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83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职校留守D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家中有三个孩子的留守子女占13.4%;

有四个孩子的占4.9%。

图1留守学生与非留学生守学生的比例;

留学生守学生的性别比例

1.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也随机选取了一部分非留守学生作为参照。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或对学习抱有一定的兴趣占36.9%,有27.3%的留守子女表示不喜欢学习。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子女在学习兴趣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呈现出下降趋势,而非留守学生没有很大变化。

图2学习兴趣

 

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的成绩对比来看,中等成绩的比例两者相当,而优异留守学生占15.5%,成绩较差的占55.20%,留守学生中成绩偏低者是非留守学生的两倍在成绩优异者中也是非留守学生的一半。

当问及“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找谁解决”时,79.2%的留守学生选择求助于老师,16.0%的留守学生求助于同学,而选择求助于家人的留守学生只占3.6%。

由此可见,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同时,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寻求学习帮助者时差异显著,留守学生较非留守学生更倾向于向老师寻求帮助。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男女学生在求助的对象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留守子女与非留守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

2.留守学生的生活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目前与母亲一起生活,占43.9%。

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学生占其总数的38.3%。

表示和父亲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子女比较少,分别占3.2%,4.9%和4.7%,而寄养在别人家里的留守学生仅占1.0%。

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学生比例高的情况与父亲单独外出务工的比例高相符合,同时,这也说明了农村家庭中男女在劳动分工上存在的差异模式,在可以选择的条件下,母亲一般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学生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的把孩子安顿好,让孩子在自己外出期间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留守学生长期共同生活的对象

对象

人数

百分比%

和母亲

350

43.9

和父亲

26

3.2

和外祖父母

39

4.9

和祖父母

305

38.3

其他亲戚

38

4.7

寄养在别人家里

8

1.0

缺失值

32

4.0

总计

797

100.0

调查结果表明,当问及“生活中有了烦恼会告诉谁”时,老师依然是留守学生的第一选择56.3%,其次的就是同伴和家人,分别占20.9%和20.8%。

在这一问题上,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选择倾听者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留守学生倾向于向老师倾诉,而非留守学生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倾诉。

在留守学生中,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留守学生在寻求生活烦恼的倾听者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低年龄阶段的留守学生更多的依赖于老师,而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同伴在其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

老师

同学

家人

其他人

留守学生

56.3%

20.9%

20.8%

2%

非留守学生

46.7%

26.1%

22.9%

4.3%

3.留守学生父母的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61名学生中,有538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占样本总数的39.5%。

表示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或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被调查学生共有798人,占样本总数的58.6%。

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49.2%和父亲母亲双双外出务工46.6%居多,母亲单独外出务工的只占4.1%。

留守子女父母外出务工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外县、外市和外省,分别占49.2%和21.5%,13.6%的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县城务工,10.1%的留守学生表示不知道父母务工的地点。

有关留守学生外出务工的父母返家探亲的频率,居于首位的是半年返家探亲一次的父母,占44.5%,其次是每月回家一次或几次的父母,占27.9%,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父母占16.2%,而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占4.0%,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留守学生父母流动的地点与其返家探亲的频率直接相联系。

外出父母难得回家探亲,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的学生说他只是小时候看过父母,现在已记不清他们的模样了。

图3:

留守学生家长务工地点和返家探亲频率

4.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题,即“你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吗?

说说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除去17.6%的留守学生没有回答外,有29.4%的留守学生希望父母外出务工,归纳其原因主要是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外出打工能挣钱,能让家里的生活更好;

53.0%的留守学生表示不希望父母外出务工。

占52.2%的学生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主要原因是“想念父母”,33.4%的留守子女表示偶尔想念外出的父母,表示不想念外出父母的留守学生仅占10.1%,但这些表示不想的学生眼中表现出一种漠然。

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这是学生内心的想法(摘自留守学生座谈笔录):

“不希望。

因为他们在外打工不安全,没人照顾。

“我不希望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因为爸爸妈妈是为了我们学习而出去的,他们每天很苦很累,我的心里也很难过”。

从小我就在舅家长大很多话不能和他们说,舅妈老说我不是个好东西,老因我和舅舅吵架,每次我都小心翼翼的,可还是不能让她喜欢,我感觉自己就象个孤儿。

二、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监护问题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够,能力不足。

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祖父母、亲戚甚至是邻居。

当学他们犯错误时,大多数的临时监护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教,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有的是文盲,对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能力几乎为零,多数临时监护人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

