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376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35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56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难点:

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图片资料(如下图)

教师说明:

2007年2月13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并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

根据文件,朝方同意关闭封存宁边核设施,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监督和验证。

7月14日,朝鲜宣布正式关闭宁边核设施,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出现重大进展。

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鲜同意在2007年底以前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

然而,截至2007年底,朝鲜方面并未如期提交有关核计划、核设施和核材料的申报文件。

2008年8月26日,朝鲜宣布,由于美国拒绝将朝鲜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按原状重新恢复宁边核设施的措施”。

2009年4月5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宣布朝鲜于当地时间4月5日11时20分(北京时间10时20分)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

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发射问题一致通过一份主席声明。

声明说,发射活动违背安理会2006年通过的第1718号决议,安理会对此表示“谴责”,要求朝鲜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发射活动。

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实施核试验,称这次核试验在爆炸当量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进一步提高了核威慑能力。

关注“近来朝鲜半岛局势再现冲突边缘”的时事新闻报道:

2009年1月30日,朝鲜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废除朝韩间停止政治、军事对抗的协议。

声明说,朝韩关系已经到了无法改善的地步,政治军事对立已经使朝韩关系走到了战争边缘。

朝核问题危机和韩朝关系的不断滑坡,为何引起世人关注?

韩国与朝鲜的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背景):

1、朝鲜半岛的分裂:

(1)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分别进军朝鲜,接受日军投降。

双方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2)1948年5月,在美国扶持下,朝鲜南部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

(3)1948年9月,在苏联支持下,朝鲜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国家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美国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

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的冲突不仅威胁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更是“苏联发动世界性战争的第一阶段”。

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既可以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借机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两极格局的一个缩影,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3、朝鲜内战的爆发与扩大:

(1)爆发: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意欲统一朝鲜半岛,进军汉城。

(2)扩大:

15国“联合国军”出兵朝鲜(1950年7月);

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中国出兵的目的和方式: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方式:

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

2、入朝作战:

五次战役;

停战谈判。

(1)五次战役,五战五捷(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

(2)停战谈判(1951年7月~1953年7月):

边谈边打、打打停停;

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战争结果:

两败俱伤,朝鲜分裂依旧。

中国打的是“人员消耗战”:

美国打的是“物质消耗战”:

三、朝鲜战争的影响:

1、性质: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对中国的影响: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③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3、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恶化了中美关系)

★教学小结:

朝鲜战争既是已过去的不堪回顾的往事,又是现代国际热点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学生来说,尤其认识到朝鲜问题的由来(三八线的由来)——美苏在二战中强权政治和二战后两极格局对抗的产物。

关注战争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贝文·

亚历山大在《朝鲜:

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试图说明,美国在朝鲜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政治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主要参战国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使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得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第2课越南战争

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

日内瓦会议;

“特种战争”;

局部战争;

战争的结果;

战争的影响。

越南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了解越南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通过对越南战争过程的讲述,探究越南战争结束后对世界格局的。

从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历史比较:

关于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1、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支那问题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

2、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

越南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解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

3、通过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联系现实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

越南战争的背景。

越南战争的影响。

〔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图片,照片的内容是美国的B—52轰炸机,文字说明:

“在这架美国飞机的下面,炸弹即将爆炸的地方,是一块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土,这就是越南。

教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里展开,这是继朝鲜战争后,美国在亚洲发动的又一场热战。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亚洲来打仗?

这场战争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一、“印度支那问题”:

1、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

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

越南人民经过九年的艰苦抗战,1954年5月7日全歼困守如两国政府提出要求,法国可派军队进驻。

协议明确规定,停火线“决不能被解释为构成一条政治分界线或领土边界线”。

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支持下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

2、美国的态度:

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害怕共产主义渗透南越。

3、越南南北分裂局面形成:

根据1954年《日内瓦协议》,以越南北纬17度为分界线,北部以胡志明为首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南部,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

南北正式分裂。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

最开始扶植南越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

戴维·

艾森豪威尔;

约翰·

菲茨杰拉德·

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

林登·

约翰逊将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在理查德·

米尔豪斯·

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1、战争爆发:

约翰逊的“特种战争”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反吴庭艳政府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

同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此时,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权与腐败导致吴庭艳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阵线扩大势力。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庭艳政府,肯尼迪派遣100名代号为“绿色贝雷帽”的所谓“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

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

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

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

4月30日,美国副国务卿乔治·

鲍尔宣布了一个名叫“战略村”的计划,把越南南方游击队渗入比较严重的地区再划分为较小地区。

主要村庄要用带刺的铁丝和瞭望塔围起来,进村的人将受到仔细盘查,其中的居民将被迁入集中营。

随后,美伪军对各“战略村”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和围剿。

2、战争的扩大:

美国“南打北炸”战略并升级为“局部战争”

