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31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T系列脱硫循环泵检修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修 

大修

检修周期2-3个月6-12个月18-24个月

注:

检修周期按运行连续运转的累计时间计算。

3.2.1小修检修内容:

3.2.1.1检修、清扫吸入阀;

3.2.1.2检修填料密封,更换填料,必要时更换填料压盖和螺栓;

3.2.1.3找正联轴器,调整联轴器的轴向间隙更换联轴器的易损件橡胶弹性圈;

3.2.1.4检查、修理在运行中发生的各种缺陷,更换易损零件,并紧固各部螺栓;

3.2.1.5更换润滑油(脂),清洗设备壳体。

3.2.2中修检修内容:

3.2.2.1包括小修内容;

3.2.2.2检修机械密封,修理或更换静密封环;

3.2.2.3解体、检查各零部件的磨损,腐蚀和冲蚀程度,予以修理或更换;

3.2.2.4检查轴的磨损,腐蚀和不直度,进行修复或更换;

3.2.2.5校核转子晃动度,测定转子的静平衡;

3.2.2.6检查轴承/油封的磨损程度,必要时进行更换;

3.2.2.7检查、调整轴套、压盖、口环、轴封的各种间隙;

3.2.2.8测量泵体水平度,修整机座及设备油漆;

3.2.2.9校验压力表,电流表。

3.2.3大修检修内容:

3.2.3.1.包括中小修内容。

3.2.3.2检查各部件老化磨损情况,更换泵体,叶轮,泵轴等。

3.2.3.3.电机保养,更换轴承/叶轮,电缆绝缘老化情况检查维护。

3.2.3.4检查或更换转子,并调整间隙。

3.2.3.5检查调整各部位的密封。

3.2.3.6检查调整各部位间隙。

3.2.3.7检查调整机体水平。

3.2.3.8检查或更换本机所属阀门、管件、电气、仪表等。

3.2.3.8设备与管道防腐。

4.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4.1主轴部分:

4.1.1是否有腐蚀,裂纹等缺陷;

4.1.2轴颈的圆度及圆柱度不大于其直径的公差之半;

4.1.3轴的不直度,轴颈处不大于0.02mm,其它部位不大于0.01mm;

4.1.4键槽中心线对轴中心线的不对称度应不大于0.03mm/100mm;

4.1.5键与键槽应接合紧密,不许加垫片。

键槽磨损后,可根据磨损情况,适当加大,但最大可按标准尺寸增大一级在结构,可在本键槽的90度或120度方向上另开键槽;

4.1.6在泵上使用机械密封时,对轴(或轴套)的要求见本规程有关机械密封部分,以及所采用的机械密封型号的技术要求。

4.2泵的检修、装配

4.2.1转子部分:

4.2.1.1轮及轴套的径向跳动不应超过下表规定:

名义直径部位 

≤5

叶轮密封环直径0.05

轴套外径0.04~0.05

4.2.1.2轴套:

1)、轴套与轴不能采用同一种材料,特别是不能采用同一种牌号的不锈钢,以免咬死,

2)、轴套与轴的接触面配合应采用图纸上要求,如无图纸可采用D/d配合;

3)、泵体密封环与叶轮密封环的径向间隙应符合相关规定;

4.2.1.3叶轮:

1)、轮与轴一般采用D/d配合,并采用叶轮螺母并紧;

2)、新装叶轮应找静平衡,叶轮的平衡重应不大于下表规定,超过表值可用去重法找静平衡,去重时,应从叶轮的两侧切削,但切去的厚度不得大于原叶轮壁厚的1/3,切削部位应与圆盘平滑相接。

叶轮允许不平衡重表

叶轮外径(mm) 

<200210~300301~400

允许不平衡重(g)358

3)、转子与泵壳总装后,首先测定,转子的轴向总窜动量。

转子定心时,应取总窜动量的一半。

4.2.1.4 

滚动轴承部分:

1)、滚动轴承的滚子与滑道应无坑疤,斑点,接触平滑,转动无杂音;

