姊(ǐ):

姐姐。

  理:

梳理。

  红妆(ā):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ò

模拟磨刀的声音。

  着(ó

通假字通着,穿。

  云鬓(ì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ē)花黄:

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火:

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

读á

傍(à

)地走:

贴着地面并排跑。

  注:

《木兰古诗文网》已成为语文出版社语文版七年级上第课。

  八年级下第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第课及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七年级上第课。

  字音:

机杼〔ù

〕鞍鞯〔āā〕辔〔è

〕头鸣溅溅〔ā〕金柝〔ò

〕阿姊〔ǐ〕霍霍〔ò

〕可汗〔è

〕贴:

军帖〔ě〕;

贴〔ē〕黄花;

字帖〔è

〕通假字:

①。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

古义指父亲,:

卷卷有爷名;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

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

今义行走。

  ③但:

古义为只,副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

古义为外城,:

出郭相扶将;

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

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

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

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

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

集市,:

东市买骏马;

买,: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

买(东西),:

雇,租,:

欲买舟而下。

  愿:

愿意,:

愿为市鞍马;

希望,:

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

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生世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影响《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整体把握《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

  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

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

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评论诗歌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慽慽,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

  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着作《诗薮》:

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

  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

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

  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谢榛《四溟诗话》:

《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

  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

  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赏析木兰诗(曹道衡)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

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

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

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

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

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

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

  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

  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

  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

  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

  《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

  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

  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

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

  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

  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

  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

  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

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

  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

  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

  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

  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

  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

  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

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

  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

  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

  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

  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

  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

  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

  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

  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

  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

  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杨生枝)《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

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

  ……既然《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篇幅颇长,又多长短句,是否被乐府机关被之管弦?

在我看来,此歌是能够入乐演唱的。

  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

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

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

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

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木兰诗》的语言繁简(蔡厚示)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

  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

  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

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

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

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