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docx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广东省汕头市2021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

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

这说明开府置佐

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2.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3.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4.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

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

据此可知当时

A.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5.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

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6.表:

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

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7.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

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

这表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

C.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D.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8.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的生产计划,农业生产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进一步活跃农村商品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古代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地母节中妇女模仿召开了一次公民大会,她们完全熟悉公民大会的仪式和政治提案,也熟悉演说者的修辞技巧。

这反映了当时

A.妇女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公民大会常在节日召开

C.文艺家对民主政体的不满

D.政治现实影响文学创作

10.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的期望。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

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

11.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这表明当时

A.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

B.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有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宫廷档案记录:

(一)接英吉利国住澳门大班扎称,五月十三日未刻,有本国国王所差贡船,同护送船只共四只,经由澳门口外老万山大洋,托寄口信,乘风随即扬帆径往天津等情。

——广州洋行商人蔡世文向广东巡抚衙门报告,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即公历1793年6月20日)

(二)定海镇总兵马瑀率兵巡洋,于五月二十七日在内洋巡哨,见有夷船一只……迎上夷船询问,系英吉利国进贡船只。

——据浙江巡抚长麟上奏,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历1793年7月4日)

(三)上(乾隆皇帝)御万树园(在热河,即今承德避暑山庄)大幄次。

英吉利国王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副使之子多马斯当东等入觐召见,上各加温语慰问,赐英吉利国王玉如意。

——乾隆·内起居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

(四)今又不准其留人在京,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抱怨),恃其险远,藉词生事,亦未可定。

拟于(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即令(英国使团)起身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只须照常供应,不可过于丰厚……倘有藉词逗留等事,应饬令护送官员严词拒绝。

——乾隆皇帝的两道谕旨

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录:

(五)特使及随员分乘“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船在1792年9月26日从朴次茅斯港(英国港口)出发。

(六)特使及全体随员于1793年8月5日分乘“克拉伦斯”号、“豺狼”号及“勉励”号……穿过沙洲开进(天津)白河。

(七)(1793年8月)21日,礼拜三,自此行两小时抵北京,在宫门略进茶点,即复前行,以下午三时抵圆明园。

……从北京出发前夕,一位高级官员传达皇帝意旨慰问特使(马戛尔尼)。

皇帝听说特使近来微感不适,特派他来问候,并叫特使在赴热河的沿途住宿在(皇帝)行宫。

(1)根据对上述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简要叙述英国使团来华的历程。

(要求:

史实准确,语言简练,行程路线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对英国使团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13.

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

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

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

政府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

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

但是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

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

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4.(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主张跟德国签订合约,部分原因是要在俄国赢得大众的赞同,另外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应该使他们彼此消耗力量与受到破坏。

这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的。

对德国人来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与其签订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反映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功。

德国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开始时便提出的某些战争目标。

德国人不仅使俄国中立化,而且如今还通过设置在新独立国家首脑地位的傀儡而控制了东欧。

一定数量的德国部队留在东线来维持这些新作出的安排,但这时已经不再是两线作战了。

大批德军已经从东线调往西线。

从1916年8月起,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德国统帅部准备在法国集中进行最后的打击,以便在1918年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两国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月革命对一战进程产生的影响。

1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湘军的第二号人物是左宗棠。

他于1861年底任浙江巡抚,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同年调任陕甘总督。

1869年,阿古柏攻占库尔勒,进犯新疆。

1871年7月,俄军占领伊犁,对当地人民实行军事殖民统治。

伊犁民众要求清政府早日进兵,光复失地。

当时,因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海疆也出现危机,在处置边疆危机的问题上,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所谓的塞防、海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妨,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左宗棠则认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其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

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制定西征计划,筹办粮饷,整编军队,积极为进军新疆做准备。

1876年8月收复乌鲁木齐。

1877年4月歼灭阿古柏主力。

5月,阿古柏兵败援绝,服毒而死。

至1878年1月,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达13年之久的全部新疆国土,为早日收回伊犁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左宗棠。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6—1947年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中国参加支援朝鲜的战争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1958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1957年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1958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1962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6—1967年

“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范围内导致混乱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开府置佐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也无法体现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结合所学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

2.B

【解析】

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汉音”是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的准确解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C

【解析】

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

4.D

【详解】

材料“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表明明代中央采取方法加强对地方官的考察,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并非以伦理道德作为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A选项排除;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不是监察机构,B选项排除;在专制体制下吏治是不可能清明的,C选项排除。

5.D

【解析】

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错误;排除B;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C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联系所学知识,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1899年重新出现北洋水师,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没有中断。

6.A

【详解】

民国前期自由主义的教育政策导致了国立大学分布的严重失衡,国立大学偏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抗战的全面爆发给华北、华东地区的大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分布均衡化,故A正确;在成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抗战爆发,而不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排除B;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分布均衡化,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7.D

【详解】

从1956年底开始,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我国周边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项正确;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始于尼克松上台以后,这时依然继续对华实行孤立政策,故B项错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改革开放的成果,C项错误。

【点睛】

一边倒的方针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一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8.A

【解析】农业生产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以后,又得到生产经营上的较大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农村经济从半自给自足朝着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A正确;1992年提出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问题,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D。