老人文盲率远高于青年一代而且代沟明显,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

有的是与年老的祖辈生活的学生还要替父母承担趋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2、单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虽然有些只是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但既使是有一方在家,这样的单亲家庭也不得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留在家中的一方要承担两个人的劳动量,既忙里又忙外,也谈不上教育孩子。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男生虽已是十七岁,但还是和母亲同居一室,母亲还是把他当小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是不利的。

(二)学生问题

1、精神关爱明显欠缺。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几年不回,有的电话不多,有的心有余而钱不足。

大多数父母返家探亲次数较少甚至常年在外,留守学生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2、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理想

留守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生活经费的使用无计划的较多。

有的家长一次性给学生半年或一年的生活费,有的学生就今天有酒今朝醉,拿去上网或吃得很好,到后期不够时要么东借西借要么饱饥不定。

这与临时监护人监护力度不足是一致的。

3、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

心理健康是留守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易使未成年子女形成怪异的性格。

与同年人相比,在生活条年上并不相差多少,然而他们心理上却并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平等。

这导致在与同伴或他人的交往时持有一种警惕心理,不易与他人沟通。

个性缺陷明显,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不安、胆怯,行为上表现出不尊敬老人、固执、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

4、自控力较差

03年留守学生违纪人次占全校违纪总数的67.18%,04年占71.20%,教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学生在班上的数量不多,但其不良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却很大,纵观这些违纪问题的起因大多是一些小事。

我们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这些人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特别是中途辍学的学生。

有的孩子出事了也联系不上家长,可见平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非常少的,留守学生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三)家长意识问题

农村文化教育的失落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也是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

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在短期内无法体会到教育的益处,有的家长认为花高额的代价培养出来后还不一定找得到理想的工作,读个小学或是初中也就够了读高中或职高没有什么作用。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这点上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的辍学率比非留守学生多11%。

三、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对策探索

我省提出打造“万民农民素质”工程以及国家对农业的一列扶持政策,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提升农村教育,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主要途径。

其次作为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针对他的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矫正,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呢?

我们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一)调查建档

本校课题组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法对“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调查分析。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并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二)实行全员管理分级落实

我校课题组以班为单位,将“留守学生”落实给相应的班主任和该班的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挂钩,这样使每个“留守学生”的都有专人负责。

(三)细化管理环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实行月寄宿制

我校实行月寄宿制,这样相对来说“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教育生活环境。

实行公寓式管理,配备生活指导教师。

让学生养成集体生活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生活费支配能力

对于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留守学生”,由班主任为他们保管生活费,帮助他们制定使用计划,每月对学生的消费作班级统计,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与良好的消费习惯。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留守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学校把各种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

如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运动会、校园十佳歌手、校园环卫之星、美食大赢家等全校性活动,这些活动对教育和引导“留守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位学生在周记中写到:

我原以为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没想到别人也需要我的帮助,我也有我的价值。

据班主任和教师反映这位学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成绩一直不好,人也长得不好看,一直很自卑,由此也排斥他人。

通过班主任开展“我为你做件事”活动让他帮助在运动上长跑的运动员做服务,并将获得的集体荣誉让大家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班级活动各有特色。

有的班主任每月有生日小PATY,给班里该月生日的同学过集体生日,逢节还全班每人动手做爱心饺子或真心汤圆,让每人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温暖。

多方提供职业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

我校尽可能的为学生创建锻炼的平台,近两年来参加省、地、市级的大型活动成绩显著。

如海宁国际潮节我校的《廿八都灯阵》、《金龙飞舞》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衢州孔子文化节上我校的节目得到一致的好评,就在前不久的国际江山蜜蜂文化节还举办了江山职业中专专场演出,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员下,学生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

在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留守学生”请进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认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专生。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规定各班每两周开展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每次活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有活动教案,课后有活动评价。

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扎扎实实地开展,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定期进行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不少青少年由于没有从正规渠道得到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只好从社会上获取那些含有曲解和错误的东西,特别留学生远离父母不好与他人交流“这种事情”。

目前中学已开展的青春期教育课程,还不足以解决他们面临的这些问题。

(五)以正面引导为主反面教育为辅,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我校每学期开展“警示教育”,请浙江省第三监狱常山劳改农场的服刑人员(主要是少年犯)到我校作报告,并要求班主任在报告会后及时开班会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特别是“留守学生”家庭中自制较差、道德品质较低的同学。

每学期一次的“法律知识”竞赛由学生会策划,政教处、教务处和班主任协助。

每个班的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每班一名班级“普法明星”,全校只按团体分的高低评出“普法明星班”,这样既激发了参与积极性,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普及了法律知识。

(六)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于一些帮助,使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结合我校的情况印发《家教指南》中的一些文章。

