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06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 

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

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

7.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8.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9.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10.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

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

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

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

声杂;

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

点名了战事吃紧;

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

下片侧重抒情。

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雁去(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

异"

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

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三)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

霜满地"

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在时间上是"

长烟落日"

的延续;

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

的妙处。

(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3分)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

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

夕阳西下几时回?

"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

无可奈何"

、"

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 

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

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 

以说 

似 

曾 

相 

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5、"

一曲新词酒一杯"

到"

去年天气旧亭台"

,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6、"

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

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7、"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句中一个"

独"

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落寞、孤独

8、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填空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重点句、词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

请说出其中理由。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

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三、 

主旨(中心)提炼

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