2)、轴承需热装时,可用100~200℃左右机油油浴轴承,10~15分钟后进行组装。

严禁采用直接火焰加热

3)、与内圈一起转动的轴,一般采用D/gd配合,与轴承外圈配合的轴承体可采用Gd/d或D/d配合;

4)、滚动轴承做轴向止推时,其轴承外圈不应压死,所留间隙可根据轴的长度,温度变化及泵的允许轴向窜动量决定。

4.2.2密封装置:

4.2.2.1 

填料密封:

1)料密封压盖与轴或轴套的径向间隙一般为0.75~1mm;

2)填料密封压盖与填料箱内壁一般采用小间隙配合;

3)压盖压入填料箱的深度一般为一圈填料的高度,但最小不能小于5mm;

4)填料对口应开30度斜口,每圈接口应互相错开120度。

4.2.2.2 

机械密封:

1)用并圈弹簧的旋向与轴的旋向相同,应使弹簧越转越紧;

装配时,注意弹簧的压缩量,使弹簧压缩后的长度为其工作长度。

多弹簧时各组弹簧的圈数,自由长度一致,保证压缩力平衡;

2)安装机械密封的轴或轴套的径向跳动应不大于下表规定:

轴或轴套直径16~2830~6065~8085~100

径向跳动0.060.080.100.12

3)安装机械密封处的轴和轴套的表面光洁度不低于8级,与静环密封卷接触的表面光洁度不低于6级,装配后的端面跳动不大于0.06mm;

4)机械密封要求轴的轴向窜动量不超过±

0.5mm;

5)机械密封的压盖与垫片接触的平面对轴中线的不垂直度不大于0.02mm;

6)动环与静环接触密封面,光洁度不低于▽10;

7)压盖中活装的静环内端面防转槽根部与防转销应保持有1~2mm的轴向间隙,以防压不紧密封圈或蹩劲。

4.2.2.3、弹性联轴器:

1)联轴器与轴的配合,一般采用D/gc或D/gd;

2)半联轴器装在轴上时,其端面跳动及径向跳动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联轴器外圆最大直径105~170190~260290~350

半联轴器对轴跳动 

径向0.070.080.09

端面0.160.180.20

3)联轴器安装时的不同轴度应不大于下表规定:

联轴器外圆最大D105~170190~260290~350

不同轴度0.140.160.18

4)两个半联轴器连接后,端面间隙应符合规定,

5)连轴器安装时,允许轴的偏差如下图所示:

角度位移α<40'

横向位移x=0.5mm

纵向位移y=0.14~0.2mm

6)联轴器连接后端面间隙差数,一周上不得超过0.3mm;

4.2.2.3泵的装配

4.2.2.3.1)轴承体组件的安装(见图10)

①装后轴承,将后轴承3、4,然后将挡套2压紧轴承,用圆螺母1锁紧,(热装)。

         

②将装轴承箱6。

              

③妆前轴承7。

④装轴承箱上的密封圈5。

⑤轴部分的其它部件,待主轴组件与托架装好后,再按装配图依次安装。

  

4.2.2.3.2托架的安装(见图11) 

①现将托架体由池内的油污清除干净,将轴承孔擦干净。

②将托架体与托加盖的接合表面清理干净后,测量轴承孔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且允许在±

