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70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docx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

摘 要

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傈僳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服饰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符号,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涵着傈傈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美丽的滇西北,其以独特豪放和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滇西北丰富的民族文化,其间傈僳族服饰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在云南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挖掘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对继承与革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服饰文化的源流、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傈僳族的黑色崇拜观等五个方面揭示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关键词:

艺术;服饰;种类

ByYunnanLisunationalminorityclothingart

Abstract:

therichlycolorfulLisunationalminorityclothing,hastheglorioushistoryandthebrightnationalcharacteristics,isoneuniqueculturewhichandarttheLisunationalminoritycreates,theclothingtakestheLisunationalminoritycultureonekindofcarrier,onekindofmark,notonlyhasmanifestedtheregioncharacteristic,andhasmanifestedcertainrankcharacteristic,ithasmanifestedaspectthecompletelyandsoonestheticswhich,religion,politics,philosophyLisunationalminoritypeoplealotofyearsformtraditionalideas,containstheLisunationalityLisunationalityracepeopletoaccumulateintheculturalstructurein-depthpsychology.Asthesayinggoes,asidewaterandsoilraisesasideperson,northmysteriousbeautifulDianxi,ithasbrednorthDianxibyuniqueboldandthebroadmindtherichnationalculture,duringtheLisunationalminorityclothingculturethenationalstylewhichisinsolepossessionofbyitholdstheimportantstatusintheYunnannationalculture.Inthenewhistoricalperiod,unearthsearnestlystudiestheLisunationalminorityclothingculture,toinheritswiththeinnovationnationalculture,impelsthenationalcultureandeconomicalprosperous,thepromotionnationalunity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hasthevitalsignificancewithoutdoubt.Thisarticleattemptsfromtheclothingculturesourceandcourse,thetype,themanifestationaswellasLisunationalminority'sblackworshipviewandsoonfiveaspectspromulgatesitsclothingculturetheconnotationandthedevelopment.

keywords:

Art;Clothing;Type

目 录

 

引 言

衣装款式的多样,意味着族群文化的发展也是人的文化性需要强化的标志。

原来仅以满足护体保暖等实用需要的衣服在形制、种类等方面日渐丰富起来附着上政治、伦理、宗教、审美等诸多文化功能。

在形制上,已由单层整块裹体或局部遮护,变为多层分装穿着包括内衣、外衣、上衣、下衣等越来越多样化;在种类上,则将衣着分为若干类型,比如,按性别有男装、女装,按年龄有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等形形色色的礼服便装和行业服装。

尽管这些民族服饰使人眼花缭乱,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依着一定方式或样式来制作的,这便是以人体为标尺并蕴涵有本民族文化所指内涵的传统规范。

它们构成了服饰的形式要素,形成了服饰文化传达的符号,再与其他形式要素的结合,就起到了负载的意义,传达信息的文化符号的作用。

只有当服饰的形式要素逐渐从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负中离析或独立出来,其形式的要素才有了独立的意义,即形式的审美。

文献综述

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有是精神文明的含义。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艺术的内涵。

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出我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服饰文化如同语言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大量吸纳与融化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演化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

这就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

“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要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独特风采,就应该去挖掘民族服饰艺术深刻的底蕴。

研究方法

本文对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举例分析法

讨论与分析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只是由于其文字产生的时间较晚,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书面记载的并不多,无法作出全面准确的评析,因而对傈僳族的研究大多只能从神话、传说以及其它形式的传播途径及其他民族的文献(主要是汉族)典籍入手。

经过历史的演变,傈僳族不断的生息繁衍,至今,傈僳族人口已上百万。

云南的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怒江州和迪庆维西县两个自治地区,其他分布在滇西各地。

傈僳族的历史大约经历了3300年,在这个慢长的历史中,傈僳族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的学者认为它并非源于审美,而是源于原始人的直接功利需求。

在社会生活中,早期人类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受风雪霜雨的袭击;在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中,原始人赤裸裸的身体常被荆棘戳的鲜血淋漓。

在此种情况下,原始人的保护意识便开始产生,他们把兽皮树皮以不同的方式捆缚在身上,以防止来自自然的伤害,于是最初的服饰就出现了。

而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服饰源于万物有灵的宗教或巫术,有的则认为源于图腾。

民族服饰虽然产生于原始人对物质的直接需求,但在其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却受到了“万物有灵”等宗教观念的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宗教和巫术因素。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人们每天都要出没于密林深处进行采集和狩猎,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猛兽袭击的危险,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所以以树皮兽皮为服饰这一现象除了满足人们的直接需求外,实际上也起到了伪装自己的作用。

