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48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7.43;

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如有简便方法可采用“带着符号搬家”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1)确定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

1.平移的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

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平移图形的画法:

(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或线段。

(2)将关键点或线段按所需方向平移到新位置,描出各点(或线段)。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平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平移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平移、对称

1.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

(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平移的格数和方向;

(3)平移,描出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1)先选好基本图案;

(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整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

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

(同时也是1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二)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最小的是6。

同时是3和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

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同时是

3和5的倍数,一定是15的倍数,最小的是15。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

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一定是3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9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它也一定是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方法:

1、列乘法算式,思考:

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列除法算式,思考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

本身。

找一个数的因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

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

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等。

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

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关键点:

弄清楚起始状态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

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

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

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1)割补法

(2)数方格法(3)重叠法(4)合拼法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

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2)动手做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有3条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无数条高。

垂足所在的边就是高所对应的底。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在两条平行边之间画垂线段)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

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从顶点向对边画垂线段)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在上下低之间画垂线段)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

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a=s÷

hh=s÷

a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是相等的。

(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底×

高÷

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

2a=2s÷

hh=2s÷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

2=底×

高÷

2=(上底+下底×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b)h÷

a=2s÷

h-bb=2s÷

h-ah=2s÷

(a+b)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去尾法和进一法练习题 

一、去尾法

1、一块布可以做5.8件同样的衣服,实际做了( 

)件。

2、一堆木料可以做8.8张写字台,实际做了( 

)张。

昨天,一批工人生产的零件可以组装5.6台电视机,实际组装了( 

)台。

3、游乐园门票2元一张,5.8元可以买多少张?

10元呢?

10.6元呢?

9.8元呢?

4、学校运回124套课桌椅,每间教室需要摆放25套,够几间教室?

二、进一法 

1、一堆煤用一辆汽车2.8次可以运完,实际要运( 

)次。

2、山上的游客一次运完需要5.3辆客车,实际用了( 

)辆客车。

一间教室的地砖一天铺完需要3.6个工人,实际需要( 

)个工人;

如果一天铺完需要3.3个工人,实际需要( 

)个工人。

3、妈妈榨回26千克菜油,如果5千克装一桶,需要准备多少个油桶?

如果6千克装一桶,则需要准备多少个油桶?

4、仓库里有520袋面粉,1个工人1天可以搬80袋,多少个工人1天可以搬完?

如果1个工人1天搬100袋,多少个工人1天可以搬完

 75.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让我们先解答一道题,研究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情况。

  例如:

某校买了23张办公桌,单价是106元,求共用了多少钱?

  这道题列式为:

106×

23,按照正常的计算方法,是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过程是比较繁杂的,如果利用乘法分配律,则可以使运算变得简便。

  106×

23=(100+6)×

23

  =100×

23+6×

  =2300+138

  =2438(元)

  又如,遇到如下情况的题目,也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9×

7+55×

7+16×

7=(29+55+16)×

7

  =700

  这道题里的三项都有因数7,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91.除法和减法有什么关系?

  除法可以看作是连续减去相同数的减法。

被除数相当于被减数,除数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减数,连续减的最多的次数就是商,最后的差就是余数(可能是零)。

(1)35÷

7=5

  也就是35-7×

5=0

  于是35-(7+7+7+7+7)=0

  所以35-7-7-7-7-7=0.

  又如:

(2)97÷

23=4(余5)

  也就是97-23×

4=5

  所以97-23-23-23-23=5.

  110.在求近似数时,有时使用“进一法”,有时使用“去尾法”,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进一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在保留部分的末位上加1,这种截取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例如,把π=3.14159……用进一法截取到百分位时,近似值为3.15。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取进一法。

每条麻袋能装粮食75公斤,现在有1380公斤粮食,需要麻袋多少条?

  解:

1380÷

75=18.4(条),

  或1380÷

75=18(余30)。

  结果得18.4条,如果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那么应该得18条麻袋。

如果只用18条麻袋的话,余下的30公斤粮食往哪里装呢?

