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0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docx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

专家手册

(2018年版)

 

省中医管理局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评审专家组组成及任务分工

评审工作预备会

评审工作汇报会

评审专家组工作会

评审工作反馈会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报告提纲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综合服务功能)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党的建设)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参考)

 

评审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一、评审专家组组长职责

(一)负责专家组成员的工作安排、管理。

(二)负责与评审组织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负责撰写评审报告或指定专家组成员撰写,并按时提交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

二、评审专家组成员职责

(一)服从组长的分工和工作安排,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

(二)按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及专家手册要求,认真开展评审。

(三)按照评审日程,按时报到和撤离,中途不得离开评审现场。

三、评审专家组要求

(一)熟悉《三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及相关文件;全面、准确把握评审工作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和工作流程。

(二)按照评审工作日程,按时报到、撤离,不迟到、早退,未经同意中途不得离开评审工作现场。

(三)严格按照评审细则、工作手册等相关要求开展评审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不乱表态。

(四)遵守评审纪律,不接受超标准食宿安排,工作期间不饮酒,不得接受礼金、礼品。

(五)未经允许,不得向外界泄露评审情况。

评审专家组组成及任务分工

专业组

人数

任务分工

管理

1

“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

临床、重点专科

1-2

“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三章的“一、二”、“四

(一)、

(二)”和“五、六”

药事

1

“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五章和“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四章

护理

1

“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第六章和“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五章

其他

专业

检验输血

1

“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三章的“三

(一)”和“四(四)”

影像

1

“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三章的“三

(二)”

医院感染

1

“综合服务功能”部分的第三章的“四(三)、(五)”

党建

1

“党的建设”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合计

8-9人

 

评审工作预备会

一、目的

(一)学习评审标准、工作手册等文件资料,并进行分组、分工。

(二)与被评审医院就评审工作安排进行对接。

二、时间

各评审专家组成员报到后。

三、地点

医院协助安排合适的场所。

三、参加人员

(一)评审组织部门有关负责人;

(二)评审专家组全体成员;

(二)被评审医院相关院领导和有关人员。

五、内容

由专家组组长主持,议程包括:

(一)介绍参会人员。

(三)介绍评审日程安排情况和主要活动,与被评审医院对接具体事宜。

(三)专家组召开闭门会议(被评审医院人员不参加)。

1.专家组组长组织全体专家进行培训,集中学习评审细则、工作手册等文件资料,熟悉评审指标和评审方法;

2.分解工作任务,对专家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专家熟悉各自承担的任务、工作指标、检查方法等。

3.参考《评审报告提纲》,讲解评审报告撰写要求。

评审工作汇报会

一、目的

介绍评审工作的要求,听取被评审医院工作汇报。

二、时间

评审第一天上午,约1个小时。

三、地点

被评审医院在院内安排合适的会议场所。

四、参加人员

(一)评审组织部门有关负责人;

(二)评审组全体成员;

(二)被巡查医院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

五、议程

由专家组组长主持

1.介绍参会人员;

2.被评审医院汇报工作情况(时间在15分钟以内,重点是自查发现的工作亮点和不足,具体自查过程等内容不需汇报);

3.专家组组长介绍专家分工及评审工作安排,与被评审医院进行对接;

4.专家分组进入现场,开始现场评审。

 

评审专家组工作会

一、目的

评审专家沟通、汇总评审工作情况。

二、时间

现场评审工作结束后。

三、地点

被评审医院协助安排合适的会议场所。

四、参加人员

评审组全体成员。

五、内容

(一)汇总评审情况,完善检查记录表及打分汇总表等材料。

(二)归纳发现的亮点与问题,撰写评审报告。

 

评审工作反馈会

一、目的

专家组向被评审医院反馈评审工作总体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时间

评审工作汇总会后。

三、地点

被评审医院在院内安排合适的会议场所。

四、参加人员

(一)评审组织部门有关负责人;

(二)评审组全体成员;

(二)医院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科主任或全院职工。

五、议程

由专家组组长主持。

(一)各组分别反馈情况,包括亮点与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及建议,不反馈评审建议结论、评审分数及核心指标检查结果。

(二)专家组组长总结发言;

(三)被评审医院院长表态发言;

(四)评审组织部门负责同志发言。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报告提纲

一、评审工作基本情况

包括评审时间、被评审医院名称、评审专家组组成等。

二、工作成效

主要是在评审中发现的典型和亮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评审标准在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四、意见和建议

五、其他

包括评审建议结论、评审分数、报告撰写时间、评审专家组组长和成员签字。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中医药服务功能)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医院

章数

内容

应得分

实得分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30分

第二章

队伍建设

85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

165分

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

110分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80分

第六章

中医护理

60分

第七章

文化建设

30分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40分

合计

600分

 

