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2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

一。

单项选择题

1.区别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的量变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变化是否明显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2.“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A、折中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只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

A、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B、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C、是庸俗唯物主义D、是诡辩论

4、不可知论()

A、是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是一些否认精神和物质有同一性的哲学家的观点

D、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

5、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D、抹煞真理阶级的观点

6、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意识

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8、国家的实质是()

A、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代表者

B、社会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D、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

10、承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是二元论观点D、是英雄史观

1.事物的本质是()

A.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

D.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A.思维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B.自然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D.朴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A.世界本原的科学B.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C.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D.一切规律的科学

4.“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

”这是()

A.唯能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事物的质是指()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6.一切唯心主义者都()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B.是不可知论

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D.是形而上学

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和趋向

8.成为人们认识基础的有()

A.事物矛盾的特殊性B.事物的度

C.事物的量D.事物的相互联系

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所以()

A.不能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C.必然最后倒向唯心主义

D.不能解释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

A.具体真理B.绝对真理

C.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D.一种斗争策略

11.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B.主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C.主观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D.机械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1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一样的

B.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不受人的意志影响的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受偶然性影响的过程

D.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3.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因为()

A.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的质量和数量不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它的密度与社会生产配置无关

D.人口数量的多寡和增长的快慢不是社会制度变化的原因

1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

B.地理环境为物质生产提供劳动力

C.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现成的劳动手段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工具

1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和各环节的总和

C.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6.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

A.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尺度

B.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

C.它是物质文明的唯一要素

D.它在生产过程中把人的劳动直接传导到劳动对象

17.脱离了人体的手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说明()

A.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生命是靠整体维持的

D.要通过整体认识部分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物质世界B.知识分子的头脑

C.人民群众的实践D.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1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真m点

C.宿命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

B.人们感觉的复合

C.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3.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A.消灭生产力中一切积极因素

B.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C.生产力的发展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

D.使生产力完全解体

24.劳动对象是指()

A.各种生产工具B.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D.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

25.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26.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A.天赋人权

B.人道主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自由、平等、博爱

27.对于“哲学”的完整表述应该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社会文明的更新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D.国家政权在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

实践的3B点

C.矛盾的观点D。

普遍联s83a6

30.在少数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是()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B.剥削阶级思想侵蚀的结果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31.国家的起源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C.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32.事物的量是事物自身规定性其特点是()

A.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特定的量规定了事物特定的质

C.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量

D.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质的稳定性

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B.生产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因素

C.生产力是自然关系所以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3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度量时间离不开空间的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35.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

A.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

B.标志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

C.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

D.标志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

36.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D.抛弃一切个人利益

37.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D。

道德和艺术

3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是()

A.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9.对森林的乱砍乱伐会使土地沙化,这是因为()

A.物质生产活动有天然的破坏作用

B.地理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C.无计划生产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D.森林生长在不宜生长的地方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

A.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B.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

C.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D.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

4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42.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B.不同量的事物其质也不同

C.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自身

D.一定事物的质总有一定的量

43.我国古代人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句话表达了()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44.矛盾的普遍性可以做如下表述()

A.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

B.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每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

D.矛盾即思想和客观事物的不一致

45.意识依赖于物质主要表现在依赖()

A.思维的发展B.人的大脑和客观存在

C.天生的聪明D.勤奋好学

l.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指()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D.属性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表现为质

2.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觉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绝对精神”产生一切D.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历史观D.二元论

5.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

A.相对主义B.思想僵化

C.不可知论D.丧失原则

6.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A.事物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没有严格区别

C.事物之间存在确定不变的界限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7.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而起作用的过程

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B.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发展

C.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

D.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预见到一切

10.法律的实施和贯彻通过以下的途径()

A.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B.靠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

C.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力量来实现

D.靠政权的强制手段来维持

11.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意义在于()

A.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B.能保持自然生态不变

C.能调整生产关系D.能控制人口增长

12.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可能犯的错误是()

