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2794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体验了一个学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后,我颇有感触。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小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小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小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小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教师出示:

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

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小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

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该站在发展小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小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应该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小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小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小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小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皮亚杰指出: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就是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小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小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小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如:

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

小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小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掌握得很牢固。

又再如:

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小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之后,小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小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小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进行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小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小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学习中的交流。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起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小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小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进行共同建构。

让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就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小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小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

如何简便运算125-98=?

,可让小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

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

营业员怎样找钱?

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

小学生都能回答:

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手里钱是:

25+2=27(元)。

引导小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以此类推可理解如121–103=?

、279+98=?

、279+102=?

等练习题。

再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游戏:

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来做套圈游戏。

小学生会体会到不公平,应该站成一圆圈才公平,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性质。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小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让小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就会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小学生体验成功,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应该经常深入到小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小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他们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