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54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0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Word格式.docx

“你是干什么的?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

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就是说刘表厌恶(刘备的)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1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

“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就这样

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榆树、檀

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

起码得三个月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放到水里,虽然再大风大浪也不能出声。

何况是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按照皇帝或法律的依据,要杀造反人中的五个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那些人)才转怒为悲,开始哭天抢地,伤心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

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

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

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齐国人没有资助秦国,最后却跟着其他五国后面

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译时,"

何"

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2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3.作定语,可译为"

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多么"

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可靠的官员、

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

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沛公大吃一惊,说:

“该怎么办?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

同泥沙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

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

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焦母对仲卿说:

(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吗"

呢"

3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儿:

孩子;

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③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想要得到一个怎样的归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鸿门宴》)平民百姓之间的往来都不会相互欺骗

何况是国家之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夫:

句首发语词庸:

反问语气词,岂,怎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比我出生的还是出生的晚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新败:

刚刚兵败难:

灾难然而刘豫州刚刚战败之后,还能对抗这次危难吗?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齐王您那么爱好音乐,那么齐国治理的应该很好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平常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亡:

逃亡举大计:

犹举大计

“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⑤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相缪:

相互交错向西可以看到夏口,向东可以望见武昌,山峰和江河相互盘绕,草木茂盛苍翠。

④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我们连车都没有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从这里写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中啊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

我的邻居,已经死在后面了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我曾经在这方面疑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对于)也就不必奇怪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了。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已经超出了对宰牛技术的追求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

)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4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全部让弱兵背着草填到(坑洞中),骑马的士兵才得以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竟(然)"

反而"

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知识)浅薄的人,却用斧头去敲击(湖岸边水下有空

穴的石头)去考证石钟的来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

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项羽于是带领士兵往东去,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如果这件事不成功的话,这是老天的意思。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也作主语,译为"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宋朝的军队收复了北方失地,到了忌日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若夫"

、"

至于"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君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现在你用选贤举能的道理来教导我,恐怕与我的个人意愿相违背吧!

【乃尔】译为“这样”。

5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

,"

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他(指给我出点子的那个部下)的建议,大王您也赦免了我。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

它"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深)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如今曹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块区域(指物资,人才等)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家庭,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

这)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5.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

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6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况且行军千里,那还有谁不知道(军队来了呢)!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罢了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哎!

难道这是真的吗?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

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6.【且】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

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他率领的中土士兵,不超过

十五六万人,况且军队早已经疲乏不堪了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在抵御曹操方面拥有的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长江了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

“革”和“灭”意思相同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面对死我都不退让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4.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赵国弱小并且害怕(秦国)

7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希望母亲的寿命能向南山的巨石一样长,身体健康而且强

壮。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又有(发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人

或动物)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只要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士人,没有不来祭拜并且哭泣的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

将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将要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还生存的,希望他能够偷生吧;

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发誓不和你分开,你暂时回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况且我们的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

和肴函的城池牢固,也依旧没有变化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

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就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系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看它的形状就像土狗,带有梅花图案的翅

膀,头显得方正,大腿很长,似乎是只(好蟋蟀)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

就被拉去杀掉。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他如果真的是这样,谁又能有办法控制他呢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改变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2.表近指,相当于"

这"

这样"

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以您这样的作法,来求取你要达到的目标,

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8

1.表假设,相当于"

假设"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

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收起军队解开甲胄,

向北面的中原国家称臣。

2.表选择,相当于"

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