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37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 2.docx

七年级历史上专项练习12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的目时间和的分别是什么?

答: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目的:

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20个字以内)

答: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

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

说明变法成功:

“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

皇帝:

汉武帝。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答:

道路:

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

其标志是什么?

答: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

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

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

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答出三点即可)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

4、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答: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

政权的分立;江南地区开发。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学习孝文帝:

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答出三点即可)

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答:

张骞出使西域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

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答:

西域都护。

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2.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答:

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

答:

西晋后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答:

北方战乱。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答:

影响:

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

积极影响:

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6.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

孝文帝

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答: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7、问答题

(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

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

并请说明理由。

答:

用道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

墨家:

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儒家:

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

道家:

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

法家:

建立班规,奖惩分明。

兵家:

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

尧、瞬、禹的“禅让制”

2、材料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孔子

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孟子

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

墨子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过群居生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

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4.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

“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农耕生活的情况因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狩猎所取得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河长江流域:

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材料二: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

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

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

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2:

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3:

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

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

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做法?

通过禅让制的办法推举出来的。

这体现当时一种民主平等的特点。

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请说明理由。

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因为这种民主平等的生活是建立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平等,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

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

材料二:

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

⑴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

商朝纣

⑵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

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⑶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

《封神演义》

8.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引自《论语•宪问》

阅读材料后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春秋时期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9.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

其中“平王东迁于洛”是在哪一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②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霸。

③材料中“齐、楚、晋始大”时的国王分别是谁?

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

1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其中“孝公”是谁?

商鞅秦孝公

②此人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

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④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战国时期秦国

⑤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建立县制

⑥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增强国力

⑦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

理由是什么?

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离骚》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

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赛龙舟,吃粽子。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哪个时期?

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孔子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3.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

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4.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墨子战国时期

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墨家“兼爱”、“非攻”

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维护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15.阅读下列材料: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回答: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答: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律,误期要处斩。

陈胜和吴广号召起义。

②口号含义是什么?

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

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这个口号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反抗暴秦统治的起义信心和决心,人们纷纷响应起义。

16.阅读下列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

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

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

儒家;太学

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焚书坑儒”

17.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请回答:

①“秦王”指谁?

答:

嬴政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答:

天地四方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答: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

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答: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8.阅读下列材料: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请回答:

①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兴修水利的重视?

答:

汉武帝

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答:

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

答:

东汉明帝

19.阅读下列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

答:

张骞

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

答:

公元前138年,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20.阅读下列材料:

“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请回答: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

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

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

21.阅读下列材料: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

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

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

答:

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

答:

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

他有什么成就?

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答: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22.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请回答:

①文中的“伦”是指谁?

他生活在什么时代答:

蔡伦、东汉

②根据材料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意义如何?

答: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3.阅读下列材料: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弘明集》作刃)。

形之于用,犹刀之于

利。

利之名非刀也;刀之明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

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引自《梁书•儒林传》

此文作者是谁?

他是哪朝人?

他这篇重要代表作的名称是什么?

答:

王充、东汉、《论衡》

②材料中“利”和“刀”分别比喻什么?

二者关系如何?

答:

“利”指人的精神和灵魂,“刀”指人的血肉之躯;人的精神依附肉体而存在,人死了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着消亡。

③文中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答:

反对迷信鬼神的思想。

24.阅读下列材料:

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①这是谁说的一句话?

答:

司马迁

②他写过什么重要的历史著作?

答:

《史记》

③结合实例,谈谈这一名言对你的启迪?

答: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

像刘胡兰、雷锋、孔繁森等成千上万个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人们,他们的死都比泰山还重,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他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

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可自己发挥)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风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日:

“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

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时间?

答:

前秦,氐族,4世纪后期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

发生在哪一年?

结果如何?

答: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

③由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

答:

草木皆兵

26.阅读下列材料

  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

答:

东晋,王羲之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有何美誉?

答: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答:

书圣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①杜甫对谁的高度评价?

答:

诸葛亮

②他辅佐谁建立政权?

答:

刘备

③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作什么?

答:

“蜀”或“汉”

28.阅读下列材料

“西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似乎很兴盛,但是个短命王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西晋是谁建立的?

建立于什么时间?

统一时间?

西晋何时灭亡?

被哪个民族所灭?

答:

司马炎、266年建立、280年统一、316年灭亡、匈奴

②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答: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皇族成员为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耗尽了西晋国力;实行民族压迫,引起反抗,被匈奴兵灭亡。

29.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

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

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

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教育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②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孔子轻视农业劳动,认为学习农业没出息。

③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0.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无义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孟子战国时期

②由材料我们可看的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主张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31.请阅读下列材料: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