当然原始先民却还未能完全认识到其伪装的功能,到把服饰看作是有灵性的东西,进而崇拜它。

这样宗教和巫术便逐渐渗透到原始的服饰观念中,赋予原始服饰以不同的色彩、款式和图案,使宗教和巫术同原始人的直接功利需求一样具有了发生学的意义。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超现实的保护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于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幻想,从而创造了山神、水神、路神、夜神、花神、树神等等。

而这些神的形象也千奇百怪,如人身鱼尾、人头鸟身、人头蛇身等等都有,并让人神的沟通者巫师去装扮之,让巫师去完成原始人的思想和愿望。

久而久之,各种神或诸多奇异的形象也就逐渐进入了服饰之中,使服饰原先的单一逐渐向复杂多样的外在形式演变,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这不仅有助于式样的革新,而且在色彩的利用搭配、图案的合理安排和如何适应人的审美等多方面都予人以启迪,使服饰随着社会进程得到创新。

傈僳族服饰艳丽多姿,傈僳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然的模仿,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丰富本民族文化,滇西各少数民族服饰有一些相似之处,正是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影响的佐证。

一、傈僳服饰的种类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除了怒江傈僳族居住相对集中外,其余都比较分散,对傈僳族服饰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困难。

目前流行的有三种分法:

一、按性别分出男式和女式;二、按分布地域,主要有德宏式、维西式、华坪式、大理式、泸水式、福贡式、腾冲式等;三、按颜色的主次搭配运用分为黑、白、蓝,其中每一类又相应代表了附近区域的傈僳族服饰类的特征。

但无论怎样分都无法准确的概括、限定或包容其类的所有属性特征。

另外,在一些地区傈僳族服饰与异族同化现象较明显。

如维西傈僳族妇女服饰,只有上身服饰保留有本民族特色,其余部分趋向于藏式化,男式与贡山福贡一带尚有诸多相似之处。

大理傈僳族女式服装除裙子外与白族服饰很相似。

兰坪傈僳族女式服装从上身与头饰看与纳西族与白族服饰多有相似之处,其余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相比之下男子服饰相对稳定,在各地区的傈僳族男子服饰中尚能找到许多共同点。

如兰坪,泸水,四川等一些地区的男包头一般用黑色布料。

所有傈僳族男子上身服饰不外乎右衽长短衫和对襟长短衫两种样式,只有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不同而已。

男式服装,大多是上着右衽或者对襟长衫,束腰,长衫下部分近似于旗袍,前围稍短,后围较长至脚踝,头戴白色圆筒“兰透”帽,顶部缀一条红绸带约一尺来长,下穿长裤,其色一般为黑。

还有的上穿右衽或对襟短衫,前者一般蓝色为主,束腰并系白色前后围,下身穿长裤。

“兰透”帽大多为临时用带缠绕而成。

男式服装中,长衫类一般是在休闲或是节假日才穿戴,短衫服主要是便于从事生产劳动而设计的,所以穿的较多也较常见。

女子服饰则比较复杂,上身主要穿红蓝或黑绿色右衽短衫,红者,一般内穿长袖百衬衫搭配,收腰,下穿长裙,裙摆至脚踝,多褶,走起来,如细浪翻滚,圆满丰厚,婀娜多姿。

包头一般是呈牛角、云朵或花束般的一梭型帽,背后下缀若干大小不一的花带,整个外表给人以轻盈雅致,纯净素洁之美。

此外,花傈僳女式服装中,还有一种是,上衣以黑色为主,长袖,袖端镶有各种彩条,前后围裙长短基本一致,均至脚踝,全部由各种图案或大小花边组成。

双肩各披一条长宽一致约一尺长的花带,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

二、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特色

1.傈僳族服饰中对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民族服饰色彩语义的传达,是通过视觉被被人们认知的,不同的色彩其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相同。

在傈僳族服饰中,黑色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力量,因而我认为傈僳族对色彩的应用有着独特的“黑色崇拜观”。

傈僳族服饰,最早以火麻、大麻、苘麻等原料织成,一般都比较粗糙且均为灰白色。

当时无从可得黑色颜料,不可能在服饰中体现对黑色的崇拜。

而能得到黑颜料时由于科学技术与先进思想的逐步普及,“黑色崇拜”这种宗教因素已经逐渐淡化,但在今天傈僳族服饰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黑色成分,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即实用。

普列汉诺夫说过:

“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傈僳族人因地理环境的因素,自古以来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其主要生活方式。

山上风大,若不是黑衣服,一天下来,就会被灰尘涂得人面目全非,而且,山上又缺水,有些人家离水源三四里远,十天半月难得洗上一次衣服。

屋里又常年生火,不是黑色的经不住两三天熏,况且衣服被熏黑后很难清洗,而黑色服饰既耐脏又耐熏,比较适合傈僳族人的生活习惯。

二是黑色体现了傈僳族的某种审美观。

在众多色彩中,黑白黄红等色较鲜明,适当加以搭配具有极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傈僳族服饰中,黑色与其它颜色的配合使用,是从实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一个过度,也是傈僳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飞跃,因而服饰的内涵也相继发生了变化。

