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92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闽台民间往来的优势,有利于台湾省的作物优质品种资源得到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

海峡两岸的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分别仅为全国平均人均耕地的42%和33%,两岸都面临着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资源越来越短缺的严峻现实,选育高产、优质和多抗作物新品种(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的福建省显得更为重要。

长期的育种实践告诉我们,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及深化对资源的遗传改良是取得育种成效的关键,要实现这一育种目标,首要的工作是加强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创新。

建立“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有助于促进和加强闽台及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挖掘和创新研究,全面提升闽台农作物育种水平,缩小与其它发达国家、地区在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差距,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需求。

作物种质和特异基因资源的争夺和发掘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但目前我国在作物基因资源的精细鉴定评价、新基因发掘速度、重大突破性新材料创制、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提升评价、鉴定、改良、创新等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距离进一步缩小,生产上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应、耐贮运等其它具有优良农艺性状新品种的要求日益迫切。

现有的种质资源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在原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作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深入,作物种质创新的技术手段已由最初的引种驯化、自然变异的选择和传统杂交重组等常规创新技术,向以细胞工程创新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为手段的分子调控技术创新。

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常规遗传改良技术紧密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已成为当代提高作物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优质、高产、专用、抗逆、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型作物超级新品种的培育已成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二、存在问题

1、引种渠道多,管理难度大,危险性病虫杂草检疫工作跟不上。

目前,福建省每年从台湾引进的农作物良种数量不少,引进的渠道方式也很多,其中就有一部分未经国家动植物检疫部门检疫。

据调查,近几年只有科研、推广部门和个别投资额较大的台资企业或刚到福建投资的台商,引种时能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检疫手续。

不少台商和引种单位是通过民间的渠道私自引进的,不仅没有办理引种审批和检疫手续,更没有在福建省划定的隔离区进行试种观察。

因此,很容易带进检疫性病虫杂草,给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例如,对园艺作物危害极大的美洲斑潜蝇,已于1996年开始严重危害福建省的西瓜、甜瓜和其它园艺作物,尤其是各种蔬菜;

又如,广泛危害园艺作物的蔗扁蛾,正严重危害着福建省的果蔗、香蕉和其它园艺作物,尤其是各种名贵花木等等。

2、盲目引种,没有坚持严格的试验、示范、推广程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农作物都具有其生态适应性,一些品种在台湾表现良好,在福建的不同地区可能不一定都表现良好,甚至不能适应。

因此,未经试验、示范而大面积引种推广台湾品种,有时可能不会成功,甚至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如1999年建阳等地农民引种台湾番木瓜12万株全部冻死,直接经济损失270多万元人民币,其根本原因是未经试种,盲目引种,违背了自然规律。

前几年,连江县农民通过某科研单位大面积引种台湾大青枣,亦因气候不适宜造成大面积冻死,损失惨重。

3、引进品种消化、改良、创新能力不强,推广速度不快。

引种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检疫、试验、筛选、改良、鉴定、繁殖、示范、推广等诸多技术环节。

目前一些科研单位虽然对引进的部分品种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创新,但从总体情况看,仍然是重引进,轻创新、推广,对引进品种消化改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引进品种的推广率不到10%。

因此,“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现有优势和特色,构建参与国际种质创新竞争的共性技术平台,促进常规遗传改良技术与生物高新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作物特异基因资源研究及作物超级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极大地促进海峡两岸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

三、功能与任务

1、充分发挥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的优势,以闽台科研交流为平台,通过对福建省特色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台湾及国内外丰富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丰富、提高种质资源数量和质量。

2、衔接国家中心、分中心及国内各地方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建设,建立相关标准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为相关机构提供可利用的优异种质及其信息。

3、负责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并与相关保存机构形成互为备份,衔接国家中、长期种质安全保存体系。

4、负责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机构收集及引进种质材料的隔离检疫服务,确保引进资源在农业生产上的安全性。

5、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探索和发展种质资源新的保存方法与技术。

6、应用传统育种技术,及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挖掘、利用和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开展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研究。

7、发展和制定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与标准,衔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促进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水平的提高。

8、培养和建立相应的技术力量队伍;

