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59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6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专题三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学案.docx

《专题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学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三学案.docx

专题三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题: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

2课时

班级:

时间:

________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四川省考试要求】

1.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

2.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

4.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5.知道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及其作用。

6.知道周恩来、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

【学习重点】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学习难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学习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阅读】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

;;国营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控制能力不断加强。

(2)制定:

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特点:

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

(1)制定:

①目的:

②时间:

从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年提前完成。

③任务:

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建立国家工业化的;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

(2)成果:

①到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在这期间建立起来。

③四大标志工程: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制造厂、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影响: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工人、技术人员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③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改造:

(1)概况:

①农业: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

(2)、影响:

①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②在中国基本上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召开: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③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④明确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如何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2)指导思想:

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3)开始时间: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

(4)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和“”为主要标志的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5)纠正:

①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②对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

【教材解读】

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重大举措和特点

⑴背景: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努力,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⑵重大举措: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实施“一五”计划和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⑶特点:

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指“一化三改造”同时进行,实现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②采取了和平过渡的方式(赎买政策);③时间短,成就巨大。

但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

2.曲折发展的十年中正确和失误的探索

正确的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②中共八大的决策;③八字方针的提出。

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概念:

大跃进主要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人民公社化指农业合作化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即“一大二公”。

⑵发动原因:

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⑶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⑷影响: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⑸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片面追求高速度。

4.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整顿

⑴周恩来的调整:

①时间: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②措施: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③效果:

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和明显好转。

⑵邓小平的整顿:

①背景:

1975年,周恩来病重。

②措施: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革”错误。

③结果:

(效果)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但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⑶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片面追求高速度;

⑷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⑸及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不要错失良机。

【教材研究】

1962年1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有70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书面报告并作讲话。

在总结“三年困难”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1.你认为,当时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

 

2.另一位中央领导则认为,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尊重并干扰了毛主席的意见。

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

 

【课堂练习】

【典型1】(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答案】C

【点拨】该题设计不错。

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

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

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953—1958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

【典型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A

【点拨】解析1: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典型3】(2009年广东高考14题)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A

【点拨】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未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因此1958年增长率也不能说是增长率最低的1955年的12倍。

表中没有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一五计划期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可信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07·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07·广东·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07·四川文综·17)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4、(07·广东·14)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5、(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6、(08·宁夏文综·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7、(09·江苏·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

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8、(09·广东·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9、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10、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1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时:

2课时

班级:

时间:

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四川省考试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4.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5.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所带来变化。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习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学习方法】

调查法、史料整理法

【教材阅读】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并高度评价了的讨论。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决策。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⑤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历史性转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③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④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

长期以来,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推广:

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未能解决;②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责任制。

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四川广汉县最早取消人民公社;④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推动下,全国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作用: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③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④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3、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阶段——国有企业初步改革:

1984年-1987年

改革的中心环节: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主要内容: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意义:

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阶段——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开始。

①建立: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和福建的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年设立海南省并确立为经济特区。

②影响:

;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

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使之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港口城市。

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了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年起,中共中央在、、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年,中共中央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①原因: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②影响:

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

经过十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

【教材解读】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⑴对内改革:

①目的和任务:

改革就是要解放和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就是要采取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

措施包括:

权利下放;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⑵对外开放:

①含义:

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合作和技术交流,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②内容:

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要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

⑶实行改革开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着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等问题。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⑵实施过程:

首先在安徽凤阳的小岗村秘密实行,随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推广,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

⑶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⑷作用:

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⑴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形成的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⑵开始和中心环节

开始:

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⑶主要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方面: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