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50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明质检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Word下载.docx

“嵩,丈夫也。

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毅然不顾。

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

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

“尔无过,聊以相试耳。

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

”嵩默然,曰:

“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嵩,曰:

“可以此藉手,

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

“胡地苦寒,以此为别。

至彼,须万计求见

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遇乞②,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

嵩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

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

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嵩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虏人因疑遇乞,舍嵩,迁于北境。

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嵩邂逅

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

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

嵩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世衡本卖嵩为死间,邂逅得生还,亦命也。

康定之后,世衡数出奇计。

予在边。

得于边人甚详,为新其庙像,录其事于篇。

(沈括《梦溪笔谈》)

有僧王光信者,骁勇善骑射,习知蕃部山川道路。

世衡出兵,常使为乡导,数荡族帐,奏以为三班借职,改名嵩。

世衡为蜡书,遣嵩遗遇乞,言朝廷知王有向汉心,命为夏州节度使。

奉钱月万缗,旌节已至,趣其归附,以枣缀画龟,喻其早归之意。

遇乞得书大惧,自所治执嵩归元昊。

元昊疑遇乞贰己,不得还所治,且锢嵩穿中。

使其臣李文贵以遇乞旨报世衡,世衡以白籍。

籍召文贵至,谕以国家宽大开纳意,纵使还报。

元昊得报,出嵩,礼之甚厚。

(《宋史·

种世衡传》)

【注】①种世衡:

(985—1045)字仲平,洛阳人。

官至环州知州兼环庆路钤辖,为一时名帅。

清涧城:

今陕西清涧。

②遇乞:

西夏大将,是党项族野利部人,与其兄野利旺荣皆为西夏王元昊的得力大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嵩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德:

感恩

B.延入卧内,厚抚谢之延:

延请

C.旌节已至。

趣其归附趣:

敦促

D.元昊疑遇乞贰己贰:

二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可以表明法嵩义烈的一组是(3分)

①酗酒狎博,无所不为②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

③滨于死者数矣,嵩终不伏④世衡审其不可屈

⑤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⑥尽得虏中事以报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③⑤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紫山寺僧人法嵩被世衡招纳为门下客,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却对他愈加厚待。

B.法嵩被世衡铐上刑具,囚禁起来,严刑拷打,被折磨得几乎丧命,但到底不认罪。

C.法嵩藏在棉袍领子中给遇乞的信,引起羌人对遇乞的怀疑,并最终导致遇乞被杀。

D.沈括认为法嵩是偶得机会逃回;

《宋史》则记载是西夏有意讲和,才将他放了出来。

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背面还有试题)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

(3分)

(2)世衡出兵,常使为乡导,数荡族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

[唐]李商隐

凄凉宝剑①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

销愁又几千。

【注】①宝剑篇:

唐前期将领郭震,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郭震乃上《宝剑篇》,深得赏爱。

②新丰酒:

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

到长安后,向唐太宗上条陈,得到赏识,授监察御史。

(1)结合全诗,扼要概括诗中写了哪些愁?

(2分)

(2)颔联“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中的“仍”“自”二字常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钟会带领精兵偷度阴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并献出蜀国地图。

钟会兵临成都城下,成都乱作一团,刘禅到底是无能之辈,听从儿子刘湛建议,选择了投降。

(《三国演义》)

B.由于人多热闹,又赶上冬天第一场雪,大伙决定在芦雪庵另起诗社。

争联即景诗时,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

宝玉落第,被罚到栊翠庵向妙玉求取一枝红梅。

(《红楼梦》)

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

C.中秋节后,成都发生了战事。

太太们和她们的儿女先后被她们的娘家接了回去。

老太爷到表弟唐家。

陈姨太回到了她的母亲那里。

克安也到老丈人家去了。

大公馆里空无一人。

(《家》)

D.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

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

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

(《子夜》)

E.当葛朗台太太断气后,葛朗台对女儿十分地温柔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神情慈祥地望着她,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其实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放弃对母亲财产的继承权。

(《欧也妮·

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路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

子路》)

②王子垫问曰:

“士何事?

