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04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知识演练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基础知识演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

“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

”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A.封建统治腐朽B.自然灾害严重C.土地高度集中D.赋税徭役沉重

2.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君主专制的需要

3.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4.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内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5.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A.内阁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B.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C.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D.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6.明朝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

阁臣就职权和地位而言也位居六部之上。

这说明内阁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C.成为国家正式的机构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7.终明一代,内阁是一种畸形的、变态的组织。

一方面内阁无其名而有其实,客观上、事实上成为最高决策机关;另一方面,内阁长期处于临时性机构的状态,它不是一个法定机关,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内阁的这一特点是明代

A.帝王疏于政事的结果B.官僚体制完善的产物C.君权恶性发展的表现D.内侍阶层崛起的标志

8.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

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没有得到明神宗的支持

9.史家认为: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这一结果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下列各项,不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西周推行分封制B.西汉“中朝”的形成C.明朝设立内阁制D.清设军机处

10.明朝时期,“内阁首辅之权最重”“而司礼监制权又在首辅上”,皆因“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

这表明当时宦官专权的根源是

A.皇帝职位世袭没有制约B.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性

C.世袭制被官僚体制取代D.君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

11.《明史》载:

“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2.“政本(内阁)大臣,居实避名,受功辞罪,平时养威自重,遇天下有事,辄曰: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六部。

”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

A.与前代丞相职权完全相同B.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并非是正式丞相机构D.其下属机构是六部

13.明初沿用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重,是导致小人专权乱政的重要因素,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

这一措施

A.使中央政府权力强化,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B.使皇权的独断性加强,极大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了皇权D.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14.明朝内阁初成之时,阁臣仅为五品,诸司奏事不得通告阁臣。

明代宗时有御史进言“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但没有成功。

明英宗时,李贤成为第一个内阁首辅,《明实录》载,“事皆处分于(李)贤。

……贤卒,(陈文)首秉国钧”。

这揭示出明朝内阁

A.地位始终高于六部B.有效制约了皇帝专权C.逐步成为行政中枢D.阁臣品级上升至首位

15.明代内阁的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A.没有统治实权B.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C.成为中央合法机构D.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6.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战争,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随后在此建大西政权

C.皇太极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D.多尔衮乘机入关推翻明朝,迁都北京

17.“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该言论表明此人

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B.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

C.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

1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

19.明朝末年,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赋役繁急,百姓负担沉重。

大臣上奏指出:

“官员不宜随便保举边地的将才,监察官员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为巡抚。

”又如:

“边地官员的升迁,应该在任满之后,看他的表现再做决定,不要随便升任地方要员。

”三如:

“地方的总督、巡抚,大多由监察官员出任,朝廷商议时,很少讨论,吏部提出名单,大家也只得答应。

”利用这三道奏疏,可以推论出当时最边地的情况最可能是

A.军情紧急,仓促用人B.战术运用,攻守兼施C.军费筹措,民穷财尽D.工事修筑,无地不防

20.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和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2.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开元以后,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

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

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尚书省职权的变化,并依据材料指出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住,其职责之重,素有”百官之首”之称。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虽有的朝代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士大夫的官职在其左右,已分其权,更胜者将相权一分为三,参与决策,辅佐天子。

回首古代宰相制度的历次演变,便可发现,各个朝代的宰相机构和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的宰相职位虽位极人臣,地位极重,权力极大,但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传贤不传子的非世袭的惯例。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在宋代史籍中有这样的记:

“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初皆以两制重臣领之”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今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

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

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逐为定制。

——摘自踹来《论宋代相权》

材料三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巩因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里大大小小各类呈送给明太祖的奏章有一千多件,总共说了三千多件事情。

这些奏章都只能由皇帝独自处理,难免会有偏差,会出现不科学的判断。

一旦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不足以优秀去承担治国责任,而旁边又没有辅佐的宰相,政策无法有效地下达与实施,国家断然无法正常运转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2)归纳材料二的主旨。

结合所学知识,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

……中央各部都由一位被称为尚书的主管官来主持,他有两位副职,头衔是侍郎——即左右助手。

在京城和全国,这三位都列身于职位最高的贵人之中。

他们负责组织和监督所有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都有其副主管官、书记、秘书、助理、管事人和很多别的助手。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

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

现在皇上不像以前的习惯那样,公开和阁老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了,所以阁老们整天待在宫里,批复呈给皇帝的无数奏折。

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摘编自[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朝的政治体制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B

7.C

8.A

9.A

10.B

11.A

12.C

13.C

14.C

15.A

16.A

17.B

18.C

19.A

20.A

21.

(1)特点:

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

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

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

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

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2.

(1)职权变化:

尚书省从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到仅保留执行权。

节制皇权的作用

(2)特点:

崇文抑武。

影响:

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3)原因:

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

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空前加强)

23.

(1)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废除丞相;在此过程中皇权不断强化,相权日趋削弱;不实行世袭制。

(2)主旨:

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

措施:

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力。

(3)明朝废除宰相以后,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使得君主在处理政务上更加独断专行,能导致朝政废弛和混乱,使明代官员的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

24.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是明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与朝廷上层有着密切联系,其日记属于当时人记录当时事,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可用于研究明朝的朝廷议事情况,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多维度的认识

利玛窦的日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明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客观性,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政治体制的情况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

可用于验证明朝六部制度的存在及其地位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

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

可用于验证明朝内阁制度的存在及地位

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可用于研究明朝内阁制度的运作情况及验证“票拟”“批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