现行傈僳族服饰对黑色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作主体色。

如女童服饰,裙子与包头均为黑色,上衣虽然以红为主,但红中仍然有黑色的经纬线;德宏傈僳族妇女服饰,前围与裙子均以黑料为主;泸水傈僳族妇女包头、前后围及裙子均以黑料为主体。

花服饰中也有一种是上衣及后围以黑料为主的。

相比较而言,福贡傈僳族女式服中黑白红绿所占的比例基本对等。

一般是上衣为右衽坎肩,主要以黑色为主体色,内穿长袖衬衣,下裙以白底镶蓝或绿线作纬,头戴“欧勒帽”搭配。

2、用作陪衬色。

如福贡傈僳族男式服长或短衫的前后端用黑或蓝色条作点缀。

此外,华坪、瑞丽、耿马、永胜等地的傈僳族服饰中,黑色的地位也不是很突出,大多是以点缀色出现的。

此外,服饰的色彩还起到了传达某种微妙情感的作用。

红色为主的,表现热情、青春、激昂、泼辣、大胆、直爽等等;蓝色为主的,传达恬静、闲适、轻柔、飘逸及雾里看花似的心境;黑色为主的,表现深沉含蓄、老练成熟、厚重憨实等等。

因而傈僳族青年男女,往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依据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选择相应的服饰。

如情人约会、对歌、祭祀、节日、宴会等场面的着装就大不一样。

青年男女的服饰花样多,色彩鲜艳,有一种活泼明快之感。

老年人服饰色彩趋向于单一且大多为浅色,给人以清淡庄重之感。

傈僳族服饰中,色彩的运用,除了造成视觉上的美感以外,还体现了傈僳族的某种审美观。

傈僳族常年生活在高山峡谷,出没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河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天成的形体和色彩赋予了他们不禁的创作灵感,尤其造就了傈僳族人民对色彩的特殊的审美能力。

傈僳族服饰中色彩的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对充满色彩的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渴望。

2.傈僳族服饰对形式美的应用

傈僳族重视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逐渐丰富和完善了本民族文化,使之从单一向综合,从低级向高级的审美层次发展。

从中,人们发现并利用了关于美的形式的诸多原则,对创造新型的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在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面都有所体现。

美的形式原则的利用,不仅使服饰的内涵日趋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更加变化多端,从而更具特色,更具新意,更有民族性。

首先,运用“反复”的手法,[1]造成一种明凈、纯洁、整齐之美。

反复即以同一形式(诸如图案、线条、色彩的组合规律)连续(含间隔反复)出现的方式构成服饰的外在形式,给人以某一种或多角度美感。

如福贡、兰坪等地傈僳族男式上衣以淡些的白色为底,适当搭配蓝、黑色作纬线并使之间隔出现,有始而终,给人以明如晴空,洁似清流,超凡脱俗之气和百看不厌之美感。

保山、德宏、腾冲等地的傈僳组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尤为讲究,特别是下身围裙,整个外表都是由各种花草图案构成的,但由于每一组或是每一条花带都采用了图案的反复再现手法,也不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反而显得丰满富实。

傈僳族服饰对色彩的运用达到如此精湛的境界,不能不令人叫绝。

其次,均衡和对称是组成傈僳族服饰外在形式的又一个原则。

[2]无论是黑白或是花服饰,在反复的同时又很讲究对称。

虽然用色众多但由于采用了对称组合式,从总体上看,依然是有章可寻的,也给人以稳定静谧之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特色。

西方美学家说过:

“人体美,实在于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3]从现今流行的服饰中可以看出,傈僳族人民不仅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对称形式,而且已经进入了自觉的利用其特点于生活实践中。

其三,色彩对比与调和原则在傈僳族服饰中也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4]对比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事物(颜色)并列在一起,使人觉得醒目、强烈、富于层次与立体感。

调和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接近的事物(色彩)的并列运用或对同一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运用。

如花傈僳女子服饰正前束要处的缀花带上的红绸条或前袖端的镶边红条以及裙摆图案上的红色就有浓淡深浅之别。

此外,蓝与青、紫与红、绿与蓝、红与橙等色彩的搭配运用都是属于调和的原则。

其四、适中的比例,充满情感的韵味极其多样化的统一,即和谐。

[5]布鲁诺说过:

“物质世界如果由完全想象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是完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