”孟子曰:

“尚志。

”曰:

“何谓尚志?

“……居恶在?

仁是也:

路恶在?

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

尽心上》)

【注】①偲偲:

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

音yí

,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对士的要求的共同之处。

(2)孔子和孟子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ll题。

诗歌何惧“等风来”

马涌

①3月26日,在诗人海子逝世后的26年里,这一天俨然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纪念日。

实事求是地讲,人们对海子的纪念,并不仅仅因为海子的诗,也包含对海子英年早逝的“诗性生命”本身的一种追索,或者说是消费。

在更早一些时候,另一件与诗歌有关的事情,也曾突如其来地霸占过相当广阔的舆论空间——我说的正是余秀华。

先是《穿过大半个中国语文试题第4页(共12页)

去睡你》在朋友圈爆红,然后是“脑瘫诗人”的标签备受争议,进而从文学现象上升为公共话题。

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诗歌总成为爆点?

⑧毫无疑问,在目前的文学版图中,诗歌的位置是相对边缘化的,无论是在文学范畴还是在市场范畴,诗歌都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那么为何诗歌事件总是呈现出一种“一点就着”的爆炸式传播?

原因很简单:

因为大众对诗歌的需求实在是太强烈了。

饥渴之下,一拥而上,如是而已。

④海子的去世几乎可以作为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在海子之后,再没有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诗人。

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包括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氛围的变化、作者群体的更迭,但如果说是因为“今天没有人读诗”,这样的说辞是立不住的。

余秀华的被发现、海子的被纪念,在传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普通读者”,而不是少了诗歌就活不下去的“核心读者”。

他们毫无疑问是读诗的,是对诗歌有所期待的,更是不吝为诗歌传播略尽绵力的。

然而走近他们身边的诗歌并不多见,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表现得似乎与诗歌绝缘,只能在余秀华这样的新人出现时一拥而上,或者日复一日地咀嚼那些“过气”的诗人。

这样的读者,我们很难说他们是“忠诚的”“可敬的”“伟大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平凡的读者,一个文学体裁的兴盛,一定是无从谈起的;

而动辄将这些读者斥为“跟风”,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赌气说法。

很多人说,当下是最缺乏诗性的时代。

然而换一个角度,当下也是最渴求诗性的时代。

各种诗歌衍生而出的流行文化虽然冲淡了诗歌的内核,但也拓展了诗歌的外沿;

在充斥着标准化效率化消费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渴求反而更加热烈。

因此,对于诗歌和诗人而言,这可能也是最好的时代,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20余年来,且不谈“伟大诗人”,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是存在的。

⑥读者从海子“如何死去”体会人生与理想,从余秀华“如何生活”感悟现实与温度,这些具有时代性和普遍共性的情感,在经常标榜“诗歌是私人化体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各花入各眼,如果确实是以“私人化诗歌”为追求的,自然不必对这种“流行”“跟风”大惊小怪,无非是一般读者的自由选择。

更何况,纵观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往往也正是诗歌在公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亦是“跟风读者”与“跟风作者”大量涌现的时期。

可见诗歌并不是像“文章憎命达”一样,天然地拒绝流行与大众化。

如果时至今日,仍旧认定诗歌无法自己守住本心,非得在社会的冷遇和边缘化中才能“保持自我”,那实在是小看了今日的诗歌和诗人们。

因此,面对公众对诗歌的“跟风”时,也不妨偶尔放下沉重的戒备心,和千千万万不太懂文艺又需要文艺的普通人一起,放松心情,等“风”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事件总能上升为公共话题,源于大众对诗歌的强烈需求,饥渴之下,自然一拥而上。

B.纪念海子、议论余秀华,说明读者是对诗歌有所期待的,更是想为诗歌传播略尽绵力的。

C.读海子的诗,体会理想之美,读余秀华的诗,感悟现实之悲,这些情感在当下仍显珍贵。

D.诗歌不必非得在冷遇和边缘化中去固守本心,保持自我,不必天然地拒绝流行与大众化。

10.第⑤段,为什么说“当下也是最渴求诗性的时代”?