我校是教学月制,学生每月月底回家时带给家长一同阅读,父母双方都在外的免费寄送,并请家长们及时反馈。

开通“家教热线”,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在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疑难问题。

家长与教师可以通过电话交流,也可直接打政教处心理咨询室的热线直接咨询,这样缩短了信息反馈周期,提高了教育效果。

(七)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形成教育网络。

社会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广阔天地。

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的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监护相对薄弱的留守家庭的学生。

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互相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与道德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我们每年要到镇校招生,每个村都有相应的招生老师。

这些教师经过几年的招生工作,与当地的村委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对学校开展与村委的沟通很有利。

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村委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比如当我们把学生在校的获奖喜报发送到村委的时候,村委就把喜报在里的宣传栏里张帖了,这一切使学生和家长,特别是那些一直都被视作差生的留守家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深受感动,孩子们觉得自己除了有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爱着自己。

四、我们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1、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如针对学生长时间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的现象,课题组一是加强正面的教育引导;

二是定期开展全校的个人卫生检查;

三是开展“健康生活,健康人生”竞赛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杜绝了学生的“七不”习惯。

又如,针对住校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学校要求宿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寝室的内务的整理培训,力求学生衣物、床被、鞋袜、洗漱用品、学习用品的规范化摆放。

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寝室内务和个人卫生的检查评比。

通过这些措施,住校学生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根本的好转。

2、“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教育转化,该校90%以上的“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达到了有效的矫正。

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

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很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减少。

如我校02级机电班的学生饶某,父母长年在成都做消防器材生意,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

该生初进校时,贪玩好耍,花钱无度,自高自大,做事随便;

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运动过度,分不清孰轻孰重。

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

经过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专业技能比赛多次获奖。

3、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课题组成员经过三年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使该校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

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

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该校有一个姓邵的留守学生,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43人中就有37人签名写信到校长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

课题组对该生实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安排他参加班级体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经过一年多的辅导转化,课题组再次对该生在班上的“信任度”进行调查,结果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与他们一起学习了”。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校的德育管理实行的是全员制。

每个教师都有义务权力,特别是这项课题的开展得到了全体教师的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班集管理的能力和心理辅导的能力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培训,并利用月休日带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到心理教育已相对成熟的宁海职教中心学习。

请来浙江大学的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做专业指导。

通过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降低了流生率,提高了合格率

在我国,职业教育相对普教处于弱势:

政策支持力度小,家长不重视,社会不理解。

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可读可不读,职业学校的普遍存在流生现象,而这些流生中又以留守学生为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不仅是那些留守学生就是非留守学生的流生率也明显下降。

到我校就读人数逐年稳步上升,哥哥毕业后又介绍弟弟来读,有的一家姐妹三个在同时在我校就读,仅双胞胎同在校就读的就有14对(已实习的和已毕业的除外),兄弟同时在校就读的有124人。

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差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农民素质高低。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设立奖学金,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为他们做讲座等,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合格率明显上升。

五、思考与建议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或矫治,尽管做了许多开创的颇为有效的工作,但仍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现阶段学校所不能及的。

1.应当设立“留守学生”应急互助资金。

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突患重大疾病或遇到其他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困难时,我们通常是以教师捐款的形式来帮助他们。

这种做法只能是应急性的。

若能建立救助应急基金,对那些留守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也许更有实际意义。

课题组连续三年的调查来看,我校和其他兄弟职校的“留守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有力不从心之感。

2、校外不良环境对“留守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家庭监护有力的学生一般在月休假时都能按时回家及时返校,而留守学生因家庭监护不力,或因没有温暖家庭值得依恋,放学后往往聚众玩耍、吸烟、吃零食、上网、打游戏甚至被一些社会青年拉拢腐蚀,而学校权力和能力有限,无法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

虽然我校有教师“妈妈”,但老师平时的工作量就很大了,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想拥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

3、对“留守学生”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

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显示:

有的“留守学生”在离开我校后又出现了反弹,学习、行为习惯等表现又回复到从前的状态,对这类学生的后续教育是值得高一级的学校认真研讨的问题。

总而言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其认识是否到位,领导是否有力,教导是否有效,直接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值得教育者和全社会共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志刚.“留守学生”教育:

期待不留真空.教育信息报,2004.5.20,

(2).

[2]王宗飞.“留守学生”令人担忧.中国青年报,2004.9.13.

(2).

[3]倪迅.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光明日报,2004.12.18.

(1)

[4]晓芳王晶.让爱留在“留守孩”身边.荆楚网,2005.4.21.

[5]黄浩余向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四川篇).四川社会在线,2005.4.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