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55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docx

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

 

学号:

06504008

姓名:

王焱根

专业:

历史学

年级:

2006级1班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完成日期:

2010年5月

指导教师:

邓玉娜

摘要:

庚款留学,渊源于1908年美国政府向中国清政府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由此推动的留学浪潮从清末、北洋,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最后几年。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庚款留学为中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科技教育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对于庚子赔款留美教育活动的定性和评价争论不休,各种观点差若天渊。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研究庚款兴学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影响,做出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

庚子赔款、教育、中国、美国、清政府

 

这里还有英文摘要,请添加。

 

一、《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3

二、“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孕育和诞生…………………………………………………………………………3

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决策的目的和初衷…………………………………………………………………4

四、庚款留美的历史进程及庚款退赔使用情况………………………………………………………………5

五、利用庚款陆续创立的在华教会大学概况…………………………………………………………………7

六、庚款留学对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影响……………………………………………………………………8

七、友谊,还是侵略?

…………………………………………………………………………………………10

八、对庚款留学的定性和评价………………………………………………………………………………11

九、参考书目……………………………………………………………………………………………………11

大题目还需斟酌,寻找更为准确的表述。

要么全部写成“庚子赔款”,前后要统一称谓。

 

一、《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第六款规定,赔偿俄、德、法、英、日、美、意、奥等8个交战国,以及比、荷、西、葡、瑞、挪等6个“受害国”军费、损失费等项,合计关平银4.5亿两,年息四厘,按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盐税作抵押。

“庚子赔款”各国分配率为:

俄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l%、比1.89%,其余各国均不足1%。

美国按比例分得32939055两,合24440778.81美元,39年还清,本息共计5355余万美元,这一数目大大超过美国实际上的损失数。

据美国国务卿1907年6月15日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照会中称:

“当赔款之初定也,美国政府本已定意,俟赔恤各项呈报齐全,军费支用核算明白,即于合宜之时,将派定数目改正,除本国政府、国民应得之数外,所有湓数,愿请中国毋庸担任。

”①

关于退回多余款项的交涉从1904年就已经开始,中国原本以白银支付赔款,当时,一些国家因金贵银贱,要求中国以黄金支付。

为此,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于当年12月初拜会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指出:

“用金用银出入虽属不多,然现今中国为赔款罗掘俱穷,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间难于负担,仇洋之念将日益高涨,大局很可能受到动摇,祸患何堪设想。

”海约翰动容沉默良久,慢慢说道:

“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梁诚从中机敏地捕捉到美政府认为其庚子之乱损失有“浮报冒报”而“实属过多”的信息,立即抛开支付赔款方式的话题,转而请求美国带头减少赔款数量,“各国若将赔款核减,于我财政殊有补益,贵国如能倡者,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海约翰遂表态道:

“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唯总统甫得蝉联,举动不宜过骤,易徐图之,必将得当以报。

”最终,1908年12月28日,美国总统下令,除扣去美国出兵军费及美国在华商人、传教士的损失赔偿款项共计l1655492.69美元外,其余赔款全都退还中国,退款金额共13655492.69美元,另外保留2000000美元作为或有未经查出应赔偿的款项之用,后经查明应扣1838140.36美元,余额也都交还了中国,共计13817352.33美元。

二、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孕育和诞生

在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无论中国政府还是民间都从不同的角度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面对目益严重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试图通过改良来防止革命和改善同列强的关系。

教育改革,造就人才成为它推进改良、实行新政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清政府因此鼓励出国留学。

1902年10月,清政府发布上谕:

“著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

”此后,清政府不断地选派学生前往欧美各国。

然而,由于欧美各国学费昂贵,清政府面临财政支出的困难。

正在这时,传来了美国准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消息。

1905年4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退款问题曾有一次重要谈话。

柔克义转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思:

“总统认为,此项赔款摊付之法,中国早已筹定,若果交还,不知是否摊还民间,抑或移作别用。

”梁诚早已洞悉美国有意将退款用于在中国办学,立刻致函清政府外务部,声告美国政府:

“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在美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年度咨文,请求国会授权,并“以一切实际可行的方法,在教育上帮助中国人民”。

其中提到:

“美国政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赔偿1165万元(美元)之外,所余1200万余元,实为浮数,受之有惭德,应以之退还中国,以全友谊。

中国已支付超过1165万元的部分(964万余元),分期于中国每年分付赔款内减还。

美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

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认为在美国名下的庚子赔款大大超出了美国实际的参战费用,应该退还,因此通过了罗斯福咨文及退还庚子赔款决议案,并授权总统全权安排。