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11.标题“诗歌何惧等风来”中“何惧”包含哪些深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2—14题。

蕉语

朱以撒

①芭蕉林下走,五月明媚的光线,渐渐地变得昏暗起来。

芭蕉像无数的桨片,向四面八方摊开着,把泼洒下来的阳光遮拦,林下行走的人们,感觉着被庇护的安稳,风过,而烈日阻挡在上。

②在世间,许多生长着的叶片是无比细碎的,它们被造物之手修饰得十分精致,似乎是千百层交叠之后剪裁出来的——苦心匠意一眼可见,这样的生长使日子也变得细腻起来,很精致和雅气。

譬如含羞草,这种带有羞怯之心的小花,无论是它米粒大小的叶子,还是粉嘟嘟花蕾,都填充了无比的用心,随便找一个角度,都能博得赞叹,那一定是上苍在闲适之余的工笔,才达到了细部的如此完美。

自然,对比于芭蕉,就可见造物之手的意笔,大刀阔斧,三下两下,质朴、简单的形态和本色豁然在目。

③风是芭蕉的劲敌,一阵狂风,万千匍匐。

貌似粗壮的芭蕉,根基的浮浅,主干的虚弱,加上招风的叶片,使它倒伏的局面令人惊心骇目。

风后,我看到人的施救,显得力不从心。

即便施救成功,看到一些支柱从几个方向撑住一个濒于颠仆的肢体,仿佛一夜之间,由翩翩少年成了蹒跚的老者。

生命的过程是这么飞快,是风加速了这个抵达的过程,改变了它们昨日飒飒有声的姿影。

④芭蕉林下的孩童,在林中奔跑,毫不顾忌地穿梭,不时地在转弯时撞上了柔和的树干。

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背面还有试题)

他们垂涎成串的硕大果实,想着成熟的日子。

口腹之福,我们的劳作,终日的辛劳,如果不矫情而言,就是为了这点朴素的满足。

这些孩童长大了,这种朴素的满足又继续下去。

芭蕉死死生生,绵延不断,收获的希望也起起落落,令劳作者不敢浪漫。

⑤芭蕉的美感是我从纸本里找到的。

许多的凄美之忆系在一叶芭蕉之上。

芭蕉拒绝着风,

却迎迓着雨。

潮气的南方,灵动晶莹的雨线由长天坠落,被宽阔的叶片承接,纤尘洗尽,湿漉之中凝翠欲滴。

至今让人难解的是,阳光之下悄然无声,没有人会留神它的存在,而雨来了,雨点与蕉叶的交汇,居然让人无端地延展遐思,复活真情。

是隐藏着怎样对应的玄机,有这般凄美的效果?

在多愁善感的文人心底,芭蕉和枯荷、疏桐、晚蝉、暮鸦、烟柳一样,都是愁人之物,“纵芭蕉不语也飕飕”。

可以想见,夜雨来时,院内一二芭蕉,小轩窗下,有几多敏感的耳朵张着,听或轻或重,或清或浊地敲打,想着书生心事。

依我之见,那时节的人,善感的程度是一流的,“聊一奏,更三叹”。

由愁生出的许多美感,在夜色弥漫中扩散。

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在生活的定义上,属于不幸;

可对于后人,在解读这些愁绪的百年结晶,已经化为许多的诗意。

敏感肯定是有时代环境的,一个时代的文人都这般敏感,一定有很多隐痛积储其间。

让后人细细地品吧,伤痕从哪儿开始,凭什么被钩沉而起?