根据题意,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1380÷

75=18.4≈19(条)

  答:

需要麻袋19条。

  去尾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所保留的数不变,这种截取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例如,把π=3.14159……用去尾法截取到千分位时的值为3.141。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取去尾法。

每件儿童衣服要用布1.2米,现有布17.6米,可以做这样的衣服多少件?

17.6÷

1.2=14.66……

  或17.6÷

1.2=14(余0.8)

  结果得14.66……,如果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那么应该得15件。

但是做衣服的事儿,大家都明白,剩下的布虽然能做0.6件,但是不够做成一件的布,只能采取去尾法。

  17.6÷

1.2=14.66……≈14(件)

答:

可以做成这样的衣服14件。

 117.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规定的?

  小数乘法的法则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求出积;

  

(2)再看被乘数和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小数的末尾出现0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

  例1:

6.49×

7.5=48.675

  例2:

取积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46×

1.67=9.1182≈9.12

118.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规定的?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17÷

36=3.25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它变成整数;

  ②看除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几位(位数不够时补0);

  ③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104.4÷

7.25=14.4

  (3)取商的近似值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遇到小数除法不能除尽或所得的商的小数位数太多,但实际又不需要,可以根据要求和具体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例3:

122÷

16≈7.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29.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指的是什么?

去括号的法则是: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例如;

5a+(4b-3a)-(2b+a)=5a+4b-3a-2b-a=a+2b。

添括号的法则是:

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

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4a-3b-2c=4a-(3b+2c);

7a+2b-5c=7a+(2b-5c)。

240.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60:

什么叫做化法和聚法?

怎样进行化法、聚法的教学?

  化法--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叫做化法。

12米6厘米=( 

)厘米。

  12米6厘米=1206厘米。

越来越快越来越黑  聚法--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变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叫做聚法。

20875千克=( 

)吨( 

)千克。

  20875千克=(20)吨(875)千克。

④高兴——高高兴兴大小——大大小小多少——多多少少  化法是用相应的进率乘以高级单位的量数。

例如,5米=?

厘米,用进率100乘以5,就得到5米=500厘米,如果是5米70厘米=?

厘米,那么在500的基础上再加上70,得5米70厘米=570厘米。

  聚法是用低级单位的量数除以相应的进率,所得的商就是高级单位的量数;

如果有余数,则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量数。

根据需要,余数也可以继续除下去,把得到的小数商作为高级单位的量数。

例如,75000千克=?

吨,用进率1000去除,得到75000千克=75吨,如果是75300千克,就得到75300千克=75吨300千克;

根据需要,也可以把300继续除以1000,得到75300千克=75.3吨。

本册的写话复习,重点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由于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很多是10、100、1000的,因此,化法和聚法一般用口算就可以了。

在口算时,要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进行练习。

5、字母表:

  

(1)学生容易产生漏写0的错误。

①亮晶晶凉冰冰绿油油胖乎乎光秃秃

例:

老牛把草吃完了。

草被老牛吃完了。

  

(2)学生容易产生多写0的错误。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蓝蓝的天空像大海。

  有时,学生容易把不同的进率相互混淆,以致造成化聚错误。

例如,4.25小时误以为是4小时25分。

教学时可以对各种进率进行比较归纳。

例如,千米与米,吨与千克,千克与克,升与毫升等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小时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

如果两个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那么与它们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那么与它们相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

美丽的风景精彩的球赛高远的蓝天雪白的肚皮

亮晶晶的眼睛绿油油的荷叶多彩的季节金黄的稻子308.什么叫做割补法和分割法?

  割补法和分割法都是计算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也是一种思考方法。

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割补法是指:

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割下来,填补在图形的另一部分,在原来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其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的图形,以利于计算公式的推导。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可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梯形通过割补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通过割补可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等。

  

(1)平行四边形割补后转化为长方形:

  

(2)梯形割补后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分割法是指:

对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不能使用割补法,可以利用不规则图形的凹凸特点,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如:

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先将各个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总面积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种计算不规则图形的方法,叫做分割法。

一(间)书房一(群)羊一(个)人一(头)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