代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外同类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及培训。

四、内容与目标

1、种质库建设

(1)临时库建设

供种子临时存放使用。

设计使用空间面积108m2,共3间,条件温度+4℃,除湿。

(2)中期库建设

保存的种质材料供衔接国内相关机构的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提供给海峡西岸经济区育种、科研和教学等单位使用;

及国际交换使用。

由独立控制的7间构成中期库,使用面积合计450m2,设计贮藏温度-4℃±

2℃,相对湿度≤50%,保存容量为30万份以上。

(3)长期库建设

用于长期保存各种途径收集、引进的农业植物种质资源,包括农家种、育成品种和近缘野生材料等。

由独立控制的5间构成长期库,使用面积合计293m2,设计贮藏温度-18℃±

2℃,相对湿度≤50%,保存容量为20万份以上。

(4)前处理加工区建设

主要由种子接纳室、发芽室、干燥室、称重室、包装室等组成,使用面积约500m2。

上述种质库建成投入使用后,加上已有的相关基础,基本能满足30年内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同时衔接国家种质库保存工作。

2、离体库建设

建设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条件的栽培设施,满足植物的花粉、叶片、枝条等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形成的幼苗,在试管等容器中的移植离体长期保存。

设计规模为约600种、3000份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离体物种保存库。

建设钢架结构的温、网棚面积3000m2。

3、种质圃建设

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对地理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我省适宜地区建设相应的种质资源圃。

其中先期建设我省具重要经济价值的花卉核心资源圃2个10亩,蔬菜资源保护基地2个10亩,旱地作物资源圃2个10亩,中药种质资源圃3个10亩,茶树品种资源圃28亩,龙眼枇杷种质圃78亩、备份圃50亩,牧草种质圃2个20亩,共计约300亩;

现实保存种质资源6000份。

根据种质资源收集、引进情况,二期再建相应种质圃200亩,增加保存种质资源4000份。

4、种质利用研究

依托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研究条件平台,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实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生产每年提供创新种质250份,新品种50个左右。

5、风险评价与管理

拟依托正在筹建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华东区域分中心”,及我省相关的引进种质材料隔离检疫机构、设施,在原有科技创新条件基础上,添置必要的液相/质谱联用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仪器,开展收集与引进种质材料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工作,阻断或治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确保引进资源在农业生产上的安全。

6、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建设

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标准规范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和完善《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共享平台数据质量控制规范》、《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共享平台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和《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共享平台数据采集与更新规范》等相关专业的种质资源信息数据标准;

系统数据采取二级分布存储的方式,使不同种类植物的数据节点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大型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群,实现不同种类植物的数据上传规范化、入(数据)库标准化、分析管理系统化、共享应用常态化、公众服务通俗化、运行管理制度化,建成并运行数据共享中心和公众服务网络平台。

7、主要收集保存农作物对象

收集、引进、保存的农作物对象,以具重要经济价值的花卉、中药材、蔬菜、旱地作物、茶树、果树、食(药)用菌和牧草等植株、种籽、枝条和花粉等,包括农家种、育成品种和近缘野生材料等。

8、建立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的运行,实行“开放、协作、高效”的管理原则,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研究单位共享使用。

运行过程中遵循以下共享原则:

(1)资源共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存的种质资源按照平等、协作、互助、免费的原则实现实物共享。

(2)信息共享。

中心通过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

为各级科技项目提供种质资源信息和服务,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种质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名、特、优种质。

通过信息共享,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3)仪器共享。

中心所有仪器均为开放使用,并在中心网页上公布所有仪器型号及性能,以及实验室联系方式。

各研究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中心提出仪器使用申请,按照《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仪器共享管理办法》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使用仪器。

(4)技术共享。

中心已建立完善的实验技术体系,如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等均免费向各研究单位公开,并为进入中心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5)科研联合攻关。

在不影响中心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中心可以与兄弟单位联合申请与实施各类科研项目,兄弟单位可以根据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需要,提出使用中心的人力、仪器方案,经共同协商后确定中心参与科研项目的具体形式。