想象要进入千年前的人生,需要耗掉多少飞翔的能量。

我想,这正是我们慢慢变得麻木的地方。

雨,在我住下的那一个晚上,神奇地落下了。

细密而坚劲的雨点,被摇摆的蕉叶接受着,化为阔大之音,然后进入泥层。

灯被我熄灭,临窗处坐定,捕捉着嘀嘀嗒嗒。

在我听来,这是很瓷实的一种,硬朗如豆。

后来,我睡着了。

曦光微露时,有几颗残星从上边的叶片滚落,闪动着亮点,我觉得这全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

似乎很难想象在当时,书生有那么多闲情,除了青灯黄卷,作赋吟诗,就是坐看云起,卧听蕉雨,灵敏地捕捉着自然之影、自然之声,心绪摇曳,像清泠泠的水,在宽阔的叶片脊背上,划过一道凄美晶莹的弧线。

⑦天色大亮,地气在上浮,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的声响变得非常微弱了。

犹如一夜翻了过去,那一页也深藏在幽暗之中。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滴滴嗒嗒所迸溅出的感伤和忧怨,也被很完整地收藏起来了。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②段,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含羞草的精致和雅气突出芭蕉叶形态、本色的质朴和简单。

B.从芭蕉、枯荷、疏桐、暮鸦、烟柳等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美,需要有善感的心灵,也要有一定的时代环境。

语文试题第7页(共12页)

C.作者与我们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麻木,全然感受不到芭蕉的美感,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

D.本文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联想来描写芭蕉,使芭蕉的形象具体可感,直达心灵。

E.本文蕴含作者对芭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感受,赋予寻常景物以特别的文化内涵,文笔典雅清逸。

13.分析“嘀嘀嗒嗒所进溅出的感伤和忧怨,也被很完整地收藏起来了”一句的含义。

 

14.“蕉语”蕴含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虫洞和时间旅行

①到底什么是时间?

我们能否穿越到未来以及回到过去?

②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预言之一是时间膨胀现象。

它本质上说,运动着的始终比静止的时钟走得慢。

如果速度接近光速,时间几乎就会停滞不前。

这就意味着宇航员登上太空飞船,并加速到接近光速后,地球上每过一年,他只会衰老一秒,因为他的时钟变慢了。

时间膨胀不仅存在于理论,它已被实验观测所证实。

③利用时间膨胀前往未来和回到过去,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

很多科学家也不相信能够存在,但是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些理论。

1935年,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在黑洞的中心有一个“喉咙”,将时间——空间连接到另一个宇宙,这种连接两个宇宙的桥梁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后来科学家约翰·

惠勒把它比喻成苹果上虫咬出的洞。

通过虫洞从苹果的一边到另一边,比绕过苹果表面近多了。

穿过黑洞将是毁灭性的,但是旋转的黑洞有一个环状的奇异性,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虫洞穿过这个环。

这样一来,爱因斯坦的理论就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语文试题第8页(共12页)

⑤1985年,相对论专家索恩正式把虫洞作为研究对象,他要解决虫洞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打开,即虫洞怎样才可以作为时间旅行的工具。

1988年,索恩发表论文,从理论上证明有可能存在着“可以被穿行的虫洞”;

打开虫洞需要有一种“具有负能量的奇异物”;

同时还论证了借助这种虫洞实现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⑥关于虫洞存在诸多疑问,虫洞有多大?

能存在多久?

到哪里去找虫洞?

