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32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docx

高考生物题型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题型一、判断反射与反射弧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答案 C

解析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④对应的是传出神经,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可以产生反应;②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④⑤。

三、答题技巧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根据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确定下表中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做出应答反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3.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点提示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4.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

感受器被破坏后,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被破坏后,兴奋可以产生,但无法传导;神经中枢被破坏后,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四、变式训练

1.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 在熟知反射弧结构的前提下,应通过分析破坏前的实验现象推出存在的反射弧,通过破坏后的实验现象推出可能被破坏的反射弧结构,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

由表可知:

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

“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神经中枢之前的结构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之后的结构,即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神经中枢C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

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即使正常情况下刺激a点也不会引起乙电位计的变化和E发生反应。

题型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

1.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 A

解析 丁区域只能发生K+外流或Na+内流,不能同时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A项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电流计偏转。

B、C、D三项的两极同时在膜内或同时在膜外,测不到静息电位。

三、答题技巧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K+外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Na+内流

3.局部电流: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6.根据下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7.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8.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

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四、变式训练

1.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 A

解析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多个突触,A项正确。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 C

解析 a~b段为去极化过程,Na+顺浓度梯度内流,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项错误;b~c段Na+继续内流,B项错误;c~d段为复极化过程,K+外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项正确;d~e段K+继续外流,D项错误。

题型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填空题

二、典型例题

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 A

解析 因α-银环蛇毒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造成肌肉松弛。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有机磷农药抑制后,造成乙酰胆碱不能被清除,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出现肌肉僵直症状。

2.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功能。

骨骼肌细胞一般较长,但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细胞质体积的制约,一个细胞内常有上百个细胞核同时存在,A项错误;神经和肌肉接点构成突触,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B项正确;突触后膜的功能是接受神经递质,使肌肉收缩,与此功能相适应的是突触后膜向内部凹陷,以扩大与突触前膜的接触面积,C项错误;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需要对其的刺激超过某一最小值,并非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即可实现,D项错误。

三、答题技巧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下图为突触的常见类型,据图连线。

5.根据下图兴奋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过程:

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①突触小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6.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

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

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

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

⑤作用: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

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

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7.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

a.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b.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8.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1)V区和视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

(2)H区与听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

四、变式训练

1.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 A

解析 由题可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后,Ca2+在极短时间内消除前膜内的负电荷,突触小泡快速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加快了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故A项正确。

2.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图。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2)M点在静息电位时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成动作电位,其膜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由图可知,手指皮肤内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M(传入神经)传入脊髓,再由N(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屈肌和伸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可由b传到c,不能由c传到b,故刺激N点,c处可检测到兴奋,b处检测不到。

题型四、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填空题

二、典型例题

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

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 D

解析 刺激a、b两点中央偏左侧,a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b点还处于静息电位,即b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a点左侧,未到b点时,a、b点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b点时,a点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b点右侧,a、b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在a、b两点中央刺激,a、b两点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即膜外同时为负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当a、b两点兴奋后,又同时恢复为静息电位,即膜外同时变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

三、答题技巧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3.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变式训练

1.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膜外的微型电流计F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a处受刺激后,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填“正”“负”或“零”)电位。

(2)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反应,它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递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电极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_;在细胞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 

(1)正 

(2)能 不属于 (3)突触 (4)b→a 相反

解析 

(1)a处受刺激后,a处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正电位。

(2)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兴奋可以从感受器向效应器传递;刺激b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感受器(即皮肤细胞A)、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并没有参与该过程,故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3)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a处受到刺激后,其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而b处(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故a、b之间会产生b→a的电流。

在细胞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当兴奋传至a处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b处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