1963年11月1日,美国在南越策动军事政变,杀了吴庭艳,换上了新的傀儡杨文明,并积极寻找扩大战争的借口。

1964年8月4日,美国政府宣称,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滕纳·

乔埃”号在东京湾(即北部湾)离最近的陆地大约65海里处的公海上进行巡逻时,遭到数目不定的北越鱼雷艇的袭击。

这就是著名的“东京湾事件”。

事后证明,这是五角大楼为扩大对越战争而蓄意制造的借口。

美国政府趁机出台了“逐步升级战略”,即所谓“有限度地扩大战争”。

接着,美军开始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

与此同时,美国还不断增兵。

到了1965年底,美军在越数目已高达十八万四千人。

到了1966年八月,已有多达四十二万九千名美军士兵驻守在越南。

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50万。

3、战争的转折:

“新春攻势”(1968年1月)

1968年1月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新春攻势”。

1968年6月,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威斯特摩兰指挥在越美军。

新春攻势表明越南人民开始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4、战争的结束:

美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尼克松的“越南化”政策及撤军;

“巴黎和平协定”签订。

由于南方人民武装的坚决抵抗和越南军民团结一致,美国在越南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想效果,遭致国内外一致反对。

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统一。

5、对越南的援助:

苏联、中国

1965年,胡志明在访问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期间,签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财政援助的条约。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战争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越南提供各种援助的相关文献。

文件显示,1955年到1962年间,苏联向北越提供的财政援助总额约14亿卢布,并帮助北越建设了34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一系列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重建了50个农业项目。

越南战争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资,共约240万吨。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约160万吨,苏联援助约51万吨,其他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古巴等)共援助约25.4万吨。

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结果:

1976年,越南实现了南北统一。

美军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并未结束,1975年1月,北越从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发起了最后的决定性攻势。

短短几个月内,南越政府军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继陷落。

四月,北越发动春禄战役和胡志明战役,旨在于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贡。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几个小时,美军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撤退行动,而一家旅馆楼顶上的直升机撤退也成了美国卷入越战的结束的标志。

同日西贡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和南越总统府,南越政权覆灭(4月30日即为今天越南南方解放日)。

同年,柬埔寨和老挝的共产党也先后夺取了政权,越南战争以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告终,成立南越南共和国。

1976年1月2日越南全境统一,定国名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被更名胡志明市。

2、影响:

(1)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越南战争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30年战争造成了500万平民的死亡。

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

但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越南又先后与柬埔寨和与中国陷入战争(中越战争)。

长期的战争以及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

70年代后期,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

(2)对美国的影响: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美国自己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卷入规模大(1973年美国在越南作战人数约54万),时间拖延长(前后12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国外战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心灵创伤。

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3)对柬埔寨的影响:

战前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间努力维持自己脆弱的独立地位。

朗诺的政变和美军入侵把柬埔寨彻底卷入了战争。

波尔布特领导的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乘机获得了政权。

在波尔布特极左统治下,柬埔寨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一百余万平民死于该时期,其中包括越南侨民。

由于历史上柬共与越共的恩怨加上红色高棉的巨大错误,越南趁机发动了侵略战争,扶植了韩桑林政权。

(4)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给予了越南超过二百亿人民币的援助,客观上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负担。

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友,出于国家利益倒向了苏联。

70年代末,中越爆发边界战争。

(5)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越战彻底改变了美苏两霸争夺的格局和冷战的态势:

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收缩,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只有更积极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

本课主要讲述了越南战争的经过与影响,内容包括:

“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与旧人教相比,新教材突出战争的全过程,全面地阐释了越南战争的前因后果。

越南战争尤其要弄清美国三位总统对越战政策的影响,突出:

肯尼迪发动“特种战争”,越战开始;

约翰逊将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越战扩大化;

到尼克松总统时,被迫从越南撤军。

同时,也要与美苏争霸相联系起来,认识尼克松总统从越南撤军的原因(陷入越战泥潭,反战运动不断高涨;

经济危机;

与苏联争霸,转攻为守,被迫调整全球战略)。

另外,也要认识统一后的越南霸权表现(亲苏、侵略柬埔寨),为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作铺垫。

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中东的地理概念;

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

1947年联大决议;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的委任统治;

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与实际结果;

1956年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同年10月苏伊士战争爆发。

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了解中东战争发展的起因、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东战争的教学,深刻剖析和探究阿以之间、阿拉伯之间、阿拉伯与西方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根源,从而认识巴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培养学生从地理、宗教、历史、现实等方面分析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通过两次中东战争的学习,对巴勒斯坦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作一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殖民统治者埋下的祸根;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性。

2、认识国际势力的插手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了解中东问题,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两次中东战争的起因及结果。

阿以之间、阿拉伯国家之间、阿拉伯国家和西方殖民者之间、英法和美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图片:

教师解说:

他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从小就是孩子王。

1959年,他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

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

1991年9月28日,他蝉联总统。

他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

为此,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是谁呢?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国际政坛风云人物亚西尔·

阿拉法特。

几十年刀光剑影,他每每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被人称为“不死鸟”。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贝尔西军医院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唁电中说:

阿拉法特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

问:

阿拉法特为什么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呢?

他所在中东地区曾经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

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

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名称的来源据说是:

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

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

①中东不包括地处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②中东包括非洲国家埃及。

③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

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

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

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

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

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

三次流散:

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

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

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3、战略地位:

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之地。

石油首先是中东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中东国家纷争的诱因,同时也是西方大国插足、争夺的利益所在。

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驱使;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捞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4、“贝尔福宣言”(1917年):

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