当天,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这个决定。

同时,美国国务院电告驻华公使柔克义,令他将此事通知中国政府,询问中国政府对退还时间和退还办法的意见,并说明退款必须用于兴学。

柔克义先与清政府官员进行了数次会谈,摸清底后,于7月11日正式照会声明清政府,告知美国国会已于5月25日核准,将给美国的庚子赔款数减至13655492.69美元,将此数与原来分给美国之数间的差额10785286.12美元退还中国,从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还,后延期到1945年。

在美国政府的强势导引下,中国也同意了将退款完全用于办学。

1908年7月14日,庆亲王奕劻在给柔克义的复照中明确地向美国方面表示,由于近年美国总统提倡中国学生赴美,中国政府现拟选派学生前往美国学习,愿同柔克义妥善询商具体办法。

16日,外务部通知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拟以美国退款用来支付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费用。

1909年7月8日,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联合上报派遣学生赴美办法大纲,当天就得到批准。

9月14日,清政府答书:

“本国政府久感贵国邦交之笃,而无由申达谢悃,今大国如是盛举,何可不谢。

敝国闻贵国大伯里玺天德曾有愿中国学子留学贵邦之言,且敝国亦仰贵国教育之发达,是以敝国政府现已决意用此退还之赔款,每年派遣学生若干人至贵国留学,己另咨贵国外务部与贵国使臣会商一切办理之法,敬布腹心,伏唯照察。

”同时附书美国公使,知会派遣留学生办法,并派唐绍仪为专使,就退还赔款之事,赴美国答谢,这就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全过程。

经过这一时期同美方的协商,清政府决定:

(一)同意从1909年开始,每年派遣合格的一定数目的中国留学生赴美国各大专学校深造。

在退款的前4年中,每年至少派100名学生留美,第5年开始,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使用完毕为止。

这批学生中80%的人被指定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等,其他人学习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二)为了便于派遣学生,清政府负责筹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即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作为中国青年赴美各大专学校深造的预科。

(三)在华盛顿市区,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管理中国留学生。

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47人登上轮船起程前往美国,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将被称为“庚款生”。

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决策的目的和初衷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中国,学习日本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寻求救国之路的重要着眼点,留学日本相对低廉的费用和较近的旅途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从1896年开始,中国赴日留学生人数开始急剧增长逐年加倍,到《辛丑条约》签订后的1905~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已经达到8000多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潮流。

当时中国青年留学日本和欧洲的人数要比留学美国的人多得多,这明显不利于美国在中国的长远利益。

此外,针对美国政府1902年通过歧视华工的《排华法案》,1905~1906年,中国掀起了抵制美货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席卷沿海和内地十几个省,持续时间达8个月之久,社会上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以不同方式响应参加了这一运动,甚至波及到很多海外华侨。

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额持续下降,美国政府担心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不得不修改了某些劳工和移民部门的某些规定,一些美国商人和报社也批评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苛刻政策,因此美国也急于希望改善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形象。

在大规模抵制美货的风潮中,中国青年高涨的反美情绪引起了美国上下的警觉。

如美国驻日代办亨廷顿·威尔逊和如康奈尔大学教授精琪等著名学者,都向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出警告,指出美国所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太少,甚至远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美国有可能将因此在精神领域内失去对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影响力。

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罗斯福总统:

“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

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潮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这位大学校长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的——“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商业”。

不久以后的1906年初,美国国内教育界名流,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呈递了著名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鼓动政府应将退还之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并规划了实施办法。

他断言:

“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

自然,中国的革命将不会像日本那样快速,如果不是其他原因的话,这是因为这个国家人口众多、国土辽阔。

然而,不能认为这场已启动的革命会再次遭受长时期的挫折和反动。

世界上每一个大国都将或多或少地与这场巨变产生密切的关系。

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得决定这些关系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和睦友善的关系,还是残忍的暴力和武力威胁的关系,美国应当毫不迟疑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如果美国在三十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使这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②

就在这一年,一名美国公理会在华牧师斯密士(A.H.Smith,中文名字明恩溥)也在回国时,拟定了一项利用庚子退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发展在华教会学校的计划,为此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及政界人士,并于1906年3月6日到白宫进谒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力劝其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专门开办和津贴中国的学校。

他认为,退还庚款的实际目的是要“避免将来中国再次发生类似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

他还表示:

“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

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

”罗斯福总统对这项计划十分重视,他在回信中说:

“我同意你所说的一切。

如果我们能够采纳你建议的政策,我将衷心赞成。

”③

美国驻华全权谈判代表及后来的驻华公使柔克义,是最早向中国方面提出庚款用于教育的美国官方人士。

如前所述,1905年4月,柔克义向梁诚透露美国行将退款时曾明确提出以用于办学为条件。

而会见梁诚之前一个多月,柔克义即以个人身份写信给一位参议员,他表示:

“我不能设想,还有比向他们提供我们的教育设施更为有益的事——不仅对他们来说,而且最终对我们来说。

从与许多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官员的长期接触中,我完全有信心地说,这些人对他们国家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绝对是符合我们利益的。

”柔克义在后来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反复建议尽快落实退还部分庚款用于中国教育,指出清政府已认可用于教育,并很可能会要求美国参与这一教育基金的管理。

后与清政府谈判庚款归还问题时,更明确申明只有中方将退款用于兴学,才能有助于美国总统早日做出退款决定。

当时清政府鉴于“目前中国待办要政极多,正虑无款可筹”,并不赞成将退款全部用于兴学。

认为“办理学务,似无须如此巨款”,主张先用于兴办路矿,以其所获之余再用于兴学,如此“庶可本末兼权,款归实济”。

此时,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东北国防和经济开发问题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清政府遂派出唐绍仪出访美国,希望能为东北开发争取更多的美国资金,而最简便的莫过于将庚子赔款退款直接用于东北建设。

但意想不到的是,美日两国随后订立了《罗脱——高平协议》,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东北亚的特权,换取了日本对维护该地区工商业机会均等的承诺,唐绍仪的使命因此彻底失败。

对于清政府挪用赔款他用的动议,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坚决反对,执意坚持退款兴学,并称清政府如不同意,他即“担心总统将不会放弃庚子赔款的权利”,迫使清廷同意将退款完全用于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后才与外务部正式互换照会。

至此,将庚子赔款退款完全用于留学教育,几乎已经成为美国各界的共识。

可以说,这其中既有洋溢着美国精神的理想主义追求,也有着眼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

四、庚款留美的历史进程及庚款退赔使用情况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共同拟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有关事宜的规程。

10月31日,两国又对留美学生的资格、选拔、专业及其管理等问题达成基本协议。

协议规定:

自退款的第1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

如第4年派足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被派遣的学生,须“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其中,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并责成清政府外务部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

1909年6月,清政府专设“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的前身),命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学部郎中范源濂、外务部主事唐国安为会办,容闳为驻美监督,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

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

9月初,大清国第一次留美资格考试由学务处负责招考,来自全国的640名考生云集京师灯市口附近的史家胡同。

考试相当复杂和严格,共有15门功课。

第一轮考试安排在9月4日、5日,只考中、英两种语文。

语文过关者,才能进入下一轮考试。

第二轮从9月9日考试,第一天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第二天考立体几何、物理、美术、英国历史;第三天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

监考者除了大清国外务部与学部的官员,还有美国使馆的官员。

最后的录取率仅为7%,共47人。

第一批学生于当年10月赴美。

1910年,又如法炮制派出70人,同时录取143人为备取生,入清华学堂肄业馆短期训练,随时送往美国。

从美国退款开始的1909年到清华学校成立的1911年,游美学务处举行了三次甄别考试,共选派183名赴美留学生。

此后,各省选派的官派留学生也逐渐增多。

1903年,湖广总督端方在湖北各学堂中选送10人赴美。

此外,两广学务委员陈锦涛、山西巡抚恩寿、上海商务高等实业学堂、江苏湖北等都派出了一定数量的留美生。

1910年,为了克服选派留美学生的困难,清廷学部奏请改革游美肄业馆的三项办法:

(一)将游美肄业馆的学生名额由原来的300名增加到500名。

(二)将学制定为8年,分高等和中等两科,各为4年制。

(三)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办理。

毕业学生不仅限于留美这一途径,在该馆肄业的学生也能具有专门的才学。

游美肄学馆地基原系赏用北京西郊清华赐园旧址,故将游美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校建立,人称“赔款学校”(Indemnitycollege),其教育宗旨为“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

1912年,清华学校又派遣高等科毕业生16人留学美国。

这是清华学校成立后第一批派出的留学生。

此后,清华学校每年的高等科毕业生全部留美。

大约每隔一年,学校还招收一次女生(1914年开始)和专科生(1916年开始)直接资送留美。

此外一些留美自费生也接受清华的一部分津贴,称为“津贴生”。

这样,以清华为中坚力量,便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学的高潮。

截止到1929年,共计派遣留美学生1279人。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同时,美国在中国先后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建国后并入北京大学)。

美国对庚子退款的使用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并毫不掩饰地表达其对清政府行政效率和廉洁程度的极端不信赖。