在名为《霍金宇宙大探索》的纪录片中这样解释:

任何物质都不是平整无瑕和实心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上面都存在小孔和裂缝,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原理,同样适用于时间。

即便是像台球一样的东西,上面也有裂缝、褶皱或空洞。

时间也存在许多微小的裂缝、褶皱和空洞。

在最小的尺度下——比分子甚至原子都小,我们来到一个称为量子泡沫的地方,这是虫洞之所在。

时空中的微小隧道或捷径不停地在这个量子世界中形成、消失和重新形成,它们可以连接两个隔离的空间以及两个不同的时间。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时光隧道非常狭小,即使发现了它们,我们也不能从这个缝隙穿过。

⑦物理学家约翰·

惠勒想找到这个最小的距离,最后发现距离小得难以置信。

这么小的虫洞令人沮丧,但因为虫洞是在泡沫中自然发现的,索恩假定:

一个高级文明有一天可以捕捉到一个虫洞,将它放大数万亿倍,令其足够大并且稳定,能让人甚至飞船进入。

尽管非常困难,但它符合物理学定律。

⑧除了大小之外,虫洞的转瞬即逝和不稳定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斯蒂芬·

霍金认为,如果你想走进虫洞,它就会收缩。

这是对时间旅行的致命打击,即产生的量子辐射效应会变得无限大,产生一个奇异物,杀死时间旅行者并关闭虫洞。

⑨打开和维持虫洞需要的奇异物实在太奇怪了。

它内部有负压强,如果尝试用这种物质吹气球,气球反而会变小。

和这种负压强相关联的能量会产生一种负的,或者说排斥的引力,正是这种力维持着虫洞隧道口的开放。

奇异物并不能从日常环境中找到,但是科学家已经从卡西米尔效应中观测到了微量奇异物。

1996年史蒂文·

拉莫尔奥克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量出了这种吸引力,大约等于蚂蚁重量的三万分之一。

⑩而维持虫洞所需的负能量不仅数量巨大,并与其半径有着正比关系。

据估算,为了维持一个半径为1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的质量。

所以实际制造它,即便是高级文明也非常困难,这就使得穿过虫洞的旅行不现实。

(摘编自《时间旅行和悖论》2015年4月《新华文摘》)

语文试题第9页(共12页)

A.宇航员登上太空飞船,并加速到接近光速后,地球上每过一年,他只会衰老一秒。

这证实了爱因斯坦时间膨胀现象。

B.相对论专家索恩通过研究,解决了虫洞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打开,即虫洞怎样才可以作为时间旅行的工具的问题。

C.时间像台球一样,也存在许多微小的裂缝、褶皱和空洞。

在一个称为量子泡沫的地方。

就是虫洞之所在。

D.打开和维持虫洞需要的奇异物很神奇,它内部有负压强,不易被找到,但科学家在实验中已经观测到了它。

E.斯蒂芬·

霍金认为,虫洞收缩产生的量子辐射效应会产生一个奇异物,杀死时间旅行者并关闭虫洞。

13.第④段多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14.请根据文本,探析“我们能否穿越到未来以及回到过去”?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制造在经历十多年高增长后陡遇瓶颈以来,“专业”和“转业”两种转型路线的争论就A莫衷一是,至今也无法形成共识。

①最近,这两种中国制造的转型路线之辨热烈依旧,②且照目前情形看,这种争论很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让中国制造从“地摊货”、“卖场货”B脱胎换骨、C凤凰涅槃,跻身高端制造领域,变“制造业大国”为“制造业王国”,其好处D心知肚明。

③它既可带动科研领域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又可中国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市场的“食物链”等级,

提升中国制造的市场抗击打能力。

语文试题第10页(共12页)(背面还有试题)

15.上文框线内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先写出使用不当成语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使用不当的成语的序号

修改

16.上文画线句子有一处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1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

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

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

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

,,

,,。

①卞之琳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②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③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

④当你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

⑤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⑥是的,走在生活的风雨旅程中

A.②⑤③④⑥①B.②①⑥③④⑤C.⑤③④⑥②①D.⑤②①⑥④③

18.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语文试题第11页(共12页)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今年央视“3·

15”晚会上,18位重庆老人获得了“3·

15特别贡献奖”。

这些平均年龄达65岁的老人,组成了义务维权工作站,为消费者挽回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你对老人维权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20字左右。

答: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我理想中的生活是这样的:

有花,有草,有你,有我;

花是花,草是草,你是你,我是我。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第12页(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