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49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docx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

Lifeisliketravelingbybus.Wedon'tneedtocarewherethecarwillstop.Whatweneedtocareaboutisthescenerywepassbyandthemoodwhenwelookatthesescenery.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1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

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

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

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

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

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

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

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

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

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

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

“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

”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

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

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

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3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

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

“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

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

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

  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

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

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

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

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

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

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

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

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

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威胁论”。

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

  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

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4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

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

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

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

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

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着《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

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

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

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

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

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

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

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

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

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

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

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

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

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

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

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

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

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

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

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全球通史读后感5

  早在学生时代,就曾摘录过这样的话:

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缜密......

  偶然间发现了全球通史这部电子书稿,突然间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想想学生时代的我学历史,学地理,好象都是为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并未真正用心地去读一读、想一想。

现在没了考试的压力,反倒觉得了解一下人类的起源,发展、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读书笔记。

  很怕把读书笔记写成流水帐,又觉得不把自己看过的记下来,会很快忘掉,所以只得跌跌撞撞如宝贝涂鸦般把自己的感受堆在这里,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欣赏这未经雕琢的最最自然淳朴之地。

  今天读的是15000年前的世界(上篇)--文明之前的人类。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因为它们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机会,还有被淘汰的压力。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响的机会求得发展,这种可接近性就常会带来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

相反,那些处于闭塞状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来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胁,因而,被淘汰的压力对它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们可以按原来的状况过上几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时代。

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必须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

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

当然,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首先,人类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人类与长臂猿或北极熊不同:

长臂猿双臂柔软细长,只适应森林生活;北极熊白色的毛皮很厚,只适应北极环境;而人类,决不是只适应一种环境,相反,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自己的大脑,人类利用自己的大脑能适应一切环境...

  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

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下来。

  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000年时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而转变为人类--"能进行思维的人类"。

  旧时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依然靠采集食物为生,集团首领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那时还不存在由制度确立、为大家公认的强制性的权力。

首领们由于特殊的目的而自然地产生:

熟悉宗教仪式的老人被大家推举为司仪,而狩猎本领出众的年青人则当选为狩猎集团的首领。

但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首领都不是运用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制度规定有谁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

  读到这里,不难看出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不断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历史,在这种抗争中,语言得以产生,工具得以产生,征服自然的力量得以产生,人类的智慧正是在抗争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