美国国务院制订了严格的退款计划,要求中国仍须按原额按期向美国缴纳赔款,美国收到后再将退款转交中国,设立专款账号,专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甚至干脆是棒喝下,对提升财政收入比对办学教育更为热衷的清政府,终于半推半就地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庚款退款办学迅速制度化,为了保证留学生质量而设立的预备学校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的选拔,也居然成为在贪腐成风的大清国及之后的民国,最为廉洁高效、公平公正的仁政之一。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周自齐出任第一任总办,范渊濂出任第一任会办,胡敦俊任教务长。

清华学堂全校共有30多名教师,美国教师有10多人。

全校共400多名学生,一律公费。

不久,学堂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停办。

1912年,北洋政府外交部撤销游美学务处,将其职权划归清华学堂。

同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1月改为清华学校。

早期留美生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并重新整顿了校务和教务。

在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之后,派遣庚款生的办法也有所改变,叫做“留美考试”,每年在报纸上公开招考,不但清华学生,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也同样可以报考。

另外,清华大学还保留一些公费名额给自己研究院的毕业生和助教。

按清华制度,取得公费留美资格的研究院毕业生,可以自己提出留学计划,并不一定要到美国去。

例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是这样决定于1937年赴英国留学的。

这一时期,清华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学生德、智、体三育的发展。

学校赴美游学章程第一条中规定:

“清华学生选派游美之学生,以本校三育具优之毕业生及本校临时考取之专科生与女学生为及格。

”学校非常重视英语,许多课程采用英文教本,连一些诸如行政会议、文艺节目、布告、辩论会等都采用英语。

学校非常重视体育:

规定如体育不及格则不准出国留学,并将每天下午4点到5点规定为强迫运动时间。

每天一到下午4点,学校就把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全部锁起来,迫使学生到运动场上去锻炼。

1917年,留美学生汤佩松回忆道:

“那时的体育老师是马约翰先生。

他热情而又严厉,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他作了一些规定,诸如三次旷课,体育成绩就按不及格论处;五项全能不及格者,不能获得出国留学的资格;甚至不会游泳的学生,也在不准出国者之列。

”经过这样的措施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和精神面貌,保证了派遣留学生的质量。

1917年8月,北洋政府听取美国公使的意见,成立由外交部总长、次长和美国公使三人组成的“清华学校基本金委员会”,下设清华学校董事会,派外交部官员十人为董事,以控制清华庚款。

学校临时开支每次在两百元以上者,都要得到董事会批准。

每年美国退还庚款,减去实际开支,剩余部分存为清华庚款基金。

1928年7月,国民党政府将清华庚款基金全部移交给中美双方组织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经管,由教育部同该会签订《保管清华大学基金办法》,主要内容有:

1、清华拥有基金的所有权;2、教育部拥有基金的支配权,审查清华每年的预决算等;3、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拥有基金的保管权,是清华庚款基金的永久保管者;4、清华大学基金本金,永远不得动用;基金利息到退款终了一年以后,才能用作学校经费。

1942年1月,中国还清了全部美国庚子赔款。

按章程规定,从此基金利息可拨给清华使用,但因战争,美国银行存款冻结,不能兑现,庚款利息均自动滚入基金。

直到1947年1月,清华大学才真正领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约14~15万联金,共可领用1942~1947年五年的75万美金。

除留美经费已支用25万美金以外,还可动用50万美金,清华以之还清了各大银行的贷款。

到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庚款基金积为432.3万美元,利息全年净收15万美元。

1948年12月,校务会成员经美国到台湾。

校长梅贻琦用庚款利息在台湾新竹又办了一所清华大学。

庚款本金,据说当年存在上海的美国花旗银行,战时转到了美国本土按章程规定,清华庚款基金永不动用。

因此可以断定,此款至今尚在。

继美国于1908年退还庚子赔款部分余额后,1917年11月30日,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葡萄牙、俄国等协约国,为使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协助协约国的战争,联合照会北洋政府外交部,同意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1日起至1922年12月1日止停止交付,并免加算利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奥两国战败,中国趁势对德、奥停止支付赔款。

后法国退还庚款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

按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充作四项之用:

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英国议会于1926年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明确规定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

中方由胡适担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顾问,负责退款事宜。

日本庚子退款中国无一团体申请到补助,只用于留日学生的补助、日本在华学术研究及中日文化交流。

1936年以后用于侵华战争。

比利时于1925年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意大利于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荷兰于1926年将庚款全部退还中国,但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

值得一提的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帝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均为无效,同时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非法特权,包括中国对俄庚子赔款的余额。

据此,1924年5月,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中国对俄庚子赔款的余额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国政府自行管理。

五、利用庚款陆续创立的在华教会大学概况

1916年,中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