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15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3.认知过程与情绪的关系:

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4.心理的实质: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二部分心理活动的神经基础

要理解: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

2.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3.神经元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4.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生理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它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范围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因此,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5.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椎和脑,脊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等和传导神经冲动。

人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和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6.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上的外侧裂、中央沟和顶枕裂三大沟裂把大脑皮层划分为四个叶,即枕叶,它们是视觉中枢、颞叶,它们是听觉中枢、额叶,它们是语言中枢和顶叶,他们是感觉和运动中枢。

7.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8.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分为无条件反射,是生来俱有的,和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建立的。

条件反射分为典型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9.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用具有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

10.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一切活动都由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

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两类。

1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个:

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又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第三部分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注意

1.人类意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它与动物心理本质区别表现如下:

一是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以抽象概念形式能动地反映与改造客体,而动物则以具体形象地感知、表象来适应环境以满足其生存需要;

三是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

四是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大脑在量和质上存在巨大差别。

2.意识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意识内容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对自身的觉知和对由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觉知。

3.注意本身不是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注意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特点,但它保证着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与变革客观现实的顺利进行。

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地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地对象上和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5.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具有选择、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的功能,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机能、完成各项心理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6.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无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以上注意并在活动中相互转化。

7.反映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注意发展水平的注意品质是: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品质是在不同生活实践与教育训练中形成,并通过锻炼而得到提高。

第四部分感觉与知觉

1.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2.感受性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反之,绝对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反之,差别感受性越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4.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感阈限。

5.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

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

在视觉范围内,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6.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8.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但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觉和经验,同时也受到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点的制约。

9.知觉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同时,知觉活动是当前的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的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10.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

12.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是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五部分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包括了“记”和“忆”的完整过程。

“记”中含有识记和保持,是记忆的前提,“忆”中含有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力的指标。

3.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和情绪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

4.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若被注意或模式识别即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言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义编码加工永久贮存以便备用。

5.瞬时记忆的信息的保持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大约为7±

2个组块,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和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6.根据艾宾浩斯对遗忘的首创研究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遗忘是先快后慢。

有关遗忘的原因涉及两大理论假设:

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7.记忆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第六部分表象与想象

1.表象是在人脑中以形象形式来对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的特点。

2.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是:

形象性和新颖性。

3.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以直观形式呈现人脑中具有形象性信息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4.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内容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根据想象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把想象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6.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既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条件。

7.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

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

第七部分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化、体系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均由分析、综合派生出来。

3.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概念,它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形成和概念掌握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4.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分为认识问题(明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所具有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验证假设(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

5.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6.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但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紧密相连,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它不同于一般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第八部分言语

1.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既表达个体与了解他人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过程.

3.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主要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4.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与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5.第二语言的学习特点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第九部分情绪与情感

1.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情绪除了与客观事物有关,还与需要相联系,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包括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3.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

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4.情绪状态指的是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5.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对情绪作出解释的理论较多,早期的情绪理论有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还有情绪动机-唤醒理论、情绪的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情绪的认知理论。

7.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论。

8.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且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十部分意志

1.意志是指自觉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2.意志行为的表现:

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志行动的前进性;

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3.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个性密切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产生。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个体的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地调节的过程。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表现在人的随意运动中。

③一致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加以衡量。

5.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的斗争和行动目的的确定。

首先要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采取决定阶段正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意志行动的开始。

②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最终克服困难实现所做的决定。

行为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即解决怎样做,即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

6.挫折心理: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

挫折心理含有三层含义:

①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个体意志行动的情境

②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与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③挫折行为,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挫折心理。

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会构成心理挫折

7.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第一,环境起因挫折,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挫折称为环境起因挫折,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

第二,个人起因挫折由个人主观原因引起的挫折称为个人起因挫折,包括个体生理与心理两方面

8.挫折反应的个别差异取决于许多条件:

第一,对诱发挫折事件的认识第二,个人的挫折经历第三,个人的抱负水平第四,个人的自信心第五,个人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第六,是否了解其他遭遇相同或相似挫折情境的人的反应。

9.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就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接近—接近型冲突:

又称为双趋冲突,指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第二,回避—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第三,接近—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第四,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多重趋避冲突,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此时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做出多重选择时所导致的内心冲突

10.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11.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检验;

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十一部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1.技能的特征

①技能必须具有一定知识,即某种初步知识,才能完成某种活动方式,它是个体运用脑中知识经验的结果

②技能要在一定知识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不经过练习而尝试着触摸计算机键盘并按下某些按键的人,并不具备打字这种技能,技能离开练习不可能形成

2.熟练与习惯:

熟练是高水平的技能,它通过练习而巩固、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习惯以熟练为基础,但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水平较低

3.习惯和熟练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两者与需要的关系不同

第二,两者的意识不同

第三,两者的道德价值不同

第四,两者与任务的联系不同

第五,两者对照的标准不同

4.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例如打字、跳舞、体操、操纵仪器等都属于动作技能

5.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并要通过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

6.需要指出的是,动作和运动有着细微不同:

动作是可分解的,而运动则是连续的,是动作的组合;

前者是具体的,而后者是笼统的

7.动作技能的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维度:

①连续性—非连续性维度

②封闭性—开放性维度

③精细—粗大维度

④简单—复杂维度

8.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到建立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达到整套动作自动化的过程

9.动作技能的学习经历了习得、保持和迁移过程,是通过练习而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①认知阶段②联系形成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10.练习:

练习是以掌握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的进行反复操作的活动过程,它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智力技能都离不开练习

(一)练习曲线

练习是带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可通过练习完善和提高。

(二)练习的起伏

①练习曲线反映了练习的起伏规律

②练习的起伏意味着有学习效率具有上升和下降的规律,但若以效率为Y轴的练习曲线总趋势是上升的,只是说明在练习过程中,学习效率不是线性上升的,而是有反复的,有时甚至还会下降。

(3)练习起伏的所以产生具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客观环境变化导致练习成绩起伏

Eg:

运动员训练时需要到比赛现场实地去适应场地,以及当地的气候等,就是希望避免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起伏

第二,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导致练习成绩起伏

学生由于学习过程中,受到自己注意力、情绪等变化,带来练习成绩起伏

第三,练习高原现象,即高原期出现导致练习成绩起伏

一个人练习到一定时期后会出现成绩暂时停滞现象

(四)个体练习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疲劳、厌倦以及意志力较弱等

11.智力技能:

又称为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或智力活动方式。

它与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的关系密切,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在认识事物或解决具体问题时,这些心理活动按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自动进行

①智力技能具备了下述特点:

第一,从对象来看,智力技能的对象是观念的,其直接对象是不具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客体在脑中的映象

第二,从方式来看,智力技能的操作方式具有内潜性,其操作在脑中是借助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外部很难觉察该操作过程的思维活动方式

第三,从结构来看,智力技能的结构具有简缩性,即把完整的东西压缩、简化、高度省略,因此难以觉察其活动的全部过程,而其外在表现则是自动化了的

②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

第二个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第三个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第四个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第五个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第十二部分动机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①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

②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人的需要

③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是诱因

2.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必要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②需要可能成为个体行为的驱动力,也可能只具有潜在影响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③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④他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⑤人类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

⑥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

⑦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

3.动机与需要: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密切。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心理倾向性中,如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需要和动机具有一定区别。

当一种需要促使个体投入行动并去获取满足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动机。

可以说,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4.动机的作用:

动机在人类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把动机比喻为发动机和方向盘,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的活动方向进行控制与调整。

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

5.人类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一)引发功能:

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

(二)指引功能:

动机比指南针,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个体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三)激励功能:

当动机引发并指引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后,活动能否坚持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

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6.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7.生理性动机:

饥饿、渴和性是基本的生理性动机,它们是生物种系存在的基础

社会动机:

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社会(心理)动机

8.好奇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等是典型的社会(心理)动机

①好奇动机:

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与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简称好奇

好奇更为复杂和更为深刻的表现行为是求知、审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等,正是这些动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②成就动机:

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高级的社会心理动机,它像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不断获得成就。

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9.阿特金森认为,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