组长签字:

 

组员签字:

 

检查时间:

年月日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综合服务功能)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医院

章数

内容

应得分

实得分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40分

第二章

患者安全

30分

第三章

医疗质量

200分

第四章

药事管理

40分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40分

第六章

医院管理

50分

合计

400分

 

组长签字:

 

组员签字:

 

检查时间:

年月日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党的建设)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医院

章数

内容

应得分

实得分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40分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30分

第三章

党风廉政建设

30分

合计

100分

组长签字:

 

组员签字:

 

检查时间:

年月日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

省(区、市)医院

说明:

核心指标的评分按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评分细则”的要求进行打分,而核心指标符合要求与否的判定按照评审核心指标的要求进行判定。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核心指标检查情况记录表

指标

编号

检查记录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3.2

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

[1]有[2]无

二、队伍建设

2.1.1

本年度情况:

执业医师数(含执业助理医师)人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含执业助理医师)人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

上年度情况:

执业医师数(含执业助理医师)人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含执业助理医师)人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

本年度比上年度增长百分点:

 

三、临床科室建设

 

三、临床科室建设

3.1.2

医院命名符合规定:

[1]是[2]否

临床科室命名符合规定:

[1]是[2]否

3.4.1

临床科室(麻醉科除外)制定至少2个以上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

所抽查的2个临床科室的4个病种中,符合要求的、完善的中医诊疗方案数量个。

3.9.2

上年度门诊总人次人

上年度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人

上年度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门诊总人次%

3.10.2

上年度门诊处方总数张

上年度中药处方数张

上年度中药饮片处方数张

上年度中药处方数/门诊处方总数%

上年度中药饮片处方数/门诊处方总数%

中药饮片处方数/门诊处方总数增长百分点个

四、重点专科建设

4.4.1

重点专科制定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所抽查的1个重点专科2个病种中,符合要求的、完善的中医诊疗方案数量个。

4.4.3

重点专科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所抽查的1个重点专科的3份运行病历中,执行中医诊疗方案的病历份。

五、中药药事管理

5.3.1

建立中药饮片采购制度,采购程序符合相关规定,供应商资质齐全并对其定期评估。

[1]是[2]否

5.4.2

有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制度,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工作记录完整。

[1]是[2]否

六、中医护理

6.4.2

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4项。

抽查的2个临床科室,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4项。

[1]是[2]否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

7.5.2

门诊走廊、候诊区、住院部走廊宣传中医药知识,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与所在科室的中医药特色相结合。

中药候药区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

[1]是[2]否

八、“治未病”服务

8.2.1

治未病科室功能定位准确,为医院的一级科室。

[1]是[2]否

填报要求:

1.本表内容应与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表内容一致。

2.评审专家组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一部分符合要求的核心指标数量:

检查组长(签名):

组员签名:

第二部分“综合服务能力”核心指标检查情况记录表

指标

编号

检查记录

一、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1.1.2

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8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符合二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

[1]是[2]否

二、患者安全

2.1.2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1]是[2]否

2.3.1

建立手术安全核查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1]是[2]否

四、药事管理

4.3.1

药事管理组织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及考核。

[1]是[2]否

五、护理质量管理

5.4.1

医院有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有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并落实到位。

[1]是[2]否

六、医院管理

6.1.3

由具备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不超范围执业。

[1]是[2]否

6.5.4

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1]是[2]否

填报要求:

1.本表内容应与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表内容一致。

2.评审专家组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部分符合要求的核心指标数量:

检查组长(签名):

组员签名: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

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

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

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

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

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

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

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

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

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

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

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

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中药超声导入、穴位贴敷等。

十三、脾胃病科:

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拔罐、足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十四、脑病科:

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

十五、心血管病科:

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中药灌肠、养生保健。

十六、血液病科:

至少应开展4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十七、肾病科:

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中药肠道灌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等。

十八、内分泌病科:

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耳穴埋豆、贴敷、推拿、足底按压、穴位注射、药浴、理疗等。

十九、风湿病科:

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熏洗、湿敷、贴敷、针灸、理疗等。

二十、老年病科:

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

二十一、神志病科:

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治疗、针灸、点穴、按摩、贴敷、足浴、气功和太极拳等。

二十二、肝病科:

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灌肠、熏洗、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

二十三、外科:

至少应开展1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

二十四、感染性疾病科:

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

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参考)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

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

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

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

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

补血活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

5.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

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8.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9.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

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积。

13.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

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

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16.小蓟饮子:

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血淋、尿血。

17.理中丸: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

18.酸枣仁汤:

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

虚烦不眠证。

19.清胃散:

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20.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

(三)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

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

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组成: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功用: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