0.5mm范围内,确定所加纸垫厚度(调整厚度时,最多不超过三层垫)。

③装由池六角螺塞及油标,并在油标盘上通过圆心划一0.2~0.5mm水平线涂上红漆,以示油位。

④起吊主轴两端,将主轴组件7(图10)装进托架5内的装配孔内。

吊起托加盖6,在托架接合的青壳纸上涂上耐油密封胶后,合上托架盖。

轴承箱法兰内侧端面与托架端面的间隙δ先留3mm。

打进锥销,预紧螺栓。

6前轴承压盖8装油封,垫青壳纸,装在轴上用螺钉与托架连接起来。

⑥后轴承盖3装油封,垫青壳纸,装在轴上,用螺栓与轴承箱连接起来。

7装上挡水盘9和拆卸环10。

装拆卸环时,螺栓孔内必须加入少量润滑油脂,拆卸环要压紧挡水盘。

8装轴承箱上的调节螺栓4和紧定螺钉2。

9轴上装磁力百分表,检查托架与后壳联接的半圆定位孔及端面与轴回转中心的同轴度及垂直度,均不能大于0.25mm。

10装泵联轴器1或用泵皮带轮。

为保护机械密封不致因冲击力受损,必须先打入泵联轴器或者皮带轮后,才能装入机械密封。

若以装成的泵内装有机械密封,应先将泵头部分和机械密封拆下,再打入泵联轴器或者皮带轮,最后回复机械密封和泵头部分。

否则,锤击力有可能导致机械密封动、静环破裂。

4.2.2.3.3机械密封装组件的安装

安装前应检查机械密封的规格型号是否正确,将相关附件准备齐全。

安装机械密封前应将泵联轴器装好。

下面分别介绍单端接卸密封和双端机械密封组件的装配。

1)单端面机械密封的安装:

a单端机械密封为集装式结构,装到泵上不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允许的轴向位移为:

3—5mm。

(图12)

图12泵头装配图(单端机械密封)图13泵头装配图(双端机械密封)

2)双端面机械密封的安装:

a双端机械密封出厂时一般分为三部分:

机械密封压盖部分(内有静环)动环组件(包括动环、弹簧、弹簧座等)静环部分。

安装时,现将机封压盖部分固定在尾盖2上,拧紧机械密封压盖螺栓,将静环安装到衬板3中。

(见图13)

机械密封安装好后,按泵的旋转方向手盘动车,视其转动是否灵活。

若有异常,进行检查、调整。

具体安装方法与使用注意事项详见机械密封厂家提供的安装使用说明书。

3)泵头部分的安装

单端机械密封和双端机械密封的脱硫泵泵头的装配顺序有些差别,下面分别介绍:

单端机械密封(见图12)

(1)先将单端机械密封尾盖1与托架用螺栓联接。

(2)装后护板2。

(3)装机械密封组件3。

(也可将机械密封先装到后护板上,然后一起装到轴上)

(4)叶轮4装在轴上,拧紧,压实轴套。

(5)装后护板与蜗壳处的密封圈。

(6)将蜗壳5吊起,装配在后护板上,连接好螺栓。

(7)装出、入口短管。

(8)调整叶轮与蜗壳的轴向间隙为:

0.75—1.0mm(水平方向)。

(调整方法参考六泵的调整-1泵的间隙调整)

4)双端机械密封(见图13)

(1)现将尾盖部分(尾盖与机械密封压盖已用螺栓连接好)与托架用螺栓联接。

(2)装机械密封的动环部分。

(3)装尾盖与衬板处的密封圈。

(4)将衬板部分(已装入机械密封静环)装到轴上。

(5)装后护板4。

(6)将叶轮5装在轴上,拧紧,压实轴套或间隔套。

(7)装后护板与蜗壳处密封圈。

(8)将蜗壳6吊起,装配在后护板上,用螺栓将蜗壳与尾盖连接好,压紧各密封圈。

(9)装出入口短管。

(10)调整叶轮与蜗壳的轴向间隙为:

0.70—1.0mm(水平方向)。

5)其他零件的安装

(1)电机与泵找正后,检验电动机转向与蜗壳上箭头指向一致后,安装膜片联轴器的中间节部分。

(膜片联轴器的中间节部分,待泵发往现场后,现场安装。

(2)装好联轴器罩。

5.泵的拆检注意事项

5.1总体介绍

5.1.1泵设备不会因意外情况接通电源,吸入(抽吸)管路和出口(排料)管路的阀门必须关闭。

5.1.2温度必须被降低至环境温度。

5.1.3对泵设备的维护工作只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利用原始零配件进行。

5.1.4任何对电动机进行的维修维护工作应遵循各电动机供应商的说明和规定。

5.1.5在设备损坏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随时与我们的售后服务部门联系。

5.1.6将轴承体内的油料排空。

如果泵装的是单端面机械密封时,将集装板旋入集装槽中并固定好。

5.2.2泵的拆卸

5.2.2.1泵在拆卸时先将膜片联轴器的中间节部分拆下,方便检修。

装双端面机械密封的泵:

将带有机械密封的后护板一同拆下。

泵的拆卸顺序:

蜗壳---叶轮-----后护板----机械密封及尾盖-----托架组件

5.2.2.1安装前的检查

5.2.2.1.1泵已经检验和试验,为了保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必须正确安装。

安装前应首先核对无误后,应详细阅读有关资料,特别是本使用说明书,掌握有关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安装。

5.2.2.1.2详细阅读此使用说明书,掌握有关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安装。

5.2.2.2泵的安装及找正

5.2.2.2.1脱硫泵机组应采用二次灌浆法进行安装。

泵机组安装后,机组的中心线应与地基中心线一致;

机组的中心高与设计值的偏差应不大于±

2mm,机组的水平允差为0.1/1000。

5.2.2.2.2对于采用膜片联轴器传动的泵机组,找正方法如下:

找正是安装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主、从动端设备初始对中越好,那么传动系统的运行就越平稳,为保证最佳对中精度,推荐图7找正方法:

7联轴器的找正

①用千分表分别对联轴器半轴节的端面和外圆测取跳动值,直到符合要求。

②具体对应的千分表的角向、径向、轴向的指示值见下表1。

表1用千分表测量的角向、径向、轴向的指示值(mm)

公称转矩T

(N.m)

千分表指示值

角向

径向

轴向

100

0.05

0~0.4

4000

0.16

0.12

315

4500

0.18

0.13

400

5600

0.14

1000

6300

0.20

0.15

1250

13500

1600

0.08

18000

0.21

2000

20000

0.22

2500

0.10

28000

0.24

3150

0.11

31500

0.17

5.2.2.2.3于采用减速机传动的泵机组,电机与减速机连接的联轴器的找正有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5.2.2.2.4种是以刀口尺与塞尺配合。

以刀口尺找正联轴器的外圆,保证每对联轴器在各方向的平齐,其最大误差δ应不大于0.1mm(图8a)。

以塞尺检查每对联轴器之间的间隙,其最大误差Δ(Δ=δ1-δ2)应不大于0.1mm(图8b)。

5.2.2.2.4另一种方法是用磁力百分表配合塞尺找正联轴器。

先将磁力百分表固定在一边联轴器外圆上并盘车,然后将百分表测头放在对面联轴器外圆上,观看百分表的跳动不应大于0.2mm(图8c)。

轴器的间隙用塞尺测量,其最大误差应不大于0.1mm(图8 b)。

abc

图8联轴器的找正

具体减速机的安装及注意事项详见减速机使用说明书。

对于皮带传动的泵机组,应保证泵轴与电动机轴的平行度,通常以皮带轮进行找正。

中心距较小的,可以用直尺靠皮带轮端面来找正。

中心距较大时,可以用拉线靠平皮带轮端面来找正。

6车与验收

6.1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6.1.1检查检修记录,确认数据合格。

6.1.2电动电动机,确认旋转方向正确。

6.1.3流道内不得有焊渣等硬杂颗粒。

6.1.4将润滑油注入主油箱中,油面应达到油位指示计的刻度线。

6.1.5接通冷却水进、出管路,并检查不得有漏水、漏油现象。

6.1.6按旋转方向手动盘车检查有无异常现象。

6.1.7仪表指示准确、好用。

6.2试车

6.2.1无负荷云转0.5h后,停车检查工作间隙情况是否有变化,若无变化就逐渐将排气阀阀门关小,切不可突然加载到额定压力,并注意排气压力表的压力值,排气压力不可超过标准的规定值,每升一次压运转4h,试车24h。

6.2.2转子运转无杂音,振动情况符合说明书或相关标准要求。

6.2.3轴承温度应符合:

对滚动轴承不大于70℃。

6.2.4冷却水、润滑系统应畅通不漏。

6.2.5轴封部位应无泄漏。

6.2.自控装置、压力调节阀好用。

6.2.7出口温度、风压及电流符合规定。

6.3验收

6.3.1连续运转24h,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值或满足生产需要。

6.3.2设备达到标准。

6.3.2检修记录齐全准确。

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6.4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A)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解决方法

泵不出水 

注满液体 

停泵注水

吸入阀堵塞 

 

排除杂物

转向错误 

变转向

流量不足 

吸入阀或叶轮堵塞 

检查水泵,清除杂物

泵体或吸入管漏汽 

紧固

填料处漏气 

紧固或更换填料 

叶轮腐蚀、磨损 

更换叶轮

输出压力不足 

介质中有气体 

排出气体

轮腐蚀,严重损坏 

更换叶轮

口环磨损,壳体间隙大 

更换口环或壳体

B)消耗功率过大

1、料压盖太紧,填料函发热----调节压盖的松紧

2、联轴器皮卷过紧-----更换胶皮卷

3、转动部分轴窜过大叶轮抵住口环----调整轴窜动量

4、中心线偏斜-----找正轴心线

C)轴承过热

1、中心线偏移---------校正轴心线

2、缺油或油不干净------清洗轴承、换油

3、油环转动不灵活 

检查处理

4、轴承损坏--------更换轴承

D)密封处漏损过大

填料或密封件材质选用不当----验证填料腐蚀性能,更换填料材质

或轴套磨损-------检查、修理更换

轴弯曲--------校正或更换

中心线偏移------------找正

转子不平衡,振动大-----测定转子平衡`

E)体过热 

泵内无介质 

检查处理水储量,

出口阀未打开 

打开出口阀门

泵容量大,实用量太小 

更换泵

振动或发出杂音 

中心线偏移 

找正中心线

吸水部分空气渗入 

堵塞漏气处

轴承间隙过大 

调整或更换轴承

轴弯曲 

校直

F)叶轮内有异物 

清除异物

叶轮磨损,转子不平衡 

更换叶轮

叶轮歪斜 

排除故障找正

叶轮与泵体磨擦 

调整

地脚螺栓松动 

紧固螺栓

7、检修安全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7.1检修设专项负责人,在检修前,对参加人员进行分工;

7.2在检修设备前与生产操作人员联系好并把总电源开关拉下,挂好停电作业牌方可施工。

施工未完,停电作业牌不能摘下,禁止任何人开动设备;

7.3各种阀门关闭位置检查无误;

7.4在检修设备和装配前,对需要装配的零件尺寸应先校对,关键装配尺寸和更换零件要有检修记录;

7.5检修工具和零部件设专人保管,避免丢失,而影响检修;

7.6在拆卸和装配尺寸精度较高的零件时严禁硬打敲,需敲时可用木质或铜质垫块;

7.7做到文明检修,检修完应清理现场,将旧零件及金属物品等清除干净,放到指定地点,防止遗留在设备内,造成事故,并检查安全防护罩等是否安装好。

8易损件明细表

易损件订货应以随机所带的装配图明细为准。

表4脱硫循环泵易损件明细表

序号

零件部位

零件名称

数量

材   料

备 注

1

叶 轮

GLH-5

2

蜗 壳

3

后护板

4

衬板

5

尾板

QT500-7

6

间隔套

7

入口短管

8

出口短管

9

机械密封

组件(含轴套)

10

O型密封圈

丁腈橡胶

蜗壳与后护板间

11

后护板与衬板间

12

衬板与填料箱间

13

叶轮与间隔套

14

氟橡胶

间隔套与轴套间

15

入口垫圈

自然硫化橡胶板Z

入口短管与蜗壳

16

出口垫圈

出口短管与蜗壳

17

前轴承压盖

18

轴承

泵头侧

19

油封

20

后轴承压盖

21

挡套

45

22

Ⅰ硫化橡胶

轴承箱用

23

电机侧

24

轴承体

QT200

25

Ⅰ类硫化橡胶

挡水盘与拆卸环间

26

挡水盘

27

拆卸环

2Cr13

组件

28

29

冷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