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64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docx

六数下第二单元教案文档

课题: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用具:

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

揭示课题,板书:

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A探究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B、研究圆锥体的特征。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

摸到了什么?

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

1个

侧面(曲面)

面:

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

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1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5米=()厘米

4.75立方米=()立方分米500毫升=()升

3、完成书上的练习五的第二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4.看图计算。

(单位:

厘米)

四.课堂小结。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

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使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

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

底面直径11厘米高:

15厘米

3、小结:

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发散提高: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

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

师板书:

长:

3.14×2=6.28(厘米)宽:

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

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

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

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

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

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

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

哪些不是?

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

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系统整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

底面积=πr2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回忆特征,口答。

二、基本练习。

1、求下列圆柱体的侧面积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2.求下列圆柱体的表面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三、补充综合练习:

1.把4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平方分米,也可能是()平方分米。

2.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接头处不计)

3.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汽油桶,要求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12分米,制作10个这样的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接头处不计)

4.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四、指导完成书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

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

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

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

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

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讨论练习六第7题。

4、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

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

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

为什么?

5、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

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

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猜想一下:

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生猜想:

用底面积×高=体积

3、引入:

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引导。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S=πr2)这一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谁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合作学习,探索研究。

⑴谈话:

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

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

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

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

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三、巩固练习。

1、求圆柱的体积。

(单位:

厘米)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四、课堂作业。

出示第2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谁来说说圆柱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

我们是如何推导的呢?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公式。

2、过程再现:

(1)CAI出示动态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通过此过程,将长方体与圆柱的体积、高、底面积对比,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为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

二、知识梳理,练习巩固。

1、知识整理。

(1)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3)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2)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3、出示补充题示意图

底面积314平方厘米

提问:

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

,师板书公式:

V=Sh

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

(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

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师小结:

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

4.完成练习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想计算容积的方法。

先独立练习,在交流计算的根据

6、完成练习七第4题。

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

(1)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

(2)思考:

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

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3)交流:

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

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它的长是2米,滚筒横截面半径是1米,如果滚筒每分钟滚动5周,那么10分钟可压路多少平方米?

4、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延伸,实践作业: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批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10米,深1米。

(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池底及池壁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3)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七第6题。

⑴各自练习。

⑵交流:

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

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

为什么?

2、讨论练习七第7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小组中讨论:

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然后求什么?

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3、讨论练习七第9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

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4、讨论思考题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

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三、补充练习:

1.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

这支牙膏可用36次。

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

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2.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

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

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5、一听苹果汁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10厘米。

做这样一个纸箱(如图)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盖檐和连接处不计算在内。

6.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用具:

圆柱圆锥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发现式批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

圆锥------(转化)------圆柱

4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正确选择、训练直觉思维。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展示给学生。

提问:

(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

(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

三、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

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

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

四、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

你发现到什么?

(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

等底等高)

(2)为什么?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3)学生分组做实验。

(4)学生操作:

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

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思考: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五、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从两个方面谈: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七、完成书上练习。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圆锥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发现式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

1. 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

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二、补充练习:

1、选一选。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与一个圆锥体分别相等,圆柱体的高是圆锥体高的()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

(3)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

A.π÷4B.πr2C.4÷πD.1÷4π

4.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5.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

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是1.4分米,高5分米,做这样一个油桶需要多少铁皮?

这个圆柱形油桶可以盛汽油多少升?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三、丰富拓展、延伸练习。

1.拓展练习:

(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2.完成31页第5题。

讨论下列问题:

(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

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

4.讨论练习八/9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

(1)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

请试一试。

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发现式批注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设疑激发学生的讨论:

对于圆柱和圆锥你了解它们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

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