9.D

【解析】根据“古代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地母节中妇女模仿召开了一次公民大会,她们完全熟悉公民大会的仪式和政治提案,也熟悉演说者的修辞技巧”,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描绘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大会,故D正确;古代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享受不到广泛的政治权利,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喜剧中的一个场景,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常在节日召开,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D

【解析】

根据“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通过“意大利”“古代美术作品”,结合所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17世纪启蒙运动开始,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故材料反映了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D正确;AB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贵族们,不是民众,排除C。

11.D

【解析】

1929-1933年正式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业停产,生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表明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D正确;材料表明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并非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特定条件下,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排除C。

12.示例1:

1792年9月从英国朴茨茅斯出发,从海路辗转到热河(承德)觐见乾隆皇帝。

示例2:

1792年9月,英国使团由英国朴茨茅斯启程来华,1793年6月抵达澳门;后经定海到天津,自天津登陆后经北京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后由浙江乘船回国。

示例3: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急需寻找海外市场,为开辟海外市场1792年英国派出使团自朴茨茅斯港启程来华洽谈通商等事宜;英国使团从海路航跨大西洋、印度洋经中国南海抵达广东珠江口(澳门),后沿中国海岸线北上经浙江抵天津;自天津登陆前往北京,后转赴热河(承德)觐见乾隆皇帝;通商要求遭拒后,被勒令从浙江乘船按原路回国。

(2)变化:

使团来华时,清廷沿途照顾、慰问、赏赐,甚至安排住宿行宫,态度热情;离华时,清廷要求照顾不可过于丰厚,饬令限期回国,并做好防范英国借机生事的准备,态度冷淡(或感受到威胁,防范的态度)。

原因:

由于长期的海禁闭关政策和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以为英国使团来华只为朝贡,故态度热情;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通商的迫切需求,了解到英国使团来华要求通商的真实目的后,从维护统治出发,严加拒绝,态度转冷;初步了解到英国工业实力及殖民扩张政策后对英国持防范态度。

【解析】

(1)评分标准:

分值

描述

0—4分

不能按时序整理材料,行程描述混乱,但能指出起讫点。

4—8分

基本能按时序整理材料并描述出英国-澳门-定海-天津-北京-热河的行程路线。

9—12分

能按时序整理材料;能结合历史背景准确描述出行程路线;能利用所学补充完整行程路线;能对地理空间进行概括性描述。

(1)根据“从朴次茅斯港(英国港口)出发”“接英吉利国住澳门大班扎称”“定海镇总兵马瑀率兵巡洋”“分乘‘克拉伦斯’号、‘豺狼’号及‘勉励’号……穿过沙洲开进(天津)白河”“自此行两小时抵北京”“上(乾隆皇帝)御万树园(在热河,即今承德避暑山庄)大幄次。

英吉利国王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副使之子多马斯当东等入觐召见”“令(英国使团)起身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得出英国-澳门-定海-天津-北京-热河-回国的行程路线。

(2)变化:

根据“在宫门略进茶点,……从北京出发前夕,一位高级官员传达皇帝意旨慰问特使(马戛尔尼)。

皇帝听说特使近来微感不适,特派他来问候,并叫特使在赴热河的沿途住宿在(皇帝)行宫”“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抱怨),恃其险远,藉词生事”“令(英国使团)起身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只须照常供应,不可过于丰厚”概括的得出态度变化。

原因:

可根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维护清朝统治以及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政策等角度分析回答。

13.

(1)背景:

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下岗人员增加:

贫富差距加大:

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社会矛盾突出);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变化,体现了观念的转变等。

(2)特点:

体系化:

建立覆盖城乡,涉及多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体系:

全面性:

涉领域广,涵盖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社会各领域:

普遍性:

覆盖城乡,救助受益群众多;均等化:

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

影响:

缓和了社会、经济矛盾:

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详解】

(1)背景:

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得出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根据“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得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根据“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得出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出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等。

(2)特点:

根据材料分别从体系化、全面性、普遍性、均等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角度总结回答。

影响:

根据“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得出缓和了社会、经济矛盾;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得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根据“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得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根据所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4.

(1)苏俄:

退出战争有利于获得国内群众支持;有利于消耗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符合社会主义利益。

德国:

迫使俄国中立,有利于其控制东欧;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集中力量打击法国。

(2)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战争,东线战争结束;十月革命推动各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有利于推动战争结束;受十月革命影响,德国发生基尔港水兵起义并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引发德国全国革命浪潮,德国被迫宣告停战,一战结束。

【解析】

(1)苏俄:

根据“部分原因是要在俄国赢得大众的赞同”“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应该使他们彼此消耗力量与受到破坏。

这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的”概括得出退出战争有利于获得国内群众支持;有利于消耗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符合社会主义利益。

德国:

根据“德国人不仅使俄国中立化,而且如今还通过设置在新独立国家首脑地位的傀儡而控制了东欧”“这时已经不再是两线作战了。

大批德军已经从东线调往西线”概括得出迫使俄国中立,有利于其控制东欧;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集中力量打击法国。

(2)结合所学,分别从十月革命对俄国退出战争、推动各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德国发生基尔港水兵起义引发德国全国革命浪潮、德国被迫宣告停战,一战结束分析解答。

15.

(1)列强侵略加快,海陆边疆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