”[6]和谐是组成任何一种完美事物的主要法则,失去和谐就失去了美。

和谐也是傈僳族服饰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傈僳族服饰美的较高一级法则。

构成服饰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一种都以独特的形式存在着。

人们把事物的大小、高低、深浅、浓淡、曲直、粗细、强弱、动静、进退等因素经想象加工后统在服饰上体现出服饰在整体上的和谐美。

如花服饰中各种色彩的搭配运用,图形的大小、缀带的长短、裙褶的多少、线条的粗细等诸因素互相配合,合理安排,共同实现和谐美。

此外,傈僳族服饰中还可以看到节奏的因素,如当褶裙在行走时产生的波浪式的节奏,缀饰物左右前后曳动的节奏,在簸米筛面时手镯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等等。

普列汉诺夫说过:

“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真正巨大的意义。

”[7]傈僳族文化中蕴涵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那“原始先民敏感的节奏”难免依附其上。

对原始民族而言,节奏是协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文化中均有节奏因素,而在傈僳族服饰中,节奏同时是产生和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3.傈僳族服饰再现了自然形象的审美观

傈僳族人民有史以来都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为命,因而诸多自然形象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形式渗透到民族文化中,成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对今天的傈僳族服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渗入服饰中的自然形象主要有三种方式:

(1)以具体的实物形象直接反映到服饰中。

如海贝、玛瑙竹器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羽毛、爪子和头角等。

其中如竹器或竹片(饰物)是把实心竹的根部锯成等节后沿着纵向分成两半,稍加打磨,嵌于“皮莱香”的正上端,下摆或背带上。

这种饰物时间一长就变成深红色,极为美观。

有的地方还用作钮扣,同样也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

此外海贝也是不可少的饰品,它不仅具有审美的意义是傈僳族审美观念的反映,而且在傈僳族的价值观念中,服饰或身上缀的海贝越多就越能说明其人富有。

贝在南诏时期是乌蛮和与白蛮等少数民族通用的货币。

后来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贝的货币地位被其它形式所取代,可人们一直舍不得丢弃而用于服饰。

(2)自然界的诸多实物形象经过整合加工并赋予一定的审美意义后用作服饰品。

如贡山傈僳族用野猪的两颗缭牙经加工后用皮对接(猪尾巴掏空后把牙插入对接晾干即可)后缀于婴儿的背袋或老人的烟袋上,认为这样可以避邪。

同时因此物难得而显贵,也很能显示主人的某些身份。

此外,还有用实心竹或某些特殊的山藤经加热弯成圆环用作手镯的情况。

这些手镯随时间的推移其色由白变黄至光亮深红,也是难得的佳品。

现在这种工艺逐渐失传,成品难得一见。

腾冲傈僳族还有用藤篾编成圆环紧箍小腿的现象,走路时还能发出声音,毒虫闻声而避,起到保护和节奏的作用。

此外如花朵、树叶、河流、高山之类物,经过概括提炼或再创造后描绘到服饰中的也常见。

花傈僳服饰中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图案,也都是杂取了自然界中各种花的美的特征综合而成的。

其束腰带上的图案,象葵花、又想太阳或是梅花;“莱香”上的图案似鱼,似蝶,似苗,而都不能简单地与自然界的某种形象一一对应,因为服饰上的图案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都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审美载体。

这里体现了傈僳族人民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花一般美好的生活的憧憬,也表达了本民族善良的心地和热情大方的火辣辣的风格。

(3)近似于几何图形的形式反映自然现象,从而表现某种审美观。

艾伦莱特说过:

“所有一切具有几何图形的花样,事实上都是一切非常具体的对象的,大部分是动物的缩小的,有时甚至是模仿的图形。

”如腾冲地区的傈僳族刀带上,镶嵌有不同色彩的三角图案和重复构成的正面蹲式白兔图形。

福贡、贡山一带的傈僳族“莱香”正面图案中有≈※等等图案。

这些图案,看起来有蝴蝶的、有像鱼尾的、有像春芽的、有像箭头的、有像山藤流水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自然界中相应的存在着的自然形象。

[8]

结 论

社会的革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也在变化。

不同的着装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思想追求、审美情趣和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符号化视觉语言透视出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本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并体现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文化的选择。

民族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它的运用、发展和终结均与各民族服饰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但无论采取何种材料或何种表达方式,都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因此,民族服饰具有了标志性的特征,成为了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的媒体,并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参考文献

[1][2][4][5]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38—142.

[3]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5.

[6]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7.

[7]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8-125.

[8]安康正,于信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45-148.

[9]杨正国.傈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58.

[10]杨光民.峡谷封不住的女性[M].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48.

[11]李明山.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5-27.

[12]马义民.怒江州志[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8.

[13]张运贵.实用美学[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