A.把不可能的东西当成现实

B.认为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C.认为现实中孕含着可能性

D.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

13.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的产生是生物学过程

B.现代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C.有人的大脑才有人的意识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14.人口因素是指()

A.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B.世界上所有人口的总和

C.有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人们

D.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1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

B.水温在0℃一100℃内的变化

C.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

D.植物由幼苗到植株的生长

16.下列哪种成分是我国上层建筑的核心()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7.社会存在主要是指()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

政治法律制度

C.地理环境D。

人口因素

1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9.事物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是()

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有原因的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C.偶然性是未发现其原因的现象

D.一切有原因的现象都是必然性的东西

2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A.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歪曲了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证明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D.科学地彻底地驳倒了唯心主义

2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A.政治活动B.科学活动

C.艺术活动D.生产活动

2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一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D.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B.承认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

23.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

A.已不存在B.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D.越来越激烈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25.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2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主要关系是()

A.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技术是不参与生产活动的间接生产力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D.科学技术包含着生产力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强调入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

B.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发展

C.实践性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D.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8.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A.物质关系B.伦理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

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

30.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C.事物的变化发展引起运动

D.事物的多种联系组成运动

3l.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中不能包含理性认识的成分

B.理性认识中排除了一切感性因素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B.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

C.认识论和辯证法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3.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人们进行的自觉的革命活动

34.劳动者是指()

A.有思想有理想的个人

B.有特殊技能的青年人和老年人

C.一切从事活动的人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生产的人

35.在一个工厂里,下列哪种情况是量的规定性()

A.劳动生产率B.生产方式

C.产品名称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整体和局部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D.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3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A.没有物质就没有唯物主义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没有运动就没有辩证法

3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

A.它不受具体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

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相互协调

D.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39.所谓事物的度是()

A.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B.一定量规定着一定的质的活动范围

C.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度的界限

D.事物不变质的保证

40.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为大多数人所同意的理论和意见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1.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因为()

A.一切实际工作离不开人的思想

B.做好实际工作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学好哲学

D.实际工作就是改造世界

42.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实践中是()

A.证明的工具B.行动的指南

C.具体的方法D.处理问题的工具

43.下列哪个说法指出了意识的能动性()

A.渴丁要喝水B.手碰到火就缩回来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着的各方面各有其特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存在共同点

C.不同过程的矛盾都具有统一性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都有同一性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哪些事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道理()

A、防微杜渐B、万丈高楼平地起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七分成绩,三分不足E、合二为一

肯定和否定()

A、是事物内部两个因素B、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

C、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环节D、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E、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要自由就要守纪律

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C、技术革新的实验

D、农民种田E、调节民事纠纷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判断E、概念

社会存在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A、物资资料生产方式B、全部社会关系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E、社会制度

从高低不同层次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A、个人意识B、群体意识C、社会心理

D、社会意识形式E、阶级意识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自然界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劳动对象

D、劳动者E、劳动资料

阶级是()

A、政治范畴B、思想范畴C、历史范畴

D、永恒存在的范畴E、经济范畴

10、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A、时势造就英雄B、时势召唤英雄C、时势锻炼英雄

D、时势制约英雄E、时势筛选英雄

l.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相互联结和相互结合的关系

D.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的关系

E.主要和非主要的关系

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A.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之上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规定了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生活细节

D.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E.它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生长起来的基础

3.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偶然的联系C.本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E.内在的联系

4.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里得几何学

C.牛顿力学D.相对论E.唯能论

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普遍性B.同一性C.斗争性

D.特殊性E.客观性

6.阶级的实质是()()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我们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

C.认识是否来源于实践

D.世界观是否是哲学

E.意识能否变为现实

8.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D.运动员训练

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

E.医生诊病

9.民播种时要估计种籽的发芽率,从可能性的范畴看,这是()()

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B.从量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E.把握可能性的性质

10.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哪些论点是正确的()()

A.一切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