(6)加强对外交流。

利用中心建立的对外交流网络,重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

五、现有基础

1、我省引进台湾农作物品种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加强了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特别是加快了对台品种引进步伐,在引种时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品种引进与改良创新相结合;

二是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研究相结合;

三是品种引进与产业开发相结合。

通过三个结合,对台品种引进与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初步统计,近20年来,福建省共从台湾引进了包括粮食、甘蔗、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农作物优良品种1500多个,每年进口的种子数量也十分可观,其中一些品种如“台薯66”、“毛豆75”、“毛豆2808”、“台湾2号四季豆”等已先后通过省级审(认)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在667公顷以上的优良品种已达50多个,有力促进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品质的优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成效:

(1)增加了农作物品种花色类型,满足了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

台湾一些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如叶用甘薯品种、鲜食大豆品种、晚熟橙类品种、新兴水果酪梨、印度甜柿、红龙果、莲雾、金苹果等良种,食用菌良种袖珍菇及新兴花卉良种台湾蝴蝶兰等,这些特色品种的引进开发,增加了福建省农作物种类及花色品种,填补了福建省一些农产品的市场空白,满足了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

如晚熟橙类品种“晚仑西亚橙”、“茂谷桔橙”,成熟期在2月至4月下旬,而且果实耐贮藏,贮藏果可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上市,这两个品种的引进开发解决了这段时间福建省市场无柑桔供应的断档问题。

(2)调优了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台湾农作物品种以其品质优异而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广泛青睐。

从台湾引进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后,替代了福建省一批种性退化、品质下降的传统品种,进一步调优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有效地提高了福建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如福建省种子总站从台湾引进的毛豆优良品种“毛豆75”、“毛豆2808”,2002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26667公顷。

莆田市引进优质甘薯品种“台薯66”,1997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万公顷。

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台农67”,1998年通过莆田市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26667公顷;

龙海市从台湾引进的白背黑木耳取代传统的毛木耳品种,产量从每袋0.2公斤上升到0.5公斤,引进香菇品种“台农1号”,全市推广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占全市食用菌面积的20%以上。

(3)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龙海市1993年以来,依托毛豆、四季豆、菠菜等台湾蔬菜良种,建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以台资加工企业为龙头,产品速冻加工出口,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企业连农户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体系,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类似地,全省各地通过从台湾引进品种并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如莆田的优质米产业;

平和、建瓯的蔬菜瓜类产业;

漳浦、南靖、南平的花卉产业;

安溪、闽侯的茶叶产业;

长泰、漳浦、清流的水果产业;

南靖、古田的食用菌产业等。

同时,借助台资龙头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较强的优势,这些产业的绝大部分产品均出口国外,有力推进了福建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目前,漳州市每年农产品出口超过27亿多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开发台湾优良品种而形成的。

(4)丰富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提高了农作物育种水平。

从台湾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除一部分直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外,还有一部分虽然不能直接推广,但其具有优异的性状和很高的亲本利用价值,目前已有一批引进品种成为福建省农作物育种的中间材料,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促进了福建省农作物育种水平的提高。

如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利用台湾抗黄曲霉病的花生种质与福建省优良品种杂交,育成了适宜本省种植的抗黄曲霉病花生品种“福花1号”;

福建省农科院甘蔗所利用台湾甘蔗品种资源,通过蔗芒属间杂交,育成亚热带牧草新物种“牧草蔗”,解决了我国南方发展草食畜牧业冬季和早春缺乏青饲草的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利用台湾高抗细条病的水稻新品种“台农67”进行辐射育种,育成了福建省高抗细条病优质水稻新品种“粳籼961”;

南靖县嘉田木耳开发公司对从台湾引进的白背毛木耳进行改良,育成了新的菌种,其品质超过原亲本品种。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保存基础

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继建成了枇杷龙眼资源圃、红萍资源圃、牧草资源圃、药用植物资源圃、水稻种子库等平台,现保存有1万余份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包括水稻、茶叶、果树、旱作物、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红萍、畜禽、天敌昆虫、真菌、土壤微生物等)。

其中,具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几种主要库、圃为:

“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资源圃”、“福建省茶种质资源圃”、“福建省水稻育种材料种质资源库”、“福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平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特色果树资源收集与保存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种质资源圃”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已有1个水稻种质资源保存中长期、6个中短期种子低温库和1个常温种子除湿库,总库容量1900m3;

花卉核心资源圃10亩、中药材种质资源圃12亩、茶树品种资源圃和福建省乌龙茶种质资源圃共28亩、国家果树种质龙眼枇杷圃78亩,备份圃50亩等。

3、种质利用研究基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水稻、食用菌、茶叶、果树、花卉、蔬菜、多种旱作物及牧草等多个作物育种方向,均有良好的技术队伍,已在建“农业生态过程与资源合理利用”、“水稻分子设计研究”、“粮经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良品种选育”和“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与技术创新”等科技创新团队;

拥有“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农业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稻材料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和“有益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实验室”等,在“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大楼拥有相应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

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财政部成果转化项目等国家部委和福建省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在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每年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20个左右新品种,并贮备了大量的育种基础材料。

4、风险评价与管理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台湾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测与防范技术研究、入闽主要台湾果树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组建与评价、台湾果树入闽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等项目的研究,参加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和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福建主要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

建有“微生物基础生物学与农业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植物有害生物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等科技创新团队;

依托“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大楼中相应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及筹建中“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华东区域分中心”,已具备开展引进农作物种质材料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六、投资概算

包括临时库、中期库、长期库和前处理加工区建设,总建设面积约1500m2,投资概算1300万元人民币;

建成后运行、维护每年列入财政预算50万元。

建设钢架结构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条件的网棚面积3000m2,及相应苗木床架,投资概算780万元人民币;

本方案先期建设的种质圃,利用已有的条件基础,不列入投资概算;

运行、维护每年列入财政预算50万元;

二期建设的种质圃费用,另行概算。

利用现有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200万元,固定支持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依托原有的科技创新条件基础,添置大型仪器液相/质谱联用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投资概算500万元人民币;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50万元,固定支持种质引进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利用已有的条件开展工作;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2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固定支持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的运行、维护。

7、收集保存农作物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10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固定支持种质资源的引进和交流。

计:

投资设施、设备概算2580万元人民币;

2013年之前,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固定支持420万元;

2013年之后(含2013年),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固定支持520万元;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

开展本方案先期建设的种质圃建设、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收集保存农作物工作;

本阶段设施、设备投资概算500万元人民币;

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固定支持420万元。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

继续先期种质圃建设、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收集保存农作物工作;

识情况启动种质圃二期建设,费用另行概算;

开展种质库、离体库建设;

本阶段设施、设备投资概算2080万元人民币;

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固定支持840万元。

第三阶段:

2012年12月以后

继续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收集保存农作物工作;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固定支持520万元(种质库、离体库和种质圃运行、维护费)。

八、作用与贡献

“海峡西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建成后,主要立足于对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及遗传改良研究,促进和加速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适应育种目标多样性的要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主要表现在:

1、为农作物品质改良育种提供服务。

台湾的农产品以优质著称于世,最近大陆开放台湾农产品市场,台湾的各类优质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大陆同类产品3~6倍,最高的达10倍以上,这充分显示了优质农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对种质资源中特定成分的检测及遗传改良研究,开展环境条件对特定成分合成的作用及影响等基础性研究,为新品种选育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种质改良实现种质的利用并最终促进新品种选育的顺利完成。

2、加强闽台农作物遗传育种的交流与合作。

福建和台湾一水相隔,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岸农作物育种研究有很好的合作传统,福建省已有利用台湾品种作优良亲本选育出优良品种的成功经验,但台湾的有些优良品种直接作亲本利用却未能得到预期效果,通过科研协作,对台湾品种进行改良,可以实现优良目的性状的有效遗传并在子代得以表现。

3、加强闽台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闽台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技术平台的建设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人类认识生物、改造生物提供重要基础,已成为农业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生命科学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

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现有研究开发基础,以水稻等农作物为支持重点,同时支持有较好研究基础的主要作物,以获得一大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产权为主要目标,系统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主要作物品种改良,实现“高产、优质、抗逆、生态、安全”发展目标提供基因资源和知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