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77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docx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二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

(二)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关天培虎门牺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葛云飞定海牺牲;陈化成吴淞牺牲;19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二、学生应从思想上认识: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己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

中国军民奋起抗英,显示出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清政府要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培养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实质和理解中国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设备

  抄写历史材料三则: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摘录、《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摘录、中英《虎门条约》摘录

  历史地图:

《鸦片战争形势图》

  投影片: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先后采取了哪些掠夺中国的手段?

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导入新课〕

  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

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

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次较量——中英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与鸦片有关系,与中国禁烟有关系。

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仅仅是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走私吗?

  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是多么珍惜这一“机会”。

请同学们想一想,英国资产阶级想“强迫中国接受”的“条件”或是说最根本的侵略要求到底是什么?

“商务”是指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开辟他们企盼已久的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

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它借口发动战争,侵略中国。

  一、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英国挑起战争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的战争喧嚣,英国政府拟定了侵略步骤、侵略具体要求,包括要占领哪些地方,迫使中国开放哪些口岸。

1840年6月,载有4000多人的48艘英国军舰出现在我国广东海面,以侵略军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为标志,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军远途而来,林则徐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组织渔民夜里顺潮放火船,引燃敌船。

广东军民合力,戒备森严。

英军无隙可乘,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进逼天津,威胁北京。

  本来就没有足够抗敌决心的道光帝此时一心“速和”,命令直隶总督琦善赴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

琦善以道光帝的名义送给侵略者大批肉、蛋、粮食,并答复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对林则徐一定“重治其罪”,替英国“代伸冤抑”。

英军撤兵南下。

道光帝认为琦善退敌有功,把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和英军谈判。

  英军占领香港岛

  当时在道光帝看来,只要不割地,英国的其它要求还是可以答应的。

谈判开始,侵略者突然袭击虎门,向琦善施加军事压力。

琦善屈服了。

他表示英国可以在尖沙嘴和香港两处,“择一地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准。

1841年初,英军不待道光帝批准,派兵占领了香港,抢夺到侵华的重要基地。

  二、中国军民奋起抗英

  虎门之战关天培

  琦善的妥协行径,道光帝认为有损清政府的尊严,盛怒之下,发布诏书,决定对英作战,派宗室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

  英军获悉清朝调兵遣将,决定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

因奕山未到,广州军事仍由琦善主持。

虎门炮台守军力薄势单,处境困难。

琦善拒发援兵。

负责镇守虎门的清军将领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这位62岁的老人在18艘敌舰的进攻面前毫无惧色。

他亲自点燃巨炮,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

“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半日激战,重创敌舰3艘。

终因弹尽援绝,守兵死伤过半,英军从后面登陆拥上炮台。

关天培抽出腰刀,猛砍敌人。

他身上受伤数十处,鲜血湿透了衣甲,仍与敌人肉搏,直到牺牲在虎门炮台上。

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虎门要塞陷落一个多月以后,奕山姗姗而至广州,日夜饮酒作乐。

英军占领城北后山顶上的四方炮台,居高临下,轰击城内。

城中一万多清军慌乱无主。

奕山“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向敌人求和。

  三元里人民抗英

  在鸦片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既有一部分清军中的爱国官兵,还有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的普通民众,三元里人民联合抗英是其中最光辉的一例。

  英军占领广州北部各炮台以后,经常四处骚扰。

英军暴行激起广州地区人民的愤怒。

1841年5月末,英军闯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三元里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在丘陵起伏的牛栏冈与英军激战,打败英军。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侵略者斗争的英雄气概。

一位广东官吏承认,“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

  定海之战葛云飞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并没有换来侵略者的停战息兵。

为什么?

英军决定扩大战争。

他们从香港出发,再次北犯。

1841年秋,英军攻陷厦门,接着二次进攻定海。

定海守军在总兵葛云飞等率领下,浴血奋战六昼夜。

葛云飞中炮,壮烈牺牲。

进攻定海的英军都不得不佩服地说:

“定海守军表现得很英勇”。

定海在装备精良的敌人进攻下,再次失陷。

接着,英军又攻陷宁波,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神出鬼没、机智灵活地杀死不少驻守宁波的英军士兵,搅得敌人日夜不安。

  吴淞之战陈化成

  42年6月,英军集中兵力进攻长江的门户吴淞。

吴淞守将、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知道这将是一场恶战,他对士兵说:

“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死报国恩”。

在英军的猛攻下,陈化成身受七处重伤,鲜血从上身一直流到小腿,仍挥旗督战,“开炮”的指挥令声渐渐从大到小……。

这位老将终于战死在吴淞炮台,实现了他的誓言。

  镇江之战

  英军攻陷吴淞后,相继攻下上海、宝山,然后沿江而上,在镇江遇到顽强抵抗。

镇江军民用抬枪、长矛抗击英国的军舰大炮。

当敌人爬上城墙时,有的清军士兵冲上去,抱住敌人从城墙上跳下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英军伤亡惨重。

恩格斯在一篇中热情赞扬中国镇江守,他说如果英国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但是,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

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

1842年8月,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得以“乘战胜之余威”提出他们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

  42年8月29日,在中国长江江面停泊的英国“皋华丽”号战舰上,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有人把1842年8月29日称为中国的“个国耻日”。

通过《南京条约》,侵略者得到了什么?

清政府出让了什么?

  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项内容是割香港岛。

英国是在1842年得到香港岛的吗?

把割香港岛写入条约意味着什么?

用国际条约的形式,从法律上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使英国对香港岛的占领合法化。

这样,中国的领土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中国的主权发生什么变化?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英国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得到香港岛?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说:

“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

  第二项内容是中国赔款英国2100万银元。

一枚银元重0.72两至0.73两之间,请每位同学按0.72两重计算一下,2100万元合多少两白银?

这笔巨额赔款由谁承担呢?

清政府把赔款负担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2100万元的赔款实质是对中华民族的掠夺,是对中国广大人民的掠夺。

  第三项内容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为什么在150多年前的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英国获得的一项侵略中国的权益呢?

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得到东方这一广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经济掠夺。

炮口下开放的通商口岸,是无互利可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通商口岸把英国商品转销中国各地,又从这里转运走他们需要的资源。

五个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中心、不等价交换的中心、牟取暴利的中心。

那么,进出口中国海关的英货税款由谁确定呢?

  第四项内容是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税率,中国无权自行决定,必须同英国共同议定。

只要英国不同意,中国就不能增加海关税。

而英国为了推销英国商品、掠夺中国源科,凭借协定关税,大大压低了英国货物的进出口税。

1843年的税率降到5.56%,比原税率减少73.19%,。

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

成为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工具。

协定关税标志着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道光帝认为有了条约就可永保太平了,外国侵略者则把它视为获取侵略权益的开始。

《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两个条约,称为《南京条约》附件。

  《南京条约》附件

  ①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建立租界

  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对中国人民犯了罪,中国的法律却不能制裁他,这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呢?

请看附件规定。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

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

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由此会出现什么局面?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附件规定,准许英国人在五口租地建房,永远居住。

这是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租界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

后来侵略者逐渐取得租界的管理权,租界成为他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成为“国中之国”。

英国在上海建立了个租界。

  《南京条约》附件使英国从炮舰轰开的中国大门里攫取到更多的侵略权益,接踵而至的是美国和法国。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美国和法国是趁火打劫者。

鸦片战争时,美国军舰就赶到中国领海,为英军助威。

战后,美法紧步英国后尘,派舰队来华,以武力威胁惊魂未定的清政府。

1844年,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在广州黄埔的一艘法国军舰上,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

美法两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又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军舰可以自由出入通商口岸等,中国的领海主权遭到破坏。

  后来,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纷沓而至,要求签约。

清政府本着“一视同仁”的卖国原则,让他们“利益均沾”。

中国的门户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敞开了。

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变化的转折点是鸦片战争。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政治上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开始发生什么变化?

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寻找变化的原因。

  英国割占香港岛,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侵略者取得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当一个国家已经不能全部独立地拥有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时,这个国家的主权完整就遭到破坏。

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

  五口通商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中国白银继续外流,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生活愈加贫困。

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中国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中国开始变为半封建社会。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逐步变化的。

社会性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变化。

  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原有的主要矛盾,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没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而消失,反而更加尖税;战后又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这两对主要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两对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开始担负起双重革命任务,要同时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

中国历史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课堂小结〕

  40年—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批不平等条约。

这场战争留给人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有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率军浴血奋战,有三元里人民、宁波黑水党自发抗英,清朝仍然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布置